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8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8-12-09
    目录
    地震地质1998年第20卷第4期目录
    1998, (4):  0-0. 
    摘要 ( )   PDF (4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活动断裂分段的准则
    张培震, 毛凤英, 常向东
    1998, 20(4):  289-301. 
    摘要 ( )   PDF (32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动断裂分段在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无论是方法本身还是实际应用都存在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利用国际上公认的分段研究工作最深入、段落划分最可靠的3条活动断裂的分段依据,分析和评价了所使用的方法和标志以及它们的不确定性,结合中国活动断裂的特殊性和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对活动断裂的特殊要求,提出4个分段准则。
    科研简讯
    五大连池火山群最新喷发时间的热释光(TL)年代学证据
    计凤桔, 李齐
    1998, 20(4):  302-304. 
    摘要 ( )   PDF (6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首次利用TL测年技术,测定了五大连池火山群中两座最新喷发的火山熔岩中的烘烤捕虏体的年代。测定结果((264±19)aB.P.,(273±19)aB.P.)在误差范围内与喷发的历史记载(1719~1721年)一致,表明这两座火山是同期喷发的产物,同时也表明利用TL测年技术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年轻火山活动的年代,它为恢复火山最新喷发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比较可靠的年代测定途径。
    科研简报
    东大别山北缘姚河岩体与边部糜棱岩带的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杨坤光, 马昌前, 许长海, 杨巍然
    1998, 20(4):  305-311. 
    摘要 ( )   PDF (17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东大别山北缘的姚河岩体是最近确定的中侏罗世石英二长岩体,角闪石40Ar 39Ar法定年为155.8Ma,用角闪石压力计法得出结晶压力为(2.65±0.5)×102MPa,结晶定位深度约9km。岩体北缘发育的NE倾的糜棱岩带是磨子潭 晓天断裂韧性剪切的结果。对剪切带中宏观标志及显微、超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该断裂自中侏罗世之后主要表现为上盘向NE方向下滑的正断层,两盘垂直差异隆升达9km。结合区域构造及深部资料分析显示,东大别造山带并不具有“翻花状”双侧造山链特点。
    滇西怒江断裂带新构造特征
    李京昌
    1998, 20(4):  312-320. 
    摘要 ( )   PDF (35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怒江断裂带从走向上可以分为南北走向段和北东走向段,其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变形以右行剪切为主导。右行剪切的变形历史可以分为早期压剪变形和晚期张剪变形两个大的阶段。这两期变形各自在南北走向段和北东走向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之,怒江断裂带喜马拉雅期构造变形具有时空不均一性的特点
    六盘山东麓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
    向宏发, 虢顺民, 张秉良, 张晚霞, 池田安隆, 何宏林
    1998, 20(4):  321-327. 
    摘要 ( )   PDF (16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东麓断裂是一条第四纪以来的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根据断裂走向、活动时代及活动性质的变化,可把该断裂带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中、南段以倾向逆冲运动为特征。活动时代北新南老,水平位错北强南弱。晚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这种变化与西华山-六盘山条形地块东向滑移受阻及断裂走向的改变有关。
    科研简讯
    相对蠕滑速率与特征地震复发间隔的估计——以小江断裂带为例
    沈军, 汪一鹏, 宋方敏, 李莹甄
    1998, 20(4):  328-331. 
    摘要 ( )   PDF (8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将特征地震之间的次级地震产生的位移看作相对蠕滑速率,推导了相对蠕滑速率的估算公式,进而分析了次级地震对特征地震复发间隔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好地与古地震资料对比以得到可靠的特征地震重复间隔。
    科研简报
    郯庐断裂带南段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化过程中长石成分和结构状态变化特征的研究
    杨晓勇, 杨学明, 刘德良, 董树文, 戴金星
    1998, 20(4):  332-342. 
    摘要 ( )   PDF (28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对郯庐断裂带南段3条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及围岩进行矿物组合、结构构造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对长石矿物进行了多项分析测试,发现长石成分及其结构状态参数的变化与构造应力场的构造作用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随剪切变形作用的加强,长石矿物的结构状态参数呈增大趋势,矿物单位晶胞的体积和斜长石中Si/Al比值随之减小;长石的变形指数(Iss)和斜长石中的钙长石分子(An)与岩石的变形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研究结果为探讨构造变形场中矿物岩石的变形 变质作用提供了一种简捷有效的手段。
    走滑断裂带中挤压阶区内部剪切构造初探
    宋方敏, 俞维贤
    1998, 20(4):  343-348. 
