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1年 第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1-12-09
    目录
    地震地质1981年第3卷第4期目录
    1981, (4):  0-0. 
    摘要 ( )   PDF (1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北京密云北石城断裂带的断层岩特征及其地震事件的可能证据
    杨主恩, 应思淮, 林传勇, 俞理宝
    1981, 3(4):  1-14. 
    摘要 ( )   PDF (107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北京密云北石城断裂带的野外和室内工作,该断裂带的断层岩可分为四种类型:碎裂岩类、糜棱岩类、假熔岩和断层泥。它们具有不同的矿物学、形变和组构特征,分别代表不同的成因机制。假熔岩和碎裂岩类断层岩的存在,可作为古地震事件的可能证据。前者是地震断层运动在断层面上摩擦增温,引起围岩中矿物的选择性熔化形成的。在该断裂带中可能发生不止一次的古地震事件。断层岩特征和产状表明,该断裂带经历了两种不同力学性质的运动,早期为韧性剪切;晚期为脆性破裂,并伴有地震发生。
    论中国郯庐断裂带的活动
    吴大铭, 张裕明, 方仲景, 张世良
    1981, 3(4):  15-26. 
    摘要 ( )   PDF (38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卫星影像、断层泥的分布和特征、重力资料、地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资料以及其他某些地质资料,讨论了郯庐断裂带前震旦亚代以来的活动情况和现代活动性,并认为沿此断裂带现存达几百公里的左旋走滑位移量,应是地史上历次断裂运动的最终结果。指出了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华北平原局部重力高与地震关系的统计结果
    汤永安, 苏孟如
    1981, 3(4):  19-57. 
    摘要 ( )   PDF (12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华北平原重力资料,统计了重力高特征参数与发生在重力高附近的地震之间的关系。统计结果发现:重力高附近如有Ms≥4级地震发生,它应满足一定的特征条件;最大震级和地震总能量与重力高面积和强度的平方根之积有高度相关性;Ms≥5级地震绝大多数发生在较大的重力高形态矢量附近。根据统计结果预测了本区地震危险区,指出了统计结果的应用条件和物理含义。
    豫鄂境内桐柏山—大别山双变质带
    张兆忠, 张秉良, 冯锦江, 李松滨
    1981, 3(4):  27-37. 
    摘要 ( )   PDF (15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变质程度、标型矿物组合特征及多硅白云母b0值等,将研究区的变质岩系从南向北分为三个不同压力类型的变质带:Ⅰ带(高压带)、Ⅱ带(中高压带)、Ⅲ带(低压带)。这三个不同压力类型的变质带很可能是两对时代不同的双变质带。在Ⅰ、Ⅱ带内均出露有蛇绿岩系和混杂堆积,其中之基性火山岩属深海拉斑玄武岩,它们很可能形成于大洋脊,侵位堆积于消减带。
    科研简讯
    宁河普1-V 孔上部沉积的花粉分析及14C 年代测定
    彭贵, 严富华
    1981, 3(4):  38-38.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宁河普1-Ⅴ孔位于天津宁河县任凤村附近,为蓟运河、潮白河之冲积堆积。该处晚更新世以后地层极为发育,但研究甚少。本文就普1-Ⅴ孔岩芯的花粉分析及C14年代测定作一简报。
    科研简报
    华北地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超镁铁质捕掳体的初步研究(续)
    刘若新, 杨美娥, 胥怀济, 郭金弟, 王文瑚
    1981, 3(4):  39-48. 
    摘要 ( )   PDF (13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由新变晶大小估计地幔应力近些年来,据天然橄榄石的变形结构、显微亚构造及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多种估计上地幔应力的方法。Nicolas(1978)[11]曾对此进行过综合评述。归纳起来有两类方法,一类是建立在位错显微构造基础上的方法,如根据橄榄石的位错密度和位错曲率与应力之间的经验关系或亚颗粒大小与应力之间的关系来估算应力值;另一类方法是由动力重结晶的橄榄石晶粒(新变晶)的大小来估计上地幔应力的方法[11-13]
    科研简讯
    北京三里河古代砂土液化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焦振兴, 黄兴根, 张英礼
    1981, 3(4):  58-58. 
    摘要 ( )   PDF (29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继1980年在北京宣武门首次发现古地震遗迹之后,在三里河(木樨地大桥正北约100米处)开挖地下管道的人工剖面中,再次发现了古地震遗迹——砂土液化现象(图1)。
    科研简报
    辽宁参窝水库地震问题的讨论
    钟以章, 蒋玉谦, 韩殿中
    1981, 3(4):  59-68. 
    摘要 ( )   PDF (1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1974年辽宁参窝水库4.8级地震的情况及其地质背景作了简述,同时还与距该水库20余公里的汤河水库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这次地震的可能成因。
    华北盆地地震构造与重力变化
    强祖基, 马丽
    1981, 3(4):  69-75. 
    摘要 ( )   PDF (9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北盆地自晚第三纪末期或第四纪以来,地壳拉张速率逐渐减弱,相继转为北东东向水平挤压和上下运动。夏垫、唐山-宁河断裂为深切地壳的断裂。唐山震区震前重力变化约为正200微伽(76年3月—76年7月)。依据北京—乐亭重力变化曲线,推断引起唐山重力变化的密度界面深度约为36公里,上隆约1米,而夏垫相应下降。同时根据密度界面公式来估算震源附近密度变化量,唐山为2.17×10-4克/厘米3,夏垫为-1.46×10-4克/厘米3
    讨论
    地震与地球自转无关吗?
    李愿军
    1981, 3(4):  76-76. 
    摘要 ( )   PDF (1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看到《地震地质》1979年1卷3期刊载了张之孟的“我国及邻区板内地震与板缘地震的关系”一文。文中举例证明至少从我国板内地震的活动与1820年以来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关系看,是与地震的活动无关的,文章继而证明“即使是对浅源地震的触发,也因数量级过小,起不了决定作用”。故此认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是否可以成为地震的触发原因是值得商榷的”。仅此我们谈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问题能得到更深入的讨论。
    科研简讯
    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工作座谈会在厦门召开
    姚彦之
    1981, 3(4):  77-78. 
    摘要 ( )   PDF (3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汕头地震带(以下简称泉汕地震带)和地震活动强烈的台湾毗邻,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震带。近900多年中,曾发生过M>6的地震9次,近来小震比较活动,所以,深入开展泉汕地震带的地震、地质特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地震局东南沿海协作区于1981年7月19—26日在厦门市召开了《泉州-汕头地震带地震工作座谈会》。
    14C 测定地质年代数据(一)
    陈铁梅, 原思训, 王良训, 马力, 蒙清平
    1981, 3(4):  79-80. 
    摘要 ( )   PDF (2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公布14C测定地质年代数据34个(表1)。实验方法同我实验室于本刊二卷三期(1980年)发表的报导。本文所用14C半衰期为5730年,距今年代以1950年为起点。采样地点及层位是送样单位提供的资料。所标误差是对测量结果按泊松分布计算的标准偏差。
    “郯庐断裂学术讨论会”摘记(续)
    姚彦之, 方仲景
    1981, 3(4):  81-82. 
    摘要 ( )   PDF (3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郯庐断裂学术讨论会”摘记》一文发表后受到读者的欢迎,但报导的内容不够全面,根据大家的要求,续登本篇会议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