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1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1-12-04
    目录
    地震地质2001年第23卷第4期目录
    2001, (4):  0-0. 
    摘要 ( )   PDF (3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不同结构岩石标本声发射b值和频谱的时间扫描及其物理意义
    刘力强, 马胜利, 马瑾, 扈小燕, 刘天昌, 吴秀泉
    2001, 23(4):  481-492. 
    摘要 ( )   PDF (35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几种不同结构的岩石标本在变形过程中声发射b值和频谱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包括完整花岗岩标本、含有天然愈合节理的花岗岩标本、含有拉张型和挤压型雁列式断层以及平直断层的标本等。研究表明,声发射b值和频谱的特征不仅会受标本结构的影响,而且在同一标本的不同变形阶段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机制与变形方式以破裂为主或以摩擦为主有关。当变形以破裂为主时,声发射b值和频谱在失稳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当变形以摩擦为主时,声发射b值和频谱在失稳前变化相对较小,且上升或下降均可能出现。实验结果意味着b值和频谱特征作为失稳前兆,在不同的构造环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特征,而强震孕震区内不同断裂构造的存在会造成前兆时空分布的非均匀性。
    1902年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形变特征与发震模式初探
    赵瑞斌, 沈军, 李军
    2001, 23(4):  493-500. 
    摘要 ( )   PDF (33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收集、分析前人资料及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1902年阿图什8级地震形变特征与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的关系,并结合震中区的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对该地震的发震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阿图什大震的发生是塔里木与南天山两大块体相向对冲挤压的结果。较大的震源深度,使得震中区变形以较大规模和范围的崩塌、滑坡、地裂缝等重力地质现象为主,浅部薄皮活动构造亦发生了同震破裂及褶皱变形。
    新疆南天山亚肯背斜晚更新世以来的隆起和缩短
    杨晓平, 周本刚, 李军, 孙建宝
    2001, 23(4):  501-509. 
    摘要 ( )   PDF (27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外考察见到亚肯背斜区发育3级主要地貌面,在第2级和第1级地貌面(冲洪积扇)之下采集了堆积物的热释光样品,测年结果分别为距今396~436万年和078万年,区域地貌对比研究认为,第2级地貌面被废弃的时代为距今4万年至12~13万年,第1级地貌面被废弃的时代为距今078万年之后。横跨背斜不同部位地貌面的地形剖面表明,第2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隆起高度达60m,第1级地貌面褶皱隆起高度为20m。地震反射剖面显示,亚肯背斜区滑脱面深度约7km,由平衡地质剖面法得到第2和第1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的缩短量分别为47m和179m。第2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的隆起和缩短速率分别为15~5mm/a和12~39mm/a,第1级地貌面形成以来褶皱隆起和缩短速率分别为256mm/a和229mm/a。
    羌塘盆地的基底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鲁兵, 刘池阳, 刘忠, 李永铁
    2001, 23(4):  510-520. 
    摘要 ( )   PDF (3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羌塘盆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羌塘盆地的变质岩系从上至下可分为果干加年日组、玛依岗日组、戈木日组和阿木岗组,其中后二者构成了盆地的结晶基底。大地电磁与航磁异常结果均揭示出:盆地基底具有较强的东西分块性;结晶基底在高原后期隆升时遭到强烈的改造,其间加入了电性上表现为高阻与低阻的物质成分,使得结晶基底的连续性、均质性改变
    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断裂第四纪活动新知
    宋方敏, 汪一鹏, 李传友, 陈伟光, 赵红梅
    2001, 23(4):  521-526. 
    摘要 ( )   PDF (18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外工作期间,在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发现两个切割第四系的断层剖面。这是首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见到的断裂第四纪活动的直接地质证据。对两个剖面作了详细介绍,并通过三角洲第四系的分析和对比,确认五桂山南麓断裂在中、晚更新世时期是活动的。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垂直构造运动速率
    陈伟光, 赵红梅, 常郁, 卢邦华
    2001, 23(4):  527-536. 
