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4年 第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4-09-05
    目录
    地震地质1984年第6卷第3期目录
    1984, (3):  0-0. 
    摘要 ( )   PDF (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北京北石城断层带与河防口断层带断层岩石显微构造研究
    史兰斌, 陈孝德
    1984, 6(3):  1-13. 
    摘要 ( )   PDF (79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论述了糜棱岩类与碎裂岩类的变形特征,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成因机制,反映了断层带经历过早期韧性剪切和后期脆性破裂的发育历史。根据断层岩石的显微构造特征,估算了断层带发育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温度、压力、应变速率、差异应力大小和方位,并讨论了韧性剪切带、地壳中弹塑性过渡带与大陆地震多发层之间的关系。
    科研简讯
    海原古地震的一个剖面
    张维岐, 焦德成
    1984, 6(3):  14-14. 
    摘要 ( )   PDF (17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查明南、西华山北缘大断裂的活动性质、活动量及大地震重复间隔,我局于1983年10月在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中区沿干盐池至小山地段挖了12条探槽。在4条探槽的全新世地层中,见到该断裂多次活动的证据,其中以海原城西南约12公里的刺儿沟探槽揭露的古地震剖面最为精彩和典型,现对它简报如下:探槽呈北东—南西向,位于南华山北缘刺儿沟旁Ⅱ级阶地上,由不连续的两截组成。揭露了主断裂面F3和1920年地震断裂F2及地表形变带(图1)。
    科研简报
    苏鲁皖豫地区垂直形变的构造背景分析
    桂焜长, 沈永坚
    1984, 6(3):  15-21. 
    摘要 ( )   PDF (9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1953—1955年,1976—1980年两期精密水准测量成果编绘的垂直形变图,在苏鲁皖豫地区形变的构造背景作了初步分析。认为区内存在着郯庐带临沂—嘉山段和豫鲁交界两个构造形变异常区。全区形变主要受北西西、北西和北东向断裂控制。郯庐带的现今运动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
    科研简讯
    岩石单轴高温蠕变试验装置
    施良骐, 崇秀兰, 赵阿兴
    1984, 6(3):  22-22. 
    摘要 ( )   PDF (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国际上广泛开展岩石流变学研究,模拟岩石在地壳内的物理状态和破坏过程,以寻求地球动力学及地震等灾害性地质现象的物理基础。时间是流变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表现的流变特征依赖于所持续作用的时间。岩石材料单轴高温蠕变装置,正是为了研究在长期稳定压力和高温环境下,岩石变形和破坏过程随时间的变化这一目的而设计制造的。
    科研简报
    1739年平罗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孕育特征
    李孟銮, 万自成
    1984, 6(3):  23-28. 
    摘要 ( )   PDF (10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讨论了宁夏北部区域地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1739年平罗8.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银川—平罗间呈北北东方向展布的断裂。利用“组合模式”就该地震的孕育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阐述了积累单元和调整单元的空间位置及特征。
    小尺度地幔对流、壳下应力场与华北地震
    朱岳清, 强祖基, 马丽
    1984, 6(3):  29-37. 
    摘要 ( )   PDF (1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魏格纳等求得的重力位球谐系数,得出n≤11阶系数与大尺度地幔对流相关,而12≤n≤25阶系数反映小尺度地幔对流;计算了小尺度地幔对流引起的华北地区壳下应力场,该应力场具有挤压性质,挤压中心在山西临汾—洪洞一带(111.5°E;36°N),应力大小为0.2—0.75×108达因·厘米-2,整个应力场具有规则的中心对称特征;壳下应力场的几何特征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大震裂缝走向与错动方式、地震的空间分布等均彼此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唐山与海城地震,这种一致性尤为明显。看来,似乎小尺度地幔对流及其造成的壳下应力场对包括目前这次强震高潮在内的华北地区地震的孕震过程起着控制作用。
    科研简讯
    交变退磁仪
    魏通华
    1984, 6(3):  38-38. 
    摘要 ( )   PDF (14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变退磁仪是开展岩石古地磁研究工作的必要手段之一。我所新技术组及古地磁实验室,参阅国外资料,结合国内现有原材料条件,经过反复试验,研制出能适应各种样品规格、磁场强度要求的交变退磁仪。经过两年多的使用,证明效果良好,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科研简报
    在围压条件下岩体模型应力应变关系的实验研究
    张渤涛, 李建国, 刘天昌, 吴秀泉
    1984, 6(3):  39-48. 
