当期目录

    1982年 第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2-06-02
    目录
    地震地质1982年第4卷第2期目录
    1982, (2):  0-0. 
    摘要 ( )   PDF (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
    《地震地质》编委会
    1982, 4(2):  1-1. 
    摘要 ( )   PDF (2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1月27日,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纪念日。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向战斗在地质战线的广大会员和全体地质工作者,致以热烈地祝贺。
    科研简讯
    利用变形石英显微构造估算剪切带差异应力一例
    何永年
    1982, 4(2):  2-2. 
    摘要 ( )   PDF (28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内华达山脉的爱迪生湖花岗闪长岩中发育了一系列剪切带。作者在研究其中三条剪切带的变形显微构造时,试图用剪切带糜棱岩内的动态重结晶石英粒度及石英残碎斑晶中亚晶粒粒度作为古应力计估算了剪切带形成时的差异应力大小。
    科研简报
    京津唐地区地壳形变及现代构造运动
    应绍奋
    1982, 4(2):  3-10. 
    摘要 ( )   PDF (30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近年来,在京津唐地区取得的大地测量资料,研究本区现代构造运动,指出了北北东—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三组构造最为活动。它们是受近于水平方向北北西—南南东向主张应力和北东东—南西西向主压应力的应力场所控制,并以主张应力大于主压应力的作用方式出现;而又受深部构造的断块上拱和断陷的影响。
    关于川滇强震地震地质类型的探讨
    张四昌
    1982, 4(2):  11-20. 
    摘要 ( )   PDF (15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强震的地质背景——发震构造特征和破裂性质——出发,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强震的时空分布图象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强震序列的多种现象,将强震分为A、B两种地震地质类型。A型:是继承性破裂,发震构造是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地震能量集中释放;多为主-余震型序列。B型:是新生性破裂,多发生在断块内部的多组构造交织地区,地震能量分散释放,多为强震群序列。
    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中段)的深部环境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毛桐恩, 姚家榴
    1982, 4(2):  21-31. 
    摘要 ( )   PDF (14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部分地球物理资料出发,初步探讨了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贺兰山—六盘山地震带)、中段(天水—武都、文县—川西北地震带)地壳和上地慢的结构特征。 根据对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初步得出中国南北地震带北段、中段深部地震环境的主要特点: 地震带下部的上地幔顶面呈带状隆起:银川地堑地区上地幔顶面带状隆起的轴向呈北北东向;西吉、海原、固原地区呈北西向;天水—武都地区呈近南北向。 强烈地震的断层走向、震中迁移方向与软流圈顶面等深线轴向方向一致。 强烈地震往往发生在深部构造与浅部构造在深部的交汇区,如天水、武都地区。 强烈地震与壳内高导层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局部隆起和拗陷有关。 进而尝试性的分析了深部环境与地震孕育发生的关系。最后文章讨论了深部地震环境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和地震成因研究的意义。
    科研简讯
    初论贺兰山前洪积扇断层陡坎
    张维岐, 廖玉华, 潘祖寿, 宋方敏
    1982, 4(2):  32-34. 
    摘要 ( )   PDF (3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银川盆地是个四周被断裂围限的新生代地堑,活动断层屡见不鲜。地堑西侧的洪积扇上,多处见有陡坎,著名的红果子沟长城错动正位于两条洪积扇陡坎上。但是,盆地中最长、最壮观的还是贺兰山中段苏峪口外的洪积扇陡坎(图1)。此陡坎曾被一些研究者推测为断层。
    科研简报
    我国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特征及其物理机制
    冯学才
    1982, 4(2):  35-49. 
    摘要 ( )   PDF (20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总结了我国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的共同特征,表明异常的分布区域呈椭圆状和四象限,其长轴与发震构造和等震线相一致;在极震区及其两端,异常变化幅度最大,出现时间较晚。异常呈间歇性出现,形成多次高潮。根据上述特征,本文探讨了判断未来地震的震中、震级、发震时间与震源深度的经验性规律。作者认为,震前的预位移和层间解缚是造成地下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科研简讯
    冷凝浓缩法测氡实验
    张培仁, 王基华, 罗光伟, 孙凤民
    1982, 4(2):  50-52. 