    摘要 ( )   PDF (29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珠江三角洲166个第四纪古三角洲沉积物的测年数据,在扣除了古海平面变化、沉积层的压实效应和地壳静力均衡沉降等非构造因素的影响后,估算出晚第四纪以来三角洲地区的垂直构造运动速率。估算按北东、近东西和北西向3组断裂所切截的11个断块构造区分别进行。结果表明,位于三角洲南部的斗门断块和中部的广州-番禺断块的活动速率相对较高,这个特征得到了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地理演变、断层活动年代学和地震活动研究的初步验证。
    镇扬大桥桥基区优势断裂显微构造特征及分段研究
    汪明武, 章杨松, 李丽, 罗国煜
    2001, 23(4):  537-544. 
    摘要 ( )   PDF (56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SEM和矿物组分分析研究了镇扬大桥桥基优势断裂断层泥的显微结构、显微构造和物质组成等特征,并进一步应用优势面理论进行分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对大桥桥基断裂活动性和稳定性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建在断裂带上的特大型大桥工程的选址、设计以及确保安全运行提供了地质依据。
    上海两条隐伏第四纪断裂的研究
    章振铨, 刘昌森
    2001, 23(4):  545-555. 
    摘要 ( )   PDF (28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浅层地震勘探为主要方法,研究了上海两条主要断裂(太仓-奉贤断裂和枫泾-川沙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结果表明,断裂的最新活动一般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个别区段的活动可延续至晚更新世。
    福建漳州盆地的最新构造活动和地震危险性
    陈园田, 谢志招, 王志鹏, 叶建辉, 陈祥熊
    2001, 23(4):  556-563. 
    摘要 ( )   PDF (24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漳州盆地的新生性、断裂活动性、晚第四纪地壳运动、盆地内部新构造差异活动和强震活动周期等初步探讨了该盆地的地震危险性。结果表明,该盆地晚更新世开始突破北东向断裂的限制,继续向南东方向发展;展布于盆地内部的北东、北西向断裂在晚更新世期间活动较为强烈;晚第四纪地壳升降运动频繁;盆地内部新构造差异活动强烈;最后一次历史强震距今已有400a,大大超过了该地区历史记录中260a的强震活动最大间隔。因此,该盆地具有较大的地震危险性。
    华北第四纪火山作用研究
    陈孝德, 史兰斌, 林传勇
    2001, 23(4):  564-573. 
    摘要 ( )   PDF (3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地层与同位素年代确定华北第四纪火山的时代为更新世(Qp),距今0.4Ma为火山活动高潮期。山西大同火山群东部火山为拉斑玄武岩,西部为碱性玄武岩;山东火山岩石碱性最强,为橄榄玄武岩,Sr同位素87Sr-86Sr为0.70347~0.70461,推测岩浆为地幔部分熔融的原始岩浆。对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的矿物进行了大量的电子探针分析,计算出其平衡温度为880~1100℃,平衡压力为0.8~2.0GPa。由此推导的上地幔地温线低于由第三纪玄武岩中包体推导的地温线。上地幔的差异应力为13~31MPa,并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应变速率为7.78×10-20~1.21×10-14s-1,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纪时期仍然存在上地幔底辟上涌,但其规模和活动强度均变弱。
    新技术应用
    大地电阻率在超低频/极低频电波传播技术中的作用
    王祥书
    2001, 23(4):  574-580. 
    摘要 ( )   PDF (23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大地电阻率在超低频/极低频电波传播技术中所起的作用,指出发射天线场区具有高电阻率,是辐射有效超低频/极低频电磁波的必要条件。在介绍了大地电阻率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天线场区大地电阻率测量的思路和方法。
    华南沿海地区地震环境特征的定量研究及其在地震区划中的应用
    周庆, 叶洪
    2001, 23(4):  581-587. 
    摘要 ( )   PDF (33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华南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将Bayes公式应用于地震环境特征与地震事件的相关性定量化研究中,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由统计某一因素不同类型所占的面积及发生在其上的中强地震数,得到地震发生的后验概率。为评价地质及地球物理各因素与地震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引入了系统工程学中的层次分析方法,最终得到研究区内以累积概率为指标的地震综合危险图,据此将研究区划分为内带与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