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待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84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4-06-06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地震地质1984年第6卷第2期目录
1984, (2): 0-0.
摘要
(
)
PDF
(1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唐山地区深部电性研究
大地电磁测深组
1984, 6(2): 1-5.
摘要
(
)
PDF
(6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表明,唐山地区深部电性中存在壳内高导层和上地幔高导层,其分别埋深为20公里和100公里左右,均显示为南浅北深。资料对比表明唐山、宁河地震都发生在两个高导层埋深变化梯度带上,其震源深度都不超过壳内高导层的埋深。此外,在该区南部发现埋深约45公里高导层,我们认为有可能为上地幔中间高导层。
科研简讯
地壳中的负荷应力
池顺良
1984, 6(2): 6-8,62.
摘要
(
)
PDF
(17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给出由于地壳莫霍面起伏及地壳外动力作用产生的一种负荷均衡应力的计算。计算结果指出,这种负荷应力在某些地壳类型地区会产生数量可观的壳中应力,因此不容忽视。
争鸣
镇江以东长江河谷存在“长江断裂带”吗?
李起彤, 南金生, 何东培, 郭江宁
1984, 6(2): 9-16.
摘要
(
)
PDF
(73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镇江以东长江河谷构造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地貌、构造、建造、物理场、火山作用和地震活动等方面,说明江苏省江阴、沙洲、靖江、南通一带长江河谷不存在“长江断裂带”,当然,更不存在长江“现代大陆裂谷带”。
科研简报
豫北地区中强地震构造背景的探讨
赵景珍, 刘永泉, 张香荣
1984, 6(2): 17-24.
摘要
(
)
PDF
(10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豫北地区近几年来一直被定为全国重点监视区之一,但中强地震可能发生在哪里?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作者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前人的地质,石油、煤田勘探,地壳测深等资料,提出了该区的主要构造格架及其新活动特征,晚第三纪以来区域构造应力场,并由此推论了应力的集中部位,同时以大自然的各种客观现象为佐证,检验了这一推论的可靠性,探讨了中强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区。
场地条件对溧阳地震宏观烈度的影响
孙寿成
1984, 6(2): 25-32.
摘要
(
)
PDF
(10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比较了溧阳原地重复的两次中强地震烈度分布和衰减特征,并将震区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地基土。对两次地震极震区与整个破坏区烈度线在轴向上不协调原因加以讨论,认为以淤泥质亚粘土为主的Ⅳ类地基土在震中区东部大面积分布是其主要原因。重新勾绘了极震区的烈度线,以排除场地条件对烈度分布的不均匀影响。经“归一法”处理,显示出烈度分布较严格地受发震断层控制,极震区的烈度形态与整个等烈度线形态趋于一致。
道孚6.9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条件分析
唐荣昌, 钱洪, 张文甫, 张成贵, 曹杨国, 刘盛利
1984, 6(2): 33-40.
摘要
(
)
PDF
(35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以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的宏观考察资料为基础,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近代地壳运动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结合这次地震地裂缝展布特征、等烈度线形态、地震时的地面运动、余震序列及震源错动特征及地壳形变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此6.9级地震是在区域性近东西向的压应力作用下,使活动强烈的鲜水河断裂再次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并着重讨论了道孚地震区的闭锁条件以及鲜水河断裂北面地震的迁移过程。
平果5.0级地震的地质效应
游象照
1984, 6(2): 41-43.
摘要
(
)
PDF
(34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7年10月19日平果5.0级地震造成的山石滚落和地下水变化,是该次地震的重要的地质效应。这些地质效应加重了平果地震的地质灾害。
科研简讯
青海省通天河发现蛇绿岩套
潘裕生
1984, 6(2): 44-44.
