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2-20
    目录
    第45卷第6期目次
    2023, 45(6):  0-0.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库车坳陷西部喀拉玉尔滚断裂的活动时间、形成机制及其构造意义
    沈柏, 张志亮, 任治坤, 刘金瑞
    2023, 45(6):  1247-12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1
    摘要 ( )   HTML ( )   PDF (521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喀拉玉尔滚断裂是塔里木盆地北缘、 库车坳陷西边界的一条NW向右行走滑断裂, 同时也是库车坳陷和温宿凸起的分界断裂, 对其开展研究对于认识库车坳陷的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对该断裂的展布特征、 活动时间及形成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文中根据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解译, 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对该断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 喀拉玉尔滚右行走滑断裂向N延伸穿过了阿瓦特背斜, 但其S向并未延伸至北喀背斜南部, 总体延伸约40km, 走滑断距约达4.1~4.3km。喀拉玉尔滚右行走滑断裂形成于上新世初期, 其活动可能一直持续至今, 但强度已明显减弱。喀拉玉尔滚断裂的形成除了受断裂两侧基底性质差异的控制外, 还与膏盐层的厚度差异密切相关。前者影响了断裂两侧地壳水平缩短量的差异, 从而导致新生代沉积盖层被撕裂; 后者在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影响盐上构造层的产生与演化, 进而影响断裂的形成。此外, 先期盐构造(盐底辟)的存在可能也对断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喀拉玉尔滚右行走滑断裂作为库车坳陷西部的边界断裂, 对其两侧甚至整个库车坳陷东、 西部地壳缩短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 断裂对南天山前陆盆地的地质地貌、 油气资源的运移与聚集也产生了显著影响。

    晚第四纪以来巴塘断裂的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
    黄伟亮, 张家乐, 项闻, 杨虔灏
    2023, 45(6):  1265-12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2
    摘要 ( )   HTML ( )   PDF (178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现今陆内地壳形变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 一系列长度和力学性质不同的活动断裂将岩石圈分割为多个活动块体。川滇块体是其中构造活动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 其西边界由多条互相平行的断裂组成, 巴塘断裂是其中的一条主干断裂。 了解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特征和速率对于认识川滇块体强震的空间分布及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巴塘断裂整体走向NNE, 全长115km, 是一条全新世右旋走滑活动断裂。该断裂基本控制了基岩山体边界, 其中坡中槽、 三角面、 断层陡崖等地貌沿断裂呈线性分布, 并在黄草坪及巴塘县城2处区域保存了丰富的晚第四纪活动证据。文中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手段建立了黄草坪及巴塘县城分辨率达亚米级的数字地形数据, 并对被断错的洪积扇、 冲沟等地貌标志物进行了精确测量。在黄草坪地区, 巴塘断裂活动造成的山前冲沟水平偏转量为(46±9)m, 同时在巴塘县城断裂活动使莫曲河洪积扇边缘被右旋断错(40±5)m。文中利用单个砾石宇宙成因核素法及深度剖面法分别确定了黄草坪最老一级地貌面和莫曲河洪积扇的年龄, 分别为(12.5±0.5)ka和(16.4+3.9/-5.6)ka, 据此可以得到巴塘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右旋走滑速率为2~4mm/a。该速率值占现今川滇块体西边界整体剪切变形的50%~80%, 但小于利用GPS形变资料反演得到的约10mm/a的结果。这种差异表明川滇块体西边界可能呈现连续-弥散变形特征, 而巴塘断裂是西边界中的一条主要变形构造。

    2022年门源 MS6.9 地震前断层活动及应力状态的数值模拟
    李媛, 杨周胜, 庞亚瑾, 梁洪宝, 刘峡
    2023, 45(6):  1286-130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3
    摘要 ( )   HTML ( )   PDF (798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2年1月8日门源 MS6.9 地震是继1986年和2016年2次门源 MS6.4 地震后, 冷龙岭断裂西段再次发生的MS>6强震。为探讨此次门源 MS6.9 地震前近震区的断层运动、 应力状态和强震多发的孕震环境, 文中以地震前1991—2015期和2017—2021期GPS速度场作为边界约束, 通过建立精细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动力学模型, 计算分析了祁连山构造区在长期的构造运动环境下应力积累的基本格局, 区域内断层的长期滑动速率、 应力累积速率, 以及这些量值在门源 MS6.9 地震前约5a的变化特征。1991—2015期的计算结果显示: 门源 MS6.9 近震区长期受到NE-SW向挤压和NW-SE向拉张的应力场作用, 最大剪应力积累比周围区域快, 应力积累整体上以促进NWW向断层的挤压和走滑运动为主; 与周围断层段相比, 受几何拐折形态影响, 冷龙岭断裂西段的滑动速率偏低, 断层剪切应力的累积速率较高, 发震断层上运动的亏损与应力的快速积累有利于孕育走滑型地震。2017—2021期相对于1991—2015期的增量结果显示, 在临近地震约5a的时段内, 冷龙岭断裂西段走滑速率进一步减小, 断层的剪应力累积速率显著增高, 利于促进走滑型地震的发生。冷龙岭断裂西段具有较强的动力学背景和有利的强震发生条件, 未来依然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

