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1探槽剖面 U1 灰褐色粗砂砾石层, 角度不整合于U2层之上, U1层中的细砂样品DQ1-2的光释光测年结果为距今(18.0±1.0)ka; U2 灰褐色粗砂砾石层, 角度不整合于U3层之上, 底部细砂样品DQ1-4的光释光测年结果为距今(20.2±1.7)ka; U3 灰褐色—灰黄色细砾石层, 向S陡倾, 倾角约达65°; U4 为夹持于f4断层与f5断层之间的粗砂细砾石, 无层理; U5 为夹持于f3和f4断层之间, 为灰褐色细砾石, 无层理; U6 弯曲变形的灰褐色粗砂细砾石层, 不整合于U7层之上; U7 灰褐色—灰棕色粗砂细砾石层, 倾向S; U8 灰褐色—灰棕色的粗砂细砾石层, 倾向N, 靠近f2断层处弯曲变形, 不整合于U9层之上; U9 被褶皱弯曲的灰褐色—灰棕色粗砂细砾石层; U10 灰褐色细砾石层, 呈紧闭褶皱形态; U11 灰褐色粗砂细砾石层, 向N倒转; 不整合于U12层之上; U12 灰褐色—棕褐色粗砂细砾石层; U13 灰褐色—灰白色粗砂砾石层, 近水平产出, 其下部中细砂样品DQ1-6的光释光测年结果为距今(15.1±1.6)ka, 与U1应为同一套地层, 均为现今Fan2最上部的堆积; U14 褐色细砾石层; U15 灰褐色粗砂砾石层; U16 褐色粗砂细砾石层, 近水平产出; W1 为最新一次事件的崩积楔, 为粗砂砾石与粉土的混合堆积, 其中粉土样品DQ1-1的光释光测年结果为距今(7.1±0.5)ka; W2 灰褐色的粗砂砾石堆积楔, 夹持在f1和f2断层之间,可能为一个古坎前楔的残留部分; W3 褐色粗砂堆积楔, 位于f4断层的下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