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5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5-06-07
    目录
    地震地质1995年第17卷第2期目录
    1995, (2):  0-0.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震相与地壳结构研究
    嘉世旭, 刘昌铨
    1995, 17(2):  97-105. 
    摘要 ( )   PDF (1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要讨论了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中的4个(Pg,Pc,Pm,Pn)常规震相以及它所反映的构造和物性特征,这些震相反映了地壳上地幔不同层位的构造形态以及速度和速度梯度结构在纵横向的变化。还重点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奇异震相以及反映在构造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一些剖面局部区域的某些震相显示在视速度、振幅和出现区间等方面的异常,反映了该区域在构造上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往往与地震的孕育、发生以及矿产资源的潜在构造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研简讯
    通县井水位的多年连续下降原因分析
    杨会年
    1995, 17(2):  106-108. 
    摘要 ( )   PDF (4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北京东部的通县井水位自1986年观测以来连续大幅度下降,由于其间发生1989年10月大同-阳高6.1级地震,对该井水位大幅度下降的性质有不同看法。
    科研简报
    山西五台地区壳内低速体的重力异常的研究
    方盛明, 余钦范, 楼海, 邢集善
    1995, 17(2):  109-113. 
    摘要 ( )   PDF (7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健全的极大似然法对山西五台地区中、下地壳中存在的低密度(低速度)异常体进行了三维反演,求出该异常体的空间赋存状况,并结合浅层局部重力负异常及其它地球物理特征进行地质解释,还就其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科研简讯
    关于秦岭造山带最东段──胶南-荣成碰撞带边界划分的看法
    王沛成
    1995, 17(2):  114-115. 
    摘要 ( )   PDF (3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胶南-荣成碰撞带为秦岭造山带最东段的延伸部分,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其构造演化、榴辉岩地质、同位素测年及大地构造归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科研简报
    祁连山强震构造带分段及其地震危险性评估
    楚全芝, 汪良谋, 虢顺民
    1995, 17(2):  116-122. 
    摘要 ( )   PDF (9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祁连山强震构造带由祁连山北缘断裂和海原断裂组成。断裂带主要表现为压扭性左旋滑动,最大滑动速率达9mm/a.沿带有一系列的古地震事件,且有多次历史地震发生。海原8.6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带上。根据该带的断裂活动习性,按照一定的原则和依据划分成3个一级断层段和17个二级断层段。建立了古地震、历史大震图像识别和地震重现间隔二元分析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对该带作了地震危险性别定,划分出3个A类危险段和4个B类危险段。
    大陆板内塑性流动波与地震迁移(二)
    王绳祖, 张宗淳
    1995, 17(2):  123-131. 
    摘要 ( )   PDF (1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大陆岩石圈塑性流动网络和塑性流动波的观念,地震迁移主要表现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沿网带的迁移。中东亚网络系统存在着两种以上的塑性流动波,其中与地震中期预测有关的是“十年波”和“百年波”.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波年份、起波期和波峰带,而各期波的优势传播方向和有效作用范围又有所不同。两种波的波峰带相互叠合形成双重波峰区,其中有“塑性流动-地震”网带经过的区段为地震提供必要的能量背景条件,构成能量背景区。对中国大陆1976年震情的检验表明,6.0~7.8级地震共19次,约有90%分布在相应震级范围的能量背景区内。
    镁橄榄石多晶体的烧结-热压合成
    王子潮
    1995, 17(2):  132-138. 
    摘要 ( )   PDF (10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可控热力学环境高温炉和活塞圆筒式等静压高温实验装置合成矿物多晶体的烧结-热压技术,以镁橄榄石多晶体的合成为例,讨论了技术细节和样品的成岩机制,此技术可以合成得到cm量级、化学和矿物组分可控的多晶体岩石样品。这些人工合成的多晶体结构均匀,密度能够达到其理论值的98%以上。
    甘肃古浪、景泰活断层上的树木地震学研究
    杨斌, 刘百篪, 周俊喜
    1995, 17(2):  139-147. 
    摘要 ( )   PDF (14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树木地震学测年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沿古浪活断层西段鉴定和评价了数百棵树。对树木生长速率及年轮比率低值偏离的3种类型进行了有效的识别。结果表明:断崖上被破坏的青海云杉中,记录的结构和生长速率异常,可以归因于1927年5月23日古浪8级大地震的影响。从而为古浪地震断层的判定提供了准确的年代证据。并将前人认为的古浪地震断层位置向冷龙岭北麓南移了30余公里。用该方法在老虎山活断层上对1888年11月2日景秦61/4级地震破裂带定年,再次获得成效。
    东南沿海末次盛冰期古海平面标志与地震的关系——100m以下最低海平面问题质疑
    徐起浩, 黄镇国
    1995, 17(2):  149-157. 
    摘要 ( )   PDF (13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南沿海末次盛冰期(21~14kaB.P,)滨海相沉积垂相分布多在海拔38~-50.8m的范围内,以正向分布(海平面附近及以上)、正负向混合分布及负向(海平面以下)分布在断块交界区或其附近,是强震的主要发生地。在滨海相沉积垂向分布愈离散的区段,其地震活动性也愈强,本研究地区不存在末次盛冰期-100m以下的最低海平面,那些局部在外陆架海底发现的-100m以下的滨海相沉积,可能与地壳呈长趋势下沉作用有关。
    科研简讯
    珠穆朗玛峰北坡的韧性剪切带及糜棱岩特征
    史兰斌, 林传勇, 陈孝德, 张小鸥
    1995, 17(2):  158-161. 
    摘要 ( )   PDF (90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对韧性剪切带及糜棱岩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一些学者陆续对珠穆朗玛峰南坡的韧性剪切带构造进行了研究报道。
    科研简报
    应力或热疲劳对花岗岩凯塞效应的影响
    席道瑛, 陈普刚
    1995, 17(2):  162-166. 
    摘要 ( )   PDF (7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花岗岩进行反复加压和加热来模拟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经受反复多变的应力和热的作用,使岩石内部受损伤,从而导致岩石记忆性能的丧失。用岩石凯塞效应确定岩石曾受过的地应力和热状态时需要排除干扰。
    伊通地堑上地幔剪切带
    张小鸥
    1995, 17(2):  167-176. 
    摘要 ( )   PDF (97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研究糜棱岩型幔源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位错亚构造及组构特征,确定它是上地幔剪切带的代表物质。该带形成温度为729~828℃、压力为1.10~1.38GPa、差异应力为97~150MPa、应变速率为1014~10-12s-1、等效粘滞度为10~1000EPa·s和深度为37~45km.这是一种与地幔底辟作用有关的规模较小的缓倾斜剪切带,也是应变集中带,能导致上地幔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并与地震活动有关。
    郯庐断裂带(莒县招贤~宿迁晓店段)变形产物中的微观粘滑与蠕滑标志
    姚大全, 汤有标, 李杰, 刘加灿, 高玉峰, 鲍斯发
    1995, 17(2):  177-184. 
    摘要 ( )   PDF (1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莒县招贤~宿迁晓店段断裂变形产物进行定向采集、原态固结,对其进行显微观测,结合宏观和实验岩石学资料分析,归纳出反映该活动断裂段运动特性的微观粘滑与蠕滑标志,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分形研究
    易顺民, 唐辉明
    1995, 17(2):  185-191. 
    摘要 ( )   PDF (7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分形结构特征,其分维在2~3之间,平均值为2.8左右。分维可作为定量描述断层泥粒度成分的参数,分维值高的断层泥,自组织程度高,其形成演化处于高级阶段。探讨了断层泥的分维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断层运动特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