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2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2-03-04
    目录
    地震地质1992年第14卷第1期目录
    1992, (1):  0-0. 
    摘要 ( )   PDF (1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岩体失稳过程中的振荡现象及断层的多向错动形迹
    张流, 冯锦江, 李彪, 池江, 杨主恩, 施行觉
    1992, 14(1):  1-9. 
    摘要 ( )   PDF (137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三轴实验中岩石突发式破坏和粘滑失稳的瞬时动态过程的研究表明,应力下降和位移增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含有多种频率成分的振荡过程。用扫描电镜对错动面的观察表明,这种振荡导致双向或多向错动形迹的发育。结合天然断层面上常见的双向或多向错动的擦痕、阶步等形迹,以及断层带的异常构造,如反错列等,提出一次断层活动中失稳振荡-地震可能是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之一。反之,它们也有可能成为地震的一种标志。
    讨论
    对大同-阳高地震发震构造的讨论
    马瑾
    1992, 14(1):  10-11. 
    摘要 ( )   PDF (5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发生一次中强震群型地震活动,其最大震级为6.1级。1991年3月26日又在当地发生5.8级地震。这是近年来在华北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正确认识其发震构造,是推测地震发展趋势的关键问题之一。震区附近有几组活动构造,以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的为最发育。孙加林、吕佩苓等分别用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初动分布得到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大同地震为平移型地震,主要节面为北北东和北西西向。
    科研简报
    218Po和210Po对比测量寻找隐伏活断层
    张玉松, 胡玉台, 李建华
    1992, 14(1):  12-22. 
    摘要 ( )   PDF (19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8Po与210Po对比测量寻找隐伏活断层。利用Rn衰变子体的放射性活度,测量断层周围Rn浓度的变化。在断层处由于有较好的气体通道,深部的放射性气体易于运移地表,使地表的放射性测值增高。而距断层较远处,放射性测值较低。根据放射性测值的变化,明显出现异常的部位,就是所要寻找的隐伏活断层的地面位置。 通过在已知断层以及隐伏活断层的几次观测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用218Po与210Po对比测量寻找隐伏活断层,探测效率较高,效果较好,是有前途的测试方法。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中强震水位异常的统计特征
    车用太, 鱼金子
    1992, 14(1):  23-29. 
    摘要 ( )   PDF (16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以中强震为主。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区中强震前地下水位动态异常的形态,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由此建立了地震预报的指标,并用1989年10月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实例进行了其信度与预报效能的检验。
    科研简讯
    青藏高原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新进展
    郑剑东
    1992, 14(1):  30-31. 
    摘要 ( )   PDF (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及其边缘活动带的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为国内外地学界所关注,近年来我国和一些外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今择其要者简述如下,以飨读者。
    科研简报
    洞庭盆地的第四纪构造活动
    张石钧
    1992, 14(1):  32-40. 
    摘要 ( )   PDF (37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第四系分统等厚度图,分析了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的演变。早更新世及晚更新世表现为盆地东西两侧对边掀斜,沉积中心呈近南北向伸延;中更新世及全新世,迎丰桥-北景港断裂两侧断块反向扭动掀斜,以致盆地西北角和东南角掀升,并形成与此主掀升部位相应的俯伏部位,其伸延方向与主掀升部位的掀斜方向垂直。
    西藏格林错断层带的基本特征
    吴章明, 申屠炳明, 曹忠权, 邓起东
    1992, 14(1):  41-46. 
    摘要 ( )   PDF (39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格林错断层带是一条晚白垩纪以前形成,第四纪以来具明显活动性质的右旋走滑断层。断层带由4条次级走滑断层呈右行右阶羽列排列而成,在两条次级走滑断层的连接部位分别形成孜桂错、格林错、瓦昂错拉分区。格林错断层带是西藏中部地区的主要发震断层之一,全新世以来,至少有4期地震地表破裂沿该断层带发生。第四纪晚期,断层具明显的分段活动性质,并且断层活动有从北西向南东、向南迁移的迹象。
    唐山震区结晶基底磁性界面的初步探讨
    张先, 焦铁华, 姜培珍
    1992, 14(1):  47-54. 
    摘要 ( )   PDF (19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扼要地叙述了频率域磁性单界面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运用该程序对唐山震区航磁资料进行了数字处理,获得了震区结晶基底磁性界面的定量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处在华北平原北部与燕山隆起毗邻的褶皱拗陷中,震源区开平向斜的底部基底磁质界面为一拗陷,周围受3条深断裂切割围限。文章最后,结合人工地壳测深、地形变、地应力等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了唐山地震的发生及孕育过程。
    从构造塌陷的角度解释唐山地震的一些趋势异常现象
    邱泽华, 张宝红
    1992, 14(1):  56-60. 
    摘要 ( )   PDF (11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造塌陷,是指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壳岩层塌陷。根据唐山地震前的跨地震主断裂的水准测量结果,可以认为,伴随1970年5月25日的丰南地震,在主断裂下降盘内出现了大规模的侧向张破裂。这以后出现的地下水位和重力等震前趋势异常,都可以用地下水向破裂区的迁移来解释。
    鲜水河断裂带的现今水平形变及构造动态
    桂焜长, 顾国华
    1992, 14(1):  61-67. 
    摘要 ( )   PDF (17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据鲜水河断裂带水平测距的新成果,讨论该带现今构造运动的动态特征。在分析水平形变的基础上,联系表层构造形变和区域背景,探讨地块沿断裂带运动的模式。认为该带的现今运动主要表现为断裂带两侧地块往东南的同向不等速滑动,其地表形变效应则与左旋走滑相一致。
    水系与地震危险标志
    黄秀铭
    1992, 14(1):  68-78. 
    摘要 ( )   PDF (40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编制了京西北及邻区水系基准面图,并论述水系与地震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仅出现于基准面的某些新构造形态的特殊部位。
    岩石错动面的非匀阻性与突发失稳
    李建国, 王绳祖
    1992, 14(1):  79-88. 
    摘要 ( )   PDF (1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层错动面的非匀阻效应是决定失稳型式和是否发震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研究表明:凹凸不平的错动面只有当凹凸部在错动中被铲削至相对平直而使阻力相对均匀的情况下才可能突发失稳,并可用非匀阻系数ζ定量地表示错动面凹凸和非匀阻程度。通过比较锯切面与破裂面凹凸程度的差别,以及二者不同的应力降大小,进一步建立了一种实验确定非匀阻系数的新方法,给出了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石英岩破裂面的非匀阻系数与相对不平度的关系.从而为外推判断断层发震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岩石蠕变破坏实验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意义
    赵阿兴
    1992, 14(1):  89-95. 
    摘要 ( )   PDF (9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不同温度和围压条件下济南辉长岩的蠕变破坏实验结果和声发射特征分析,本文提出以岩石蠕变破坏应变做为岩石蠕变破坏判据。建立了岩石蠕变破坏应变的经验关系式。依据实验结果得到相应的济南辉长岩蠕变破坏应变参数,进一步探讨了预报岩石蠕变破坏和地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