    摘要 ( )   PDF (1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含切口岩体模型在差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表明:岩体不同部位的应力应变曲线按斜率变化特征可以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根据对切口岩石破裂过程的对比(1,2),各阶段的变形机制分别与岩体内原微裂纹闭合、孔隙和颗粒弹性变形、宏观张裂剪裂以及剪切、张-剪主破裂相对应,但各阶段的发展进程在时间、空间上却不一致,这一差异均与切口分布和岩性变化相关。最后讨论了应力应变特征与发震断层孕震过程的关系,对地震预报可能有实际意义。
    地球内部的热事件与地壳上地幔结构的相关研究
    赵国泽, 赵永贵
    1984, 6(3):  49-58. 
    摘要 ( )   PDF (1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计算并讨论了当地球内部有热脉动事件发生时非稳态的热作用模型及其对地热场和大地热流的影响。理论计算和实际资料表明,构造活动区和稳定地区应有不同的热作用过程,在构造活动区地壳内的低速,低阻层和上地幔的低速,低阻层的埋藏深度之差与该地的热活动史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华北平原地区,观测的二层深度差为40—60公里,推测热脉动持续时间为40百万年,活动史为50—70百万年:而银川盆地二层间隔为36—40公里,活动史为30—40百万年。
    邯郸、汤阴断陷地质结构及其活动性
    杨承先
    1984, 6(3):  59-66. 
    摘要 ( )   PDF (10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人工地震及部分钻井资料研究,邯郸、汤阴断陷是太行山南段东麓的北北东向箕状断陷,邯郸断陷形成于早第三纪,主要受其东缘的邯东铲式正断裂控制。汤阴断陷形成于第三纪,其北部主要受东缘的汤东铲式正断裂控制,南部受东、西边缘的汤东、汤西铲式正断裂控制。两个断陷均为浅源震区,近几年来时有小震出现。邯东断裂没有明显的新活动,地震活动也较微弱,而汤阴断陷的汤东、汤西断裂,新活动明显,推测南部地震活动水平较高,是更应注意的地段。
    我国华北等地区板内地震的深度分布及其物理背景
    臧绍先, 杨军亮
    1984, 6(3):  67-76. 
    摘要 ( )   PDF (1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近年来地震及地壳结构资料,研究了震源深度分布。震源主要分布在4—20公里的深度范围内,称为地震活跃层,大多数地震又都集中于厚度为10—15公里的层内,称为地震密集层,密集层的深度因地而异,震源大多位于花岗岩质层。地震活跃层的分布由粘滑机制及脆性剪切破裂可能存在的范围决定,它的上界主要由稳定滑动—粘滑过渡区决定,下界由脆性—延性形变过渡区决定。地震活跃层及密集层的深度由地壳中的温度、压力及岩石条件决定。震源有成层分布的现象,可能与地壳中各界面的层间粘滑有关。
    唐山大地震的重复间隔
    王挺梅, 李建平
    1984, 6(3):  77-83. 
    摘要 ( )   PDF (37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1976年唐山地震形成的地面裂缝带上三个地段(市十中、市畜产公司牛马库和礼尚庄东)开挖了三个探槽,揭示出保存在晚更新世沉积物中的两次古地震遗迹。在唐山外围的地震地质调查中,也相应地发现了一次古地震形迹。文中通过对地裂缝和液化规模的类比分析,推测其烈度与1976年7.8级地震相近。古地震发生年代,经年14C年代测定和沉积速率估算,分别发生于距今7665±105年和14865年。大震重复间隔近似值为7500年。
    讨论
    关于《中国活动构造典型卫星影象集》西藏天扎勒“高原型火山”的质疑
    韩同林
    1984, 6(3):  84-84. 
    摘要 ( )   PDF (1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主编的,地震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活动构造典型卫星影象集》(以下简称《影象集》),集中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各种不同活动构造类型、性质、活动方式及其有关的火山、地震构造等在卫片上的典型影象特征。并提供丰富的实际资料。但是,由于实地调查的局限性,对某些地质构造现象的判读有所出入,如笔者在利用卫片解释活动构造和第四纪地质过程中,感到《影象集》对西藏天扎勒照片120“高原型火山”的影象特征解释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特提出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