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9年 第2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9-06-09
    目录
    地震地质1999年第21卷第2期目录
    1999, (2):  0-0. 
    摘要 ( )   PDF (1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华北地区GPS形变测量结果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顾国华, 王若柏, 孙惠娟, 孙汉荣, 杨春花
    1999, 21(2):  97-104. 
    摘要 ( )   PDF (20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要介绍了华北地区GPS形变监测网1995~1996年两次观测概况,利用伯尔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主要过程、水平形变计算与应变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及垂直形变的结果。分析了GPS成果的地震地质意义,认为GPS观测到的水平形变可能反映了上地壳层块构造活动的某些特征。
    山东泰安地区断层的最新活动与“泰山震”
    晁洪太, 王志才, 李家灵, 崔昭文
    1999, 21(2):  105-114. 
    摘要 ( )   PDF (28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卫星图像解译的基础上,对泰安地区5条主要断裂进行了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和年代学研究,发现泰山山前断裂为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距今(1.42±0.12)×104a.然后,讨论了发生在公元前1831年的"泰山震"的发震构造,认为"泰山震"可能与泰山山前断裂活动有关,可能是一次没有地表破裂、震级小于6.5级的中等强度地震。

    1995年山东苍山5.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王志才, 晁洪太
    1999, 21(2):  115-120. 
    摘要 ( )   PDF (10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对地震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地震序列特征及宏观震害调查等资料的分析,研究了1995年山东苍山MS5.2地震。认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万家庄断裂,震级与发震断裂的规模、活动性以及地质构造背景相吻合。
    用现今小地震研究历史强震的震源断层-以1830年河北磁县7(1/2)级地震为例
    刁桂苓, 张四昌, 赵军, 王兆军, 王俊国
    1999, 21(2):  121-126. 
    摘要 ( )   PDF (15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830年磁县7(1/2)级地震是一个活动水平高、持续时间长的强震序列。近年来邯郸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沿磁县地震极震区方向发生的大量小地震。根据对这些小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的三维空间分布的分析,认为磁县地震的震源断层是NWW向近于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它和磁县地震的等震线、地表破裂带特征相符合。这个例子说明在地震学和地震地质学相结合的基础上,有可能由历史大地震区内现今小地震的群体特征,推测历史大地震的震源断层空间取向及其运动方式。
    青藏高原北部NNW向构造活动方式及形成年代
    侯康明, 石亚缪, 张忻
    1999, 21(2):  127-136. 
    摘要 ( )   PDF (26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青藏高原北部NNW向构造的地质地貌组合特征、活动方式及形成年代等问题进行的研究表明,NNW向构造在地貌上由西向东表现为隆、拗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其中NNW向活动断裂依次发育在隆起带的东缘,形成伴有褶皱构造的逆冲-挤压构造带。拗陷带则由一系列位于隆起带之间的压陷性盆地带组成。NNW向构造活动强烈,特别是在第四纪中、晚期以来,它们不仅制约着青藏高原北部区地质地貌的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在地震活动及强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NNW向隆起从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开始发育,但大规模隆起发生在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
    两种摩擦本构关系的对比研究
    何昌荣
    1999, 21(2):  137-146. 
    摘要 ( )   PDF (2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有两种最常用的岩石摩擦本构关系,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与静接触时间有关。对这两种本构关系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匀速滑动的稳态附近,两种本构关系趋向一致;(2)在正应力恒定条件下,两种本构关系的主要差异在于克服摩擦力所需能量的大小。与静接触时间相关的本构关系在粘滑中需消耗较大的能量来克服摩擦阻力,在粘滑的减速段,这种本构关系可达到的最低速率比另一种本构关系低10个数量级;(3)在正应力变化条件下,与静接触时间相关的本构关系基本继承了正应力恒定条件下的行为特征,而另一种本构关系在剪应力-速度相平面上却出现了一个长尾巴,使最低滑动速率降到比正应力恒定时的值低10多个数量级。
    华北北部克拉通地壳岩石的波速特征与地壳物质组成
    张友南, 孙君秀
    1999, 21(2):  147-155. 