    长白山天池火山2015—2022年InSAR变形与活动状态分析
    熊国华, 季灵运, 刘传金
    2023, 45(6):  1309-13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4
    摘要 ( )   HTML ( )   PDF (109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表形变信息可有效反映火山下岩浆房的活动状态, 对于理解火山活动演化过程非常重要。文中利用Sentinel-1A/B的升、 降轨影像, 采用SBAS InSAR与Stacking InSAR技术, 获取了长白山天池火山2015—2022年间的地表形变时间序列及速率, 并结合Mogi点源模型反演岩浆房的几何参数, 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火山口及周围区域整体下沉, 火山口附近视线向形变速率约为-4~-2mm/a, 远离火山口的局部形变速率可达-6mm/a。2)根据Mogi模型反演的火山下浅层岩浆房深约6km, 体积变化率为-3.3×105m3/a, 岩浆房位于长白山天池火山口下偏西的位置。3)1992—2022年期间, 火山经历了从平静到扰动、 再到平静的岩浆活动过程, 在2002—2005年监测到明显的地表隆升变形, 岩浆房体积显著膨胀, 之后岩浆的活动性逐渐减弱。

    小地震精定位与层析成像揭示的邢台地震区深部构造特征
    刘亢, 杨婷, 李红光, 房立华, 宋键
    2023, 45(6):  1328-13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5
    摘要 ( )   HTML ( )   PDF (113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66年河北邢台 MS7.2 地震发生后小地震持续不断, 为开展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文中基于河北省地震台网1991—2021年间的观测数据, 采用双差定位法获得了邢台及其邻区9 644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 清晰地刻画出深部断裂的空间形态; 结合华北流动地震台阵2006—2008年的观测数据, 采用38 578个P波到时数据, 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走时层析成像结果。研究表明: 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 新河断裂与元氏断裂之间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 中下地壳存在高速异常, 邢台地震位于高、 低速异常体交界处, 该位置具备积累大量应变能的介质条件, 易发生破裂, 释放应力; 邢台震区小地震密集带与高、 低速异常体东边界的总体展布趋势比较一致, 推测沿高、 低速体东边界展布的深、 浅部断裂已上下贯通, 速度异常体的边界位置同样也是速度变化相对强烈的部位, 易发生地震破裂; 综合多种地震、 地质调查成果, 揭示出邢台震区下方存在一条贯通整个地壳的深大断裂, 倾向SE, 上断点位于东汪附近, 邢台地震促使深浅部的先存断裂上下贯通。

