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2年 第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2-03-03
    目录
    地震地质1982年第4卷第1期目录
    1982, (1):  0-0. 
    摘要 ( )   PDF (1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京津唐地区地壳上地幔立体构造
    邵学钟, 张家茹, 章思亚, 李振江
    1982, 4(1):  1-10. 
    摘要 ( )   PDF (13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在京津唐地区利用地震转换波法所测得的地壳、上地幔主要深部界面构造图以及地壳下层(玄武岩层)厚度分布图。将深部构造与本区震中分布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强震震源区的深部构造特征。
    河南信阳古消减杂岩
    石铨曾, 牟用吉, 张恩惠, 张克伟, 姚瑞增, 王家德
    1982, 4(1):  11-22. 
    摘要 ( )   PDF (44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秦岭构造带东段大别山北麓的河南信阳附近,作者发现了一个古消减带,其中消减杂岩由蛇绿岩:混杂岩及低温高压变质带的岩石组成。推断古板块会聚边缘的构造发育史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Ⅰ、晚元古代(约800—7000百万年前),东秦岭古洋壳向北朝华北古陆之下俯冲,产生了初始的桐柏岛弧及弧后的边缘海。 Ⅱ、元古代末(约700—600百万年前),俯冲带极性反向,边缘海洋壳向南朝桐柏岛弧之下消减,从而产生了信阳消减杂岩。 Ⅲ、早古生代初(约600—500百万年前),边缘海闭合,桐柏岛弧增生于华北古陆的南缘,东秦岭古洋壳沿岛弧之南的一个新贝尼奥夫带再次向北俯冲。
    新丰江水库区诱发地震的余震活动
    丁原章, 曾宪译, 陈益明
    1982, 4(1):  23-30. 
    摘要 ( )   PDF (10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综合分析新丰江水库自1962年主震以来,3级以上地震和微震的震源应力场的特点。著者对震源破裂类型作了划分,并探讨了新丰江水库不同阶段3级以上余震和微小余震的破裂类型的异同。最后指出,诱震水库可视为反映广大地区地震活动的敏感点。
    青藏高原近代隆起原因及其与地震关系的有限单元分析
    罗焕炎, 徐煜坚, 宋惠珍, 孙君秀, 郭才华, 张汝则, 顾芷娟
    1982, 4(1):  31-37. 
    摘要 ( )   PDF (9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现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山区和平原的动力学观点,利用青藏高原北东向的简化构造剖面(全长约2000公里,深约80公里),对其当前的形变和应力状态进行了有限单元分析。数值结果表明,印度板块运动是扰动重力均衡和导致侧向密度差异的驱动力,但是由于均衡调整所产生的水平压应力才是高原上升和发生大地震的机制;还表明应力集中的必备条件是主要断裂带的端部接近而不穿过低速层。 在相当于40公里深度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二云母片麻岩的电导率测定,簿片鉴定和X光分析等都证实,由于白云母脱水所伴随的晶格破坏以及石英的热裂作用所造成的力学性质的弱化似是高原地壳低速层的形成机制,但是沿低速层的剪切运动则是增高这层温度的重要来源。
    科研简讯
    高温高压岩石三轴(固体传压介质)实验装置
    张流, 王绳祖, 王光根, 刘树山
    1982, 4(1):  38-38. 
    摘要 ( )   PDF (2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模拟地壳上地幔的温度压力条件,研究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国外已建立不同类型的三轴实验装置。其中以采用固体传压介质的三轴实验装置所能达到的温度和围压较高,而且结构简单。我们参考D. T. Griggs装置的基本原理,在组装和紧固方式、冷却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高温高压岩石三轴实验装置(图版Ⅰ),第一次为我国地壳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中、下部地壳的温度压力实验条件。
    科研简报
    渤海水域居里面分析
    郝书俭, 王春华
    1982, 4(1):  39-43. 
    摘要 ( )   PDF (6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航磁资料根据B.K.Bhattacharyya教授提出的剩余异常谱分析的方法,计算了渤海水域的居里面。结果表明,渤海水域下面,地壳温度很高,有些地方居里等温面的深度只有12公里。这说明,许多学者根据渤海及周围地区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推测渤海是华北地区上地幔热物质上涌的高点是正确的。渤海凹陷及周边地区的高热流值(1.8—2.36)是有深部背景的。指出,地下热物质上涌及由于地壳不均匀性引起的温度场的水平梯度与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科研简讯
    黄崖关断裂的新活动——错断长城
    曹忠权, 叶定衡, 王金铎
    1982, 4(1):  44-44. 
