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1年 第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1-06-03
    目录
    地震地质1981年第3卷第2期目录
    1981, (2):  0-0.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饱水岩石超声振氡实验研究
    冯玮, 王永才, 邓禹仁, 侯彦珍
    1981, 3(2):  1-7. 
    摘要 ( )   PDF (107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实验为基础,得出了如下几点结论:(1)经超声振动的岩石样品,其微结构有明显的变化;(2)超声振动不仅可以破坏吸附氡的束缚状态,还能释放封闭氡;(3)在超声振动下,氡析出量非常可观,有可能作为氡前兆信息的物质基础。
    科研简讯
    利用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预报地震十二年来的回顾——手段评价
    张炜, 鄂秀满, 杨玉荣
    1981, 3(2):  8-8.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是开展水化观测工作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66年邢台地震后就已开始此项工作,于1968年正规建点进行系统观测。现就十二年来所取得的资料和成果,对该手段进行初步评价。
    科研简报
    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活动与近期地壳运动
    叶洪, 张文郁, 于之水, 夏勤
    1981, 3(2):  9-21. 
    摘要 ( )   PDF (16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穿越条件的限制,用地面地质方法研究喜马拉雅地区的近期地壳运动有许多困难,但是地震活动与地震波特点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我们对1897年以来80年间喜马拉雅地区的地震,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1.根据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资料研究断层的现代活动方式。2.用零矢量方法确定地块运动位移矢量的方向。3.根据地震矩估算地壳滑动速率。最后,根据这三方面的工作成果,对这一地区的近期地壳运动模式做了初步讨论。
    科研简讯
    倍九法物理机制的研究
    郭增建, 秦保燕
    1981, 3(2):  22-22. 
    摘要 ( )   PDF (1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发生日期的预报是人们很关心的地震预报三要素之一。早在1969年渤海湾大震时我国地震工作者就发现该震短临前兆的发育程度在时间上有起伏,1975年海城大震和1976年松潘大震的前兆也有类似情况。1977年本文作者和李海华、徐文耀根据大量资料的分析统计发现,前兆随时间的起伏虽然较复杂,但大致有倍九日期的规律,即前兆(包括测震学指标)多出现于震前若干小时内(相当于零九)、九天(一九)、十八天(二九)……等1)
    科研简报
    东北大陆裂谷系的形成与地震活动
    赵文峰
    1981, 3(2):  23-29. 
    摘要 ( )   PDF (1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松辽、下辽河盆地深部和浅部构造、岩相、岩浆活动、地温变化的综合分析,认为它们应属大陆裂谷。全文还讨论了它们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科研简讯
    火山熔岩烘烤沉积物的热释光年龄
    李虎侯, 梅屹, 孙建中, 计风桔
    1981, 3(2):  24-24. 
    摘要 ( )   PDF (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火山熔岩溢流到下伏地层之上,使地层表层经受高温过程形成烘烤层。当该烘烤作用是本岩层的最后一次热事件时,方符合热释光技术测年龄的采样要求。本样品采自山西省大同县阁老山公社黑山南狼窝沟和阳高县下深井公社东水头村水库西岸两处,烘烤沉积物为第四纪黄土。
    科研简报
    燕山地区北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基本特征初步探讨
    郑炳华, 虢顺民, 徐好民
    1981, 3(2):  25-40. 
    摘要 ( )   PDF (15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近年来多次野外考察所积累的实际材料,总结了燕山地区北西向断裂构造基本特征。文章结合地质构造、地震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论证了基底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的空间展布、形成发展、活动方式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出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属于地壳断裂范畴,既控制了断块构造的发育,又控制了现代地震活动。北西向断裂构造密集成带和雁列式展布是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在沉积盖层的一种表现。同时认为,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的活动方式是与断块构造相对运动密切关联。中、新生代以来,其活动方式除了表现差异运动外,还具有剪切活动的性质,并约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剪切活动方式有明显地转变。
    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地震地质特征
    唐荣昌, 陆联康
    1981, 3(2):  41-47. 
    摘要 ( )   PDF (64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着重讨论了松潘、平武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以及发震构造条件。根据1976年连续发生的三次强震震中沿虎牙断裂分布,综合等烈度线的形态特征和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与虎牙断裂产状基本一致的事实,认为松潘、平武地震是由于北北西向的虎牙断裂在近东西向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发生枢纽性的倾向滑动并伴随一定左旋扭动的结果。
    科研简讯
    浙北临安、余杭下奥陶统岩相、生物相变化的新观察
    陈旭, 邹西平, 杨达铨
    1981, 3(2):  48-48. 
    摘要 ( )   PDF (2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在杭州附近余杭县荆山岭发现了壳相石灰岩的下奥陶统之后(鞠天呤,1979地层学杂志,3卷,4期),引起了地层古生物工作者的广泛注意,这是因为以前浙西、浙北下奥陶统除印渚埠组之外,均属宁国组笔石页岩相的地层。
    科研简报
    山东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
    高维明, 李家灵, 孙竹友
    1981, 3(2):  49-56. 
    摘要 ( )   PDF (12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从强地震分布规律,地壳深部结构和介质条件出发,将地壳内部断裂划分为六个断裂组合,确定了孕震层的深度和条件。认为上地幔物质运动、断裂活动和地震三者是同生共源关系。超壳断裂和玄武质岩层断裂组合的活动,直接控制强震的发生。
    北京平原区同生断裂的某些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彭一民, 李鼎容, 谢振钊, 王安德, 刘清泗
    1981, 3(2):  57-64. 
    摘要 ( )   PDF (15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在北京平原区进行地震地质工作所获得的实际资料,提出本区主要活动断裂均属在沉积建造形成的同时所生成的同生断裂,并对研究同生断裂的意义提出了初步看法,最后总结了同生断裂的一般形态模式。
    谈谈浑河断裂带的新构造
    何恃松
    1981, 3(2):  65-68. 
    摘要 ( )   PDF (5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浑河断裂带在前震旦纪就开始活动,中生代时期活动剧烈,至第三纪和第四纪初、浑河断裂带的构造活动更为频繁强烈。本文主要讨论浑河断裂带自沈阳至清原县草市地段从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的一些形迹。
    科研简讯
    “郯庐断裂学术讨论会”摘记
    姚彦之, 方仲景
    1981, 3(2):  69-80. 
    摘要 ( )   PDF (20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地质学会于1980年11月1—10日在山东潍坊举行了“郯庐断裂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95个科研、生产和大专院校等单位的17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及摘要114篇,会上宣读的论文有64篇。
    福建沿海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震兆标志
    蔡诗凰, 余兆康, 林家涛
    1981, 3(2):  81-82. 
    摘要 ( )   PDF (1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区位于泉州-汕头地震带和政和-海丰地震亚带的东部。新华夏系长乐-诏安构造带纵贯全区,它与早期形成的纬向构造带相复合,构成了强震的发震构造背景。喜山运动以来差异升降运动仍很显著,形成了多个水文地质单元。中酸-酸性火山岩及花岗岩遍布全区,它们与全新世的海相沉积物奠定了本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物质基础。
    亚欧地震构造图(1:800万)出版
    春竹
    1981, 3(2):  83-83. 
    摘要 ( )   PDF (1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的“亚欧地震构造图”已由地图出版社出版。亚欧地区分布着世界上最著名的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也是世界上板内地震最活跃的地区。由于亚欧地区现代大地构造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本区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构造地震类型。该图为研究地震构造、地震区划和地震预报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