摘要
(
)
PDF
(10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3年6—7月,我们在青海省玉树地区进行地质考察时,在直门达西通天河边的尕拉发现了一个较好的蛇绿岩套剖面。蛇绿岩套虽已被强烈肢解、破碎、片理化,但其各组成部分基本具备,在通天河构造带上可作为一个代表性剖面。通天河—金沙江作为一个构造带在国内已得到了普遍承认和应用,近年来研究板块构造的学者甚至把它作为分隔南、北两大古陆的界线——板块缝合线;然而在这条带上除了张之孟等曾报导过得荣附近的蛇绿岩套外,特别在西部通天河一带至今还无正式的蛇绿岩套报导。因此,尕拉蛇绿岩套剖面的新发现,对通天河—金沙江带的蛇绿岩套特征、古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及形成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科研简报
从差异形变导至发震来探讨我国大陆强震机理
应思淮, 林传勇, 俞理宝
1984, 6(2): 45-52.
摘要
(
)
PDF
(10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密云变质岩的矿物组合和变质相律中,本文揭示出多震层的某些主要特征。在地壳10—25公里深处的不同物性、成分的岩石,彼此具有不同程度的形变。差异形变的机理是按应变椭球体的形成过程来解释的。其中,不同岩石相对的流劈理和破劈理是在同一受力系统下发育形成。当达到差异形变的极限状态时,破劈理可导致产生压剪逆掩断层,激发强震,故差异形变力即是激发强震的驱动力。本文并对缓慢形变和快速发震、震源体构造和岩石作了某些初步探讨。
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的地震地质分析
李安然, 成福元, 古成志, 徐永键
1984, 6(2): 53-62,8.
摘要
(
)
PDF
(15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上的强震震中分布有着明显的分段性。区域重力场及其地震地质分析表明,沿带现代地震活动的不均一性是与其深部构造环境的差异相联系的。因此重力场与地震关系实质上是一个地震与构造的关系问题。区域重力场只有当其综合反映了所在地区(带)存在强震孕育的构造条件方可作为强震发生的一种判别标志。
剪切破裂与粘滑——浅源强震发震机制的研究
王绳祖, 张流
1984, 6(2): 63-73.
摘要
(
)
PDF
(9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口店花岗闪长岩的高温高压三轴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剪切破裂和摩擦滑移具有类似的孕育过程和发生机制。剪切破裂贯通强度就是一种摩擦强度。剪切破裂和摩擦滑移各自都有渐进式和突发式之分。突发式摩擦滑移是已有断层的粘滑滑移。突发式剪切破裂则是完整岩石的初始粘滑滑移。考虑到地壳温度随深度增加,完整岩石剪裂强震要求较高的围压,因此,多数浅源强震的发震方式很可能是已有断层的粘滑。
会讯
“全国天文、地质、地震、气象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徐道一
1984, (2): 74-74.
摘要
(
)
PDF
(1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气象学会、北京天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六个学会的有关专业委员会,共同主持的“全国天文、地质、地震,气象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9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各方面代表约160余人。向大会提交的论文130篇,其中有119篇在会议上进行了宣读。
科研简报
在围压条件下切口岩石破裂过程的实验研究
李建国, 吴秀泉, 张渤涛, 刘天昌
1984, 6(2): 75-80.
摘要
(
)
PDF
(30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地震的断层说观点在室温、围压600—1,200巴条件下研究了具切口的花岗闪长岩、辉长岩和大理岩试件的破裂发展过程。在连续增加的差应力作用下观测到:切口内部充填的软弱夹层首先发生剪切变形和破裂,接着在切口端部一侧扩展张性裂纹,然后在切口前缘方向扩展剪切裂纹,最后发生贯通试件的剪切和张裂-剪切主破坏。张裂纹扩展长度受到围压的强烈抑制。岩石的切口结构和岩性变化对破裂迹线的空间展布和主破坏机制有重要影响。讨论了实验结果在断层扩展型地震的形成过程及其在预报预测方面的意义。
主 管:中国地震局
主 办: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创 刊:1979年
周 期:双月刊
开 本:16开
ISSN 0253-4967
CN 11-2192/P
邮发代号:82-809
电 话:010-62009049/9063
E-mail:dzdz@ies.ac.cn
下载中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参考文献要求
图件的要求
稿约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
《地球物理学报》
《岩石学报》
《地质学报》
《地震学报》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