    摘要 ( )   PDF (20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华北北部太古宙变质岩做了波速(VP)测定,经拟合公式处理后划分出代表岩石酸性程度的波速级数,结合地质、地震测深资料,认为这种变质岩现时期的上地壳组成为"克拉通岩石组合",其成分为TTG变质岩+孔兹岩系+花岗岩+少量基性变质岩和含石榴石基性岩;下地壳由三部分物质组成:"克拉通岩石组合"物质,太古代后幔源基性和超基性物质,地幔岩浆侵入时"克拉通岩石组合"围岩部分熔融留下的残余基性物质,后两种物质的生成使原"克拉通岩石组合"地壳基性化;中地壳为"克拉通岩石组合"物质+幔源基性物质。
    科研简讯
    利用GIS绘制综合等震线
    屈春燕, 叶洪
    1999, 21(2):  156-158. 
    摘要 ( )   PDF (9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GIS的拓扑叠加原理绘制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综合等震线,并将这种方法加以推广,编制了利用GIS绘制综合等震线的通用程序,为工程地震研究中的烈度区划工作提供了方便途径。
    科研简报
    新疆玛纳斯大震区地壳深部的电性结构
    詹艳, 赵国泽, 汤吉, 赵俊猛, 晋光文, 邓前辉, 王继军
    1999, 21(2):  159-167. 
    摘要 ( )   PDF (22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玛纳斯大震区新近观测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视电阻率曲线、阻抗相位曲线、二维偏离度、主轴方位角和地磁实感应矢量。然后对所有测点的资料进行了二维自动反演解释。结果表明,沿剖面的地壳浅部可划分为5个区段,沿剖面的深部可划分为3个区段,各区段的接触边界由断层或深断裂带组成。沿测线沉积盖层最大深度达12km左右;测线南段存在壳内低阻体。这些解释结果与地质及其它资料吻合较好。玛纳斯7.7级地震发生在地壳电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接触带附近。
    科研简讯
    不同沉积环境相样品的释光古剂量比对
    尹功明, 赵华, 卢演俦, 陈杰, 沈军
    1999, 21(2):  168-170. 
    摘要 ( )   PDF (7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天山北麓采集了晚第四纪风成、冰水相和河流相的粉砂样品,对它们进行了热释光、绿光释光和红外释光的古剂量测定。结果表明,对于经充分光晒退的风积物样品,三者的测量结果没有差别,而对于曝光不足的冰水相样品,热释光获得的古剂量值明显大于绿光释光和红外释光的古剂量值
    科研简报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阿尔金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
    王卫东, 李少睿
    1999, 21(2):  171-175. 
    摘要 ( )   PDF (9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参数的方法,应用于阿尔金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断裂带以沿S14°E的压缩运动为主,压缩速率为1.13mm/a;同时,断裂带还以0.17mm/a的速率发生左旋剪切运动。
    科研简讯
    铀系不平衡实验室的改建及对第四纪标样的年龄测定
    陈文寄, 胡玉台, 王非, 张仲禄
    1999, 21(2):  176-177. 
    摘要 ( )   PDF (4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铀系不平衡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地表低温环境还是岩浆高温系统,都存在着铀、钍衰变系列中子、母体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科研简报
    关于NWW向昌平-丰南隐伏断裂的新证据和分析
    李建华, 郝书俭, 胡玉台
    1999, 21(2):  178-184. 
    摘要 ( )   PDF (16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WW向昌平-丰南断裂是根据卫星图像解译发现的一条隐伏活断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中规模最大的断裂,为一条第四纪左旋走滑正断层。深地震测深表明,断裂已延伸至上地幔顶部。
    郯庐断裂中段的早白垩世拉分盆地
    周建波, 宫田隆夫, 王泽利
    1999, 21(2):  185-192. 
    摘要 ( )   PDF (18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场-中楼盆地位于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沂河-沭河地区。郯庐断裂左旋切割了秦岭-大别-胶南造山带及前中生代地层,研究区内沂河-沭河断裂切割了年龄为136.2Ma(40Ar/39Ar法)的胶南造山带北缘剪切带,并被时代为119Ma(K-Ar法)的青山群地层不整合覆盖,显示郯庐断裂在早白垩世曾发生了明显的走滑运动。石场-中楼盆地受沂河-沭河断裂的控制,整体为长60km、宽30km,长宽比近于2∶1的"菱型"构造盆地。盆地内早白垩世莱阳群的沉积厚度大于6263.71m,沉积速率大于0.4mm/a;沉积相特征反映盆地具有深而窄,沉积速度快、沉积相变剧烈的特点。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方向与边界断裂的左旋走滑效应一致,"边走滑边沉积"的特征明显。根据构造背景、构造格架及沉积特征,确定石场-中楼盆地为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左旋走滑过程中形成的拉分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