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方敏,李如成,徐锡伟.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古地震研究初步结果
[J]. 地震地质, 2002,(01)
[2] 陈社发,邓起东,赵小麟,罗志立,刘树根.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一)
[J]. 地震地质, 1994,(04)
[3] 张岳桥,杨农,孟晖,陈文. 四川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隆升过程初步研究
[J]. 中国地质, 2004,(01)
[4] 周荣军,黎小刚,黄祖智,何玉林,戈天勇.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
[J]. 地震研究, 2003,(02)
[5] 申旭辉,陈正位,许任德,张宁. 凉山活动构造带晚新生代变形特征与位移规模
[J]. 地震地质, 2000,(03)
[6] 张培震,甘卫军,沈正康,王敏.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作用的地块运动和连续变形耦合模型
[J]. 地质学报, 2005,(06)
[7] 何宏林,池田安隆. 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特征及模式的讨论
[J]. 地震学报, 2007,(05)
[8] 阚荣举. 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板内强震活动
[J]. 地震研究, 1980,(03)
[9] Yasutaka IKEDA. Uniform Strike-Slip Rate along the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Syste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ctive Tectonics in Southeastern Tibet
[J].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6,(03)
[10] 谢富仁,祝景忠,舒赛兵.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第四纪构造应力场的分期研究
[J]. 地震地质, 1995,(01)
[11] 阚荣举,张四昌,晏凤桐,俞林胜. 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J]. 地球物理学报, 197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