    基于SCLSTM模型的MODIS地表温度产品重建方法
    宋冬梅, 张曼玉, 单新建, 王斌
    2023, 45(6):  1349-13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6
    摘要 ( )   HTML ( )   PDF (806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LST(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地表温度)产品在大气物质和能量交换、 气候变化研究及地震前兆热异常探测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 由于云的遮挡导致MODIS LST数据产品中存在大量空值, 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此,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模型的地表温度重建方法——SCLSTM(即SSA-CLSTM)。与传统方法相比, 该方法无需建立复杂的回归关系模型。此外, 由于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卷积神经网络)能够充分提取一维时间序列数据的局部特征, 而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 长短期记忆)能够充分学习数据的长时间序列特征, 因此将CNN和LSTM结合能够更加充分地学习数据的潜在特征。首先, 使用SSA(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奇异谱分析)模型提取出地表温度时间序列中的趋势值用于填补缺值像元, 实现地表温度的初步重建。然后, 再利用SCLSTM(即1DCNN-3层堆叠LSTM)模型学习数据的局部时序特征和长期依赖关系, 并实现对缺失像元的地表温度进行迭代预测, 完成数据的精细重建。新疆和田地区和四川汶川地区的实验结果表明, 文中方法与现有其他2种基于混合模型的重建方法相比, 重建后的LST数据误差最小, 与原始数据的一致性最高。其中, 文中方法的RMSE可降至0.712K, AD为0.695K, 重建后的LST数据与原始数据的相关系数可达0.95以上。此外, 气象站的实测地表温度数据也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文中所提方法为基于深度学习的LST重建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 同时也为基于LST的地表过程和地震热异常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2021—2022年川滇地区4次MS≥6.0地震前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的异常变化
    解滔, 韩盈, 于晨
    2023, 45(6):  1370-138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7
    摘要 ( )   HTML ( )   PDF (58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1—2022年川滇地区先后发生了云南漾濞 MS6.4、 四川芦山 MS6.1、 马尔康 MS6.0 和泸定 MS6.8 4次MS≥6.0地震。距这些地震震中400km的范围内布设有红格、 冕宁、 甘孜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站, 其观测数据在这4次地震前出现了不同程度和形态的中短期异常变化。红格站EW和NS测道自2020年12月开始出现同步下降变化, 2021年漾濞 MS6.4 地震后NS测道的异常恢复, 但EW测道仍然持续下降, 截至2022年9月5日泸定 MS6.8 地震发生, EW测道的异常持续时间约为21个月。甘孜站N10°E测道的下降异常变化始于2022年4月, 6月底开始出现转折回升, 10月异常恢复, 其间先后发生芦山 MS6.1、 马尔康 MS6.0、 泸定 MS6.8 地震。2022年9—11月, 甘孜站 N60°W测道出现年变畸变异常, 2023年1月26日泸定再次发生 MS5.6 地震。冕宁站EW、 NS、 N45°W测道自2022年6月下旬开始出现同步上升变化, 于泸定 MS6.8 地震后异常恢复。依据这些异常变化, 在周、 月会商中对2021年漾濞 MS6.4、 2022年泸定 MS6.8、 2023年泸定 MS5.6 地震做出了短期预测。

    宜川—泰安剖面的密度结构、 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
    罗翔飞, 李忠良, 李勇江, 王泽源, 姬计法, 何辛, 于博
    2023, 45(6):  1385-139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8
    摘要 ( )   HTML ( )   PDF (352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利用宜川—泰安重力剖面的相对联测和同址GNSS测量数据获得沿线的布格重力异常、 剩余密度相关成像和地壳密度结构, 可以看出: 剖面的布格异常变化范围为-(161.7~5.5)×10-5m/s2, 自西向东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临汾盆地有明显“凹陷”, 可能与上地壳存在低密度构造有关; 剖面地壳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以太行山重力梯级带为界, 西部密度较高, 东部密度较低, 中下地壳存在低密度体, 可能是上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含部分高温流体和熔融岩体所致; 不同构造块体的密度差异明显, 在断裂带分布区域均存在密度差, 说明密度分布与构造有一定关系; 地壳介质的不均匀性和地震活动相关: 鄂尔多斯断块的地壳介质相对均匀, 不容易积累能量, 地震活动水平低; 山西断陷带和华北平原断块则相反, 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 地震活动频繁。

    芦山强震区上地壳速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徐志萍, 刘巧霞, 刘志, 田晓峰, 王夫运, 段永红, 林吉焱, 邱勇, 唐淋
    2023, 45(6):  1400-14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9
    摘要 ( )   HTML ( )   PDF (1248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芦山地区先后发生了2013年芦山 MS7.0 和2022年芦山 MS6.1 地震, 2次强震的孕育发生与所在区域深、 浅地震构造环境、 地壳物性结构参数密切相关。研究该区地壳浅部物性结构特征及其与深部动力学过程的映射关系对认识该区的孕震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文中利用金川—芦山—乐山深地震测深剖面资料的P波、 S波初至波走时数据, 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方法获取了沿剖面上地壳的精细P波、 S波速度和泊松比值。结果显示: 剖面西北段松潘-甘孜块体的上地壳具有高P波、 S波速度和低泊松比的特征, 而东南段的四川盆地上地壳具有低P波、 S波速度和高泊松比的特征。在松潘-甘孜块体和四川盆地之间的龙门山构造带, 上地壳P波、 S波速度和泊松比等值线形态受区域构造活动控制, 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呈近直立趋势展布。龙门山构造带下方沉积基底表现出明显的结构差异, 且速度和泊松比等值线形成“V”形特征。龙门山断裂带的上地壳速度、 泊松比横向变化梯度大, 可能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使得青藏高原东缘低泊松比地壳向坚硬的扬子地台(高泊松比)挤压, 进而产生地壳垂向变形的直接证据。芦山强震区 MS7.0 地震的余震主要发生在壳内高、 低速和泊松比变化梯级带偏高速和低泊松比的一侧, 该区的地震活动既受区域断裂构造的控制, 也与上地壳的物性结构特征密切相关。

