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3年 第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3-09-07
    目录
    地震地质1983年第5卷第3期目录
    1983, (3):  0-0. 
    摘要 ( )   PDF (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中国大陆微破裂过程和应力图案的变化
    刘百篪
    1983, 5(3):  1-8. 
    摘要 ( )   PDF (14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陆东经97°以东地区,1972—1978年发生的17,000多次M≥2.0地震的活动率(d值)和震级-频度关系(b值)的时空扫描,研究了我国大陆的微破裂过程及其与大地震的关系,并认为区域性的b值扫描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应力图案的变化。
    1605年7月13日琼州历史地震陆沉原因
    彭承光
    1983, 5(3):  9-15. 
    摘要 ( )   PDF (64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地震史料考证,野外地质调查1),钻孔土层力学性质分析,场地震害考察等资料的研究,认为琼州历史地震在滨海地带第四纪软弱土层中诱发了砂土液化、软土流滑、造成地基失效、场地不均匀沉陷的情况,是导致震区内特殊地段“陆地沉陷”的主要原因。
    山东临朐双山-李家庄断裂的新活动
    蒋忠信
    1983, 5(3):  16-16.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山-李家庄断裂为控制临朐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东北边界的活动性断裂,北起宋家阁附近、南止于姜家把窝东南,长约28公里,断层走向北35°西,倾向南西,倾角50°—80°,为正断层。
    环境刚度效应——影响震源应力降的重要因素
    王绳祖, 施良骐, 张流
    1983, 5(3):  17-27. 
    摘要 ( )   PDF (13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固体围压岩石三轴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震源环境刚度(包括轴压系统和围压系统刚度)是影响应力降的重要因素。在三轴实验条件下,轴向应力降和围压系统刚度呈双曲线关系,前者随后者的增大而减小。实验应力降显著偏大的基本原因之一在于环境刚度效应。地壳内震源应力降Δτ=2λ[(Ss—Sk)+(μs—μkσn.0],λ为震源的力学环境因数,主要取决于环境刚度和应力场方向。如果滑移过程中正压力大小和主应力方向无明显变化,则λ大致为0—0.9。
    α径迹探测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初步应用
    宋一峰
    1983, 5(3):  28-30. 
    摘要 ( )   PDF (3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带电粒子和重离子穿过固体绝缘材料时,产生辐射损伤留下痕迹。再经化学试剂蚀刻处理,使痕迹成为永久性的蚀坑即径迹。 使径迹成为一种探测手段,是和1962年巴恩斯用化学腐蚀处理(蚀刻)分不开,经此蚀刻后径迹现象才能在普通显微镜下进行观测。径迹探测技术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核科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
    超高压容器的强度和断裂分析
    王光根
    1983, 5(3):  31-42. 
    摘要 ( )   PDF (11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针对超高压容器研制工作的需要,对先热套后自增强的双层厚壁简体进行了弹塑性分析和断裂分析,给出了自增强压力的计算公式、不同区域应力分布的计算公式、在屈服层中有关位移与应变的计算公式和断裂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实例,提出了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在理论推导中所采用的基本假定是:(1)材料是理想弹塑性的;(2)轴向应力σz与简体内任意一点的动半径座标r无关。
    简单断层带上缓慢应力累积及松弛过程的有限单元模拟
    王启鸣, Nafi M. Toksöz
    1983, (3):  43-53. 
    摘要 ( )   PDF (14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别用三维有限元弹性及粘弹性模型计算板块间相对运动在转换断层闭锁带上的应力累积及软水圈和断层深部低粘度物质产生的大震后应力松弛,从而给出断层带上应力变化过程。 本文以土耳其北部北安纳托里亚断层带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西部“围空区”有最高剪切应力水平并已达到临界状态,今后几年若无小震或蠕变将会有较大地震;断层带的下一个活动期将从公元2000—2020年开始。
    单板计算机在14C年代测量中的应用
    焦文强, 王重炎
    1983, 5(3):  54-54. 
    摘要 ( )   PDF (1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2年2月,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和上海静安区退休工程师协会共同开发成功我国第一台14C单板计算机。经一年多的连续使用,工作可靠、性能稳定,计算准确,给濒于淘汰的老液闪仪配上了智能器件,使14C测量技术向自动化方向挪动了一步。
    海城7.3级地震宏观前兆时空演化特征与异常机制
    祝晔, 李荣安
    1983, 5(3):  55-62. 
    摘要 ( )   PDF (10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几年来对海城地震宏观前兆资料系统整理和重点现象现场查实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地震宏观前兆场的时空演变特征,各种宏观异常发展时间上的相关性,宏观异常的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阐述了在地震短临孕育过程中,震前宏观异常所呈现的起伏性,空间分布上出现的密集条带、不均一和迁移性。在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应力的积累和加强随时间演化表现出起伏叠加,在空间上表现出孕震场内多点应力集中。并用震前宏观异常高潮期的起落对比,探索预报大地震临震的时间指标。用震前宏观异常在空间上分布的条带交叉和从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特点,探索了预报发震地点的可能性。最后对某些主要宏观异常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讨论。
    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的构造条件
    丁原章, 潘建雄, 肖安予, 沈立英, 马汉雄, 谬维成
    1983, 5(3):  63-74. 
    摘要 ( )   PDF (18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地质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数学模拟方法,重演了本区的地震序列,论证了诱发地震的构造条件。指出,新丰江水库有两组发震构造,它们的活动强度和时间有所不同。诱发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水库蓄水前构造地震的发震构造属于相同构造体系,唯发震部位更逼近水库。文章还指出,库基弹性变形引起的附加引张应变使部分地区的活动断裂更易于错动。水库荷载还使地震在剖面上有浅层和深层之分。它们的频度与水库水位有不同的相关性。
    鲜水河断裂反“多”字型地裂缝带的成因机制
    钱洪
    1983, 5(3):  75-79. 
    摘要 ( )   PDF (30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1981年道孚6.9级地震考察资料为基础,结合1973年炉霍地震资料并运用光弹,泥料实验,讨论了鲜水河断裂上反“多”字型地裂缝带的成因机制。笔者认为反“多”字型地裂缝是断层水平剪切运动的产物,出现与相邻两条羽列裂缝交替部位的鼓包是裂缝水平错动在垂直方向调整作用的结果。鼓包两翼往往东陡西缓,鼓包轴部的逆断层也往往由西向东逆掩,这可能与断裂南西侧向南东运动有关,是以滇菱形断块向南南东运动产生的结果。
    会讯
    “地震地质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讨论会”在南京召开
    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
    1983, (3):  80-80.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国地震地质工作,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与江苏省地震局联合召开了“地震地质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讨论会”。会议于1983年4月19日至25日在南京举行。来自我国各系统的7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国瑜主持了会议,并在会议闭幕时作了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