    摘要 ( )   PDF (3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低温冷凝浓缩法则氡(图1)是将水样中的氡气在负压下被载气(空气)携带通过系统到达浸于液氮中的U形玻璃管内。由于液氮的温度为-196℃,氡的冰点为-71℃,故氡气将在此冷凝成固态被滞留下来。为使氡气更充分地冷凝,在长50厘米,内径5毫米的U形玻璃管中装填直径4毫米的钢珠以加大接触面积。
    科研简报
    新丰江水库区地震构造及其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潘建雄, 肖安予
    1982, 4(2):  53-58. 
    摘要 ( )   PDF (8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库区的地震构造,并依据重、磁及地壳垂直形变与震源机制资料,论述了它的活动特征;进而讨论了共轭发震构造,它的成因类型以及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唐山地震时不同烈度区液化砂土的特征及其液化判别
    王克鲁, 盛学斌, 蔡灵铎, 胡碧茹, 刘慧敏
    1982, 4(2):  59-70. 
    摘要 ( )   PDF (14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唐山地区的东、中、西三条剖面上的地震喷砂的物质成分和理化性质等分析,探讨了不同烈度区液化砂土的颗粒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及砂颗粒形态等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编制出以物质成分和性质为基础的、具有多种因素的砂土液化判别图。该图可供砂土液化预测、砂土液化研究者参考。
    吉林榆树周家油坊晚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严富华, 叶永英, 麦学舜
    1982, 4(2):  71-76. 
    摘要 ( )   PDF (19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是对吉林榆树周家油坊二级阶地沉积进行孢粉分析的总结。从孢粉资料可以说明,沉积物堆积时期的古植被属森林草原类型,气候寒冷较湿。通过孢粉组合对比,二级阶地形成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周家油坊在吉林省榆树县西南18公里,因该处二级阶地盛产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所以该地不仅成为东北地区第四纪的“标准”地层之一,也尝有“榆树动物群”之称。但因化石层位欠清,所以在地质时代等问题上仍存争议。为了探讨“榆树动物群”的生活环境及阶地沉积的地质时代,建立该区第四纪孢粉地层层序,在二级阶地采集了一些样品进行孢粉分析。
    科研简讯
    宁夏红果子沟长城错动新知
    廖玉华, 潘祖寿
    1982, 4(2):  77-79. 
    摘要 ( )   PDF (27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依据两年来所获探槽资料,论证了红果子沟长城错动是断层活动所致。对该断层的性质及活动方式进行了讨论。 宁夏石咀山市红果子沟明代长城错动作为最新地壳运动的例证久负盛名,前往观察的科学工作者甚多。对此错动是断层错动、是1739年平罗地震造成还是蠕滑产物所致,持有不同的看法。 1980-1981年,我局在长城错动点两侧开挖了三个探槽,证实了错动点确有断层通过。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做了一些必要的地面地质工作。本文将依据上述资料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漳州龙师一号孔的水氡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张远城
    1982, 4(2):  80-80.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龙师(龙溪师范学校)一号孔是地震水化学专用孔。孔口水温97℃,平均流量0.1升/秒,水氡含量平均值30.7埃曼。水氡含量的多寡与大气降水、水温和气压有关。通过计算表明:氡值与水温、流量呈负相关,简单相关系数为r1=-0.7073、r2=-0.6753;而与气压呈正相关,r3=0.6185,均大于r1000.01=0.2540的临界值,可见水氡含量与三个因素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会讯
    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王笑媛
    1982, 4(2):  84-84. 
    摘要 ( )   PDF (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12月5-1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代表主要来自国家地震局及所属的省局、研究所、分析预报中心及专业队,并有地质部、建工部、中国科学院及有关大专院校,共计39个单位136人。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与讨论近几年来在大陆地震构造、地壳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讨论1982年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通过大会及小组会的学术交流,检阅了我国在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