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向家坝水库是目前中国第三大水库, 2012年底水库开始蓄水, 水位升高71m; 2013年6月底再次蓄水, 升高的水位淹没到库尾段。该水库以及上游的溪洛渡水库布设了地震台网, 有35台仪器连续记录, 能够很好地控制库区及周边的地震。水库地震台网在2007年9月—2013年6月记录了库尾一带1级以上地震共计38次, 平均每月发生0.66次。而2013年7—9月则记录ML≥1.0地震186次, 平均水平达到每月62次, 已经接近以往月均值的100倍, 可判别为诱发地震。同期还记录1级以下地震553次, 在强震背景区发生大量小地震已经引起巨大反响。震源位置采用3维速度模型进行重新修订, 发现这些地震有94%发生在0~5km深度范围。利用水库地震台网的观测资料, 取垂直向记录到直达P、S波的最大振幅, 得到库尾一带蓄水之前9个、蓄水后69个小地震的震源机制, 并进一步利用这些震源机制反演了南、北2个区的应力场, 以期通过分析震源机制和应力场变化, 探索水库诱发地震发生的特点及成因。结果显示, 在蓄水后69个震源机制中走向滑动类型占最多, 存在较多过渡类型, 倾向滑动的正断层、逆冲断层数目较少, 震源机制空间取向复杂、破裂类型多样, 显示区域应力场对小震的控制较弱。利用这些震源机制反演得到南、北2个区的应力场差别较大, 状态不均匀, 北区呈现挤压应力状态, 而南区呈现弱拉张状态, 均与区域应力场不一致。穿过库尾的猰子坝断裂是活动断裂, 却没有控制诱发地震, 有可能表明水库蓄水抑制了逆断层的活动。库尾区分布碳酸盐岩、灰岩, 存在溶洞。分析认为库水涌入溶洞, 渗透到裂隙、节理, 导致孔隙压力增加, 摩擦强度、岩石破裂强度降低以及库水载荷加大造成弹性变形等共同作用是诱发地震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