    摘要 ( )   PDF (3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质部562综合大队于1978年首先在蓟县发现长城被错断,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进行了观察。黄崖关活动断裂位于蓟县城北27公里,是一条近南北向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期,其总体走向为北10°—15°东,全长10公里左右。在卫片上有明显折线状的灰白色条带。在地貌上形成沟谷。 本断裂发育在震旦亚代地层之中,在周庄—下营附近沿断裂向北追索,见到岩层受强烈挤压,使地层呈倒转及直立现象。断面上有近于水平的擦痕及平行断面的破劈理。带内见有角砾岩,钙质胶结,砾石成份单一;此外还有很厚的以钙质成份为主的黑色物质。
    科研简报
    氡预报地震的实验研究
    范树全, 高清武
    1982, 4(1):  45-56. 
    摘要 ( )   PDF (10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关氡气的来源、变化机制及共和地应力的关系尚处于研究过程中。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对岩石标本进行压力试验和溶解试验,为氡预报地震的压溶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作者在对唐山地区水氡普查测定的基础上,采集井孔围岩及岩芯标本,开展岩石铀(钍)含量、岩石压氡、岩石水溶解氡及井孔水氡含量之间的综合研究。初步认为,当岩石受压变形破裂时井孔围岩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与氡逸出量呈正向关系。
    唐山地震前京津地区水氡异常场的某些特征
    李宣瑚
    1982, 4(1):  57-66. 
    摘要 ( )   PDF (13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京津地区十个重点井孔水氡资料的处理分析,发现唐山地震前,京津地区水氡异常场有几个显著的特征。京津唐一带区域性水氡的升高变化,是该区构造应力场加强的结果,当观测区域受力达到线应变为10-6—10-5数量级的状态时,可以观测到水氡明显的异常变化。水氡中短期异常的扩散现象及临震突跳的收缩现象,是与震源应力场直接有关联的前兆变化。水氡异常的机理是复杂的,是多种作用的综合。
    四川炉霍虾拉沱地震断层群
    黄圣睦, 刘本培, 江在雄, 黎定福
    1982, 4(1):  67-71. 
    摘要 ( )   PDF (6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省地震局地震测量队在1973年2月6日炉霍7.9级地震破裂带上的虾拉沱场地进行了地面槽探。经初步考察,发现了因地震房屋倒塌的遗迹,它们分别埋深于0.9-2.2米及1.9-3.58米,推测是1923、3、24及1816、12、8两次大地震所致。因此,虾拉沱地区在158年间共发生了三次烈度为Ⅹ的地震。 由于多次大地震的重复发生,槽探中见到了间距5-10米的四组地震断层,它们分别为1973、1923和1816年地震形成的。
    科研简讯
    《中国活动构造典型卫星影像集》即将出版
    姚敢
    1982, 4(1):  72-72. 
    摘要 ( )   PDF (1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遥感技术是60年代蓬勃兴起的一门新的综合性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需要,遥感的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都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强烈的地震常常在瞬刻之间破坏了人们所创造的大量财富,夺去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是自然现象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为试图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
    科研简报
    从太古代片麻岩系推测地球的成因和发展
    杨杰
    1982, 4(1):  73-78. 
    摘要 ( )   PDF (10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老变质岩系主要由前人称为“片麻岩系”和“结晶片岩系”两大套岩系组成。当地球成球之后,表面首先形成一层“基性焦壳”,在热封闭条件下,壳内产生花岗岩岩浆源,注入此原始地壳,并引起变质作用,形成基性正片麻岩地壳——第一层结晶地壳。然后,固体地壳发生形变和破裂,产生侵蚀、沉积,并伴随着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形成副片麻岩类——第二层结晶地壳。由此,本文以北京及其外围地区的古老变质岩系为依据,阐述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科研简讯
    1981年的广东海丰地震群
    魏柏林, 薛佳谋, 谢明富, 王正尚, 章林云, 吴贤吉
    1982, 4(1):  79-81. 
    摘要 ( )   PDF (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年,1-5月,海丰梅陇地区连续发生一些小地震,截至5月底止,总计达1764次,其中ML≥1.0的为477次,ML≥2.0的为15次,最大震级为Ms=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