    摘要 ( )   PDF (17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外地质调查和航片立体镜下解译发现,小江断裂带北段蒙姑和东支大营盘两个挤压阶区内部发育有剪切构造,它们在地表主要表现为断裂槽地、断层陡坎、地裂缝等。挤压阶区内部剪切构造和拉张阶区内部剪切构造一样,是阶区形成后,随着走滑断裂的进一步活动而形成的新生性构造。
    长江三峡工程周边地区的采矿诱发地震
    胡毓良, 杨清源, 陈献程
    1998, 20(4):  349-360. 
    摘要 ( )   PDF (28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观测和实地调查表明,长江三峡工程周缘广泛存在采矿诱发地震。采矿诱发地震主要是由于矿山采空区的出现使浅部地壳差应力增大岩体失稳而产生的,它们不同于天然地震。水库蓄水前应对这些地震的背景进行详细研究。在进行区域地震震情分析和预报、区域应力场及活动断裂研究时应严格加以区别。
    水库及周缘地区诱发地震危险性评定的一种模型及其应用
    张秋文, 李安然, 王清云, 高士钧
    1998, 20(4):  361-369. 
    摘要 ( )   PDF (21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已蓄水并建有地震观测台网、毗邻长江三峡水库的湖北清江隔河岩水库及其周缘地区各不同位置的诱震总体组合环境(条件)及相应的诱发地震活动结果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建立了一种诱发地震危险性评定模型,据此模型对长江三峡水库及其周缘地区的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塔里木盆地重力场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殷秀华, 黎益仕, 刘占坡
    1998, 20(4):  370-378. 
    摘要 ( )   PDF (2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重力和磁力资料分析,研究了塔里木盆地的莫霍界面和康氏界面深度分布特征及地壳上地幔的密度和磁性结构。结果表明,盆地内部莫霍界面深度为37~44km,康氏界面深度为15~38km,两界面基本同步起伏,深度分布主要有NW和NE两个优势方向。地壳上地幔构造具有与浅部地质构造尤其是基底构造基本同步的特征。盖层和结晶地壳的密度和磁性结构在垂直方向以及隆起和坳陷构造带间,都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
    亚洲中东部地幔涡旋对流与“涡旋/网络”大陆动力学模型
    王绳祖
    1998, 20(4):  379-390. 
    摘要 ( )   PDF (3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地震的涡旋状分布图象和大型盆地的分布特征,指出中东亚地区存在着巨型的涡旋构造。该涡旋构造由主环(直径约2000km)及内、外分支构成,主环和内环绕四川盆地逆时针旋转,外分支环绕塔里木等大型盆地顺时针旋转。根据层析成像资料推测,上述涡旋构造是上升型地幔涡旋对岩石圈板块底界驱动作用的结果。综合地幔涡旋和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的见解,提出了“涡旋/网络”大陆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来自地幔涡旋的板块底界驱动力和由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传递的板块边缘驱动力,作为两种基本的驱动力源,控制着中东亚大陆的构造变形及地震活动。
    大同-阳高震区及其邻区壳幔速度结构与深部构造
    张成科, 张先康, 盖玉杰, 赵金仁, 聂文英, 任青芳
    1998, 20(4):  391-398. 
    摘要 ( )   PDF (19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通过本区6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对大同-阳高震区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而在其深部,根据波组特征、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和低速异常体的边界等推测有3处地壳深断裂带。本区最明显的上地壳低速体位于大同-阳原附近,其南界存在地壳深断裂,大同-阳高地震群与该低速异常体和深断裂有关。
    西太平洋岛弧地震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成因问题探讨
    史学建
    1998, 20(4):  399-404. 
    摘要 ( )   PDF (16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太平洋地震活动沿岛弧呈狭窄的带状分布,但在岛弧的延伸方向上及岛弧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岛弧两端或岛弧与海岭的交接地段震源密度较大,而岛弧中段密度较小;菲律宾海板块西侧(靠大陆)的岛弧地震活动性较强,其东侧(靠太平洋)的马里亚纳岛弧地震活动性较弱;马里亚纳弧的NNE和NE方向段地震活动比其它的方向段弱。震源密度与地貌格局及弧前构造应力有密切联系,表明导致地震活动的构造应力可能来源于大陆向海洋的运动。
    天山上地幔结构及其对壳内构造运动的作用
    胥颐, 刘福田, 刘建华
    1998, 20(4):  405-412. 