    利用反射地震资料研究华北地块南缘驻马店-淮滨凹陷的浅部构造特征
    朱国军, 酆少英, 袁洪克, 侯黎华, 秦晶晶, 韩健, 武泉, 左莹
    2023, 45(6):  1419-143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10
    摘要 ( )   HTML ( )   PDF (854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摸清驻马店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 查明地震构造特征, 文中在分析深地震探测成果的基础上, 采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反射成像技术跨驻马店-淮滨凹陷完成了1条长约22km的浅层地震剖面, 获得了驻马店-淮滨凹陷的近地表精细结构图像和断裂特征。结果表明, 驻马店-淮滨凹陷形成于古近纪南华北盆地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控制凹陷西边界的驻马店-息县断裂由4条E倾的正断层组成, 表现为一组由西向东层层下掉的断阶带, 推测为古近纪末期活动断裂; 控制凹陷东边界的宿鸭湖断裂由3条W倾的正断层组成, 控制着现代河流的走向, 推测为新近纪中晚期活动断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驻马店-淮滨凹陷近地表构造特征和控盆断裂活动性提供了地球物理学依据, 对驻马店市的防震减灾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

    综述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前景展望
    戴梦瑶, 王平, 李安波, 丁璐, 刘品钦, 戴紧根, 张会平, 刘少峰
    2023, 45(6):  1432-145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11
    摘要 ( )   HTML ( )   PDF (550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温热年代学是新构造和地貌演化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 与常规的地质年代学方法在数据表达、 分析和解释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需要建设专门的数据库应对其数据日益增长, 并满足大数据创新研究的需求。文中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传统数据库和2个新一代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传统数据库(如NGDB)的数据来源单一, 样品数据以结构化的表格呈现, 并以关系型数据库的形式进行数据管理; 而新一代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库(如AusGeochem)的数据来源广泛, 包含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且数据库的扩展性强, 能够适应新方法和大数据分析的需求, 并采用灵活的数据库类型与应用程序接口(API)联合管理数据, 兼具数据查询、 分析与可视化功能。文中针对现有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在数据持续增长、 数据库的可扩展性和数据编号管理等方面对下一步数据库的建设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新构造和地貌演化的大数据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新技术应用
    宇宙成因核素测年中石英分离流程的改进
    石文芳, 徐伟, 尹金辉, 郑勇刚
    2023, 45(6):  1452-14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12
    摘要 ( )   HTML ( )   PDF (24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就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是基岩断层面和滑坡、 崩塌体古地震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年代测定方法之一, 其测定的目标矿物较多。石英因其成分简单、 分布广泛且易于进行化学处理而成为就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年中的一种理想测年矿物。从野外采集的岩石中分离出纯石英是就地宇成核素测年实验的首要步骤, 同时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常规的HF/HNO3蚀刻分离提纯石英的方法耗时长、 效率低, 影响就地宇宙成因核素测年方法在活动构造中的应用。文中报道了一种采用实验室集成的石英浮选提纯装置及提纯方法, 选取活动构造研究中2种宇成核素测年常用的长英质岩石样品——花岗质片麻岩和石英岩, 经破碎、 筛分出0.25~0.50mm粒径的颗粒作为试验样, 成功实现了石英与长石等杂质矿物的有效分离, 获得的石英组分中石英占90%以上, 效果显著。结果表明, 花岗岩类样品浮选分离后的石英组分再用HF/HNO3继续蚀刻2、 3次后, 石英中的Al含量降至200ppm以下, 完全满足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的要求, 隐晶质的石英岩经过浮选分离再蚀刻提纯, 比全岩粉碎后直接提纯减少了一倍以上的时间。文中的浮选提纯装置和方法极大地减少了HF/HNO3蚀刻时的用酸量, 降低了成本, 同时也节省了蚀刻时间, 提高了宇成核素测年石英分离提纯的效率。同时, 还可为低温热年代学中提取锆石、 磷灰石的处理流程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