    摘要 ( )   PDF (2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深部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天山地震带上地幔的基本结构,讨论了天山不同地区上地幔介质的动力学性质和可能的驱动机制。认为水平挤压形变是造成西天山和天山毗邻西昆仑附近区域上地幔岩石圈缩短和增厚的主要原因;而在中天山和东天山靠近准噶尔盆地南缘一带,除了板块运动造成的水平挤压力之外,上地幔热物质有可能上浮甚至侵入到地壳之中。它们与水平运动一样,对壳内脆性介质的构造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地壳底部莫霍面附近的低速滑脱层成为震源区深部构造的一个明显标志。此外,自从印度 亚洲大陆碰撞以来,天山部分地区固结冷却的山根有可能在多重挤压变形和小尺度热对流的共同作用下,脱离它们的原有的层位而沉入上地幔。
    川青藏地区的地震活动及震源特征
    高原, 周蕙兰, 刘振, 马林, 吴忠良
    1998, 20(4):  413-422. 
    摘要 ( )   PDF (2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和构造环境及利用GDSN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震源破裂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余震资料,讨论了1988~1990年发生在四川和青海的9次强震的震源破裂和余震分布特征,分析了四川、青海、西藏相邻区域内的地震能量迁移,并用单键群分析方法对197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总体图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地震的震源性质与构造应力环境相符,但青海地震的震源都具有较大的逆掩分量,与过去的走滑震源性质不同,而四川地震的震源P轴不接近水平方向与当地的“Y”字形复杂构造有关。
    华北北部GPS观测(195~1996)及其结果解释
    黄立人, 郭良迁
    1998, 20(4):  423-430. 
    摘要 ( )   PDF (17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95和1996年华北地区两期GPS复测资料,计算研究了该区现阶段的构造块体运动。结果说明,该区现阶段的构造运动可用鄂尔多斯块体、晋冀鲁块体、胶辽块体和阴山 燕山块体4块体运动模型进行描述和分析。鄂尔多斯块体与晋冀鲁块体之间差异活动较强烈,阴山 燕山块体与晋冀鲁块体之间较弱,郯庐断裂带居中。结果还表明渤海可能仍有一定的扩张活动。若以鄂尔多斯块体为本区参照,其东部各块体均向东移动。
    综述
    地壳流体与地震活动关系及其在强震预测中的意义
    车用太, 刘五洲, 鱼金子
    1998, 20(4):  431-436. 
    摘要 ( )   PDF (14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地球科学发展的新近研究成果为基础,讨论了地壳中流体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包括上地壳热流体对强震活动的影响、中地壳流体对强震活动的控制、断裂带中古流体活动与地震活动旋回的关系,从而提出由地壳流体分布与活动特征来判定强震危险性的新途径。
    科研简讯
    利用GIS技术建立工程地震地质基础信息系统
    屈春燕, 叶洪
    1998, 20(4):  437-442. 
    摘要 ( )   PDF (128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空间数据处理技术。将GIS技术应用于东南沿海地区工程地震研究,以GIS工具软件Mapinfo及Arc/info为软件开发平台,初步建立了东南沿海地区工程地震地质基础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空间查询、空间特征相关分析等功能,为工程地震研究中各类数据的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方便。
    综述
    壳内多震层孕震环境研究进展
    周真恒, 邓万明, 向才英
    1998, 20(4):  443-453. 
    摘要 ( )   PDF (29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壳内多震层的介质结构及其内、外环境是制约地震(尤其强震)在该层内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现今多震层孕震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多震层位于上地壳下部至中地壳,岩石组合为角闪岩相(上部为绿片岩相)变质岩和花岗质岩石;多震层具有相对高速、高密度、高阻的介质结构,其下部对应脆 韧变形转换带和最大剪切应力带;多震层(或强震震源)之下存在壳内低速 高导体;多震层应力场具有区域性分区特点,壳内地震活动截止温度约300~400℃;多震层内震源断层具有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区震源断层可能具有不同的孕震机制;“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科研简讯
    二维倾斜地形对大地电磁资料的影响与地形校正
    晋光文, 赵国泽, 徐常芳, 孙洁
    1998, 20(4):  454-458. 
    摘要 ( )   PDF (9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维倾斜地形影响,主要使TM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降低。数值模拟结果证明,倾角小于10°时,地形影响可以忽略,随着倾角的增大,地形影响急剧加强。同时,倾斜地形影响与周期有关,周期愈长,影响愈甚,而且,当倾角增大时,开始出现显着影响的周期提前。利用带地形均匀半空间与水平均匀半空间的电磁响应,计算出校正系数,进而可以消除或降低地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