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待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3-03
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地震地质2005年第27卷第1期目录
2005, (1): 0-0.
摘要
(
)
PDF
(5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对东南沿海1067年和1574年两次地震的分析
闻学泽, 徐锡伟
2005, 27(1): 1-10.
摘要
(
)
PDF
(391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目录给出的1067年广东潮汕地震的参数不能合理解释历史记载中该地震的震害分布。文中将这次地震与1918年南澳大地震在相同地点的震害记载进行了对比,发现几乎相同,进而论证了这两次地震属发生在同一震源的特征地震事件的可能性,认为1067年地震的震中很可能位于南澎列岛西侧,其震级可达71/4。鉴于目前对1574年福建东北沿海53/4级地震事件有不同的认识,文中重新分析了该地震的破坏区与有感区的分布,并与1906年厦门海外地震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1574年地震的震中更有可能位于福州—莆田以东的海域,且震级可能达到61/4。文中还认为:史料中有关1574年浙江庆元地震的记述所指的可能不是发生在当地的破坏性地震,而更可能就是同年发生在福州—莆田以东海域的那次地震。1067年和1574年地震可能都发生在NE向的滨海断裂带上。
天山中段的深浅构造特征
杨主恩, 张先康, 赵瑞斌, 周伟新
2005, 27(1): 11-19.
摘要
(
)
PDF
(51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山起源于古生代的陆-陆碰撞作用,又经历了中新生代的典型陆内造山过程,其深浅构造结构和活动性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文中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探测和综合地质构造分析,以地学断面形式对其深浅构造进行填图,揭示了天山中段复杂的深浅构造特色。结果表明:沿古生代的陆-陆碰撞缝合带两侧分别呈现出主要构造地质单元由老到新的对称性,并伴有相应深部结构的复杂性,反映了碰撞过程及后期的构造演化特点;天山中部的上地幔顶部存在厚近10km、宽近200km、几乎涵盖整个天山的低速高导层,可能是中新生代以来天山的陆内再造山作用引起的壳幔拆沉作用形成的残留下地壳。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田勤俭, 张立人, 郝平, 王赞军, 王志才
2005, 27(1): 20-30.
摘要
(
)
PDF
(56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四川西部理塘—巴塘地区的活动断裂与1989年巴塘6.7级震群发震构造研究
周荣军, 陈国星, 李勇, 周朝晖, 龚宇, 何玉林, 黎小刚
2005, 27(1): 31-43.
摘要
(
)
PDF
(10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四川西部的理塘—巴塘地区以近SN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并发育1组NNE和NW向的共轭剪切破裂带。文中在详细的TM卫片和航空照片判译的基础上,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重点解析了该地区断裂构造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表现形式,确定近SN向的金沙江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近EW向的缩短速率为2~3mm/a,NNE向巴塘断裂的右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1.3~2.7mm/a,NW向理塘断裂的左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2.6~4.4mm/a。结合地球物理场、震源机制解、GPS测量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总体态势及其所导致的块体运移规律,指出1989年巴塘6.7级震群的成因,是由于NNE向巴塘断裂和NW向理塘断裂共轭剪切所派生的近EW向正断层的张性破裂所致,揭示了一个挤压构造环境内正断层发震的典型震例。
利用哈佛CMT目录研究全球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活动
王辉, 张国民, 马宏生, 荆燕
2005, 27(1): 44-54.
摘要
(
)
PDF
(49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是描述地壳现今构造带和应力场的最佳信息源,包含了全面而又丰富的动力学内涵。根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全球最活动的构造被划分为环太平洋构造系、大洋中脊构造系和大陆构造系等3个全球Ⅰ级构造系统。文中应用包含多种参数的哈佛CMT地震目录,研究了全球及其3个Ⅰ级构造系统的地震震源破裂类型、地震活动特征、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等,讨论了三大构造系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别,进而说明了各个构造系在构造环境和动力作用方面的差别。
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左行走滑的新证据
王萍, 卢演俦, 陈杰
2005, 27(1): 55-62.
摘要
(
)
PDF
(52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阿尔金主断裂东端早更新世冲积相砾岩的追踪,发现疏勒河古冲积扇沉积的西边界距现今疏勒河河口约10km,由此提出了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以来左行走滑错动10km的沉积学新证据。通过对疏勒河河口阶地的分析,认为疏勒河河道沿阿尔金主断裂28km的肘状弯曲除主要反映了断裂的左行走滑外,可能还包含了河流弯折段侧向侵蚀因素的影响。对阿尔金主断裂东端第四纪期间的位错量和走滑速率进行了讨论。
琼北射气岩浆喷发力学机制探讨
孙谦, 樊祺诚
2005, 27(1): 63-72.
摘要
(
)
PDF
(83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琼北第四纪火山区分布着为数众多、大小不一的射气岩浆喷发成因的低平火山口。上升的岩浆遇到地下水会发生射气岩浆喷发,形成地表出露的低平火山口,并伴随出现基浪堆积物。根据低平火山口的半径、爆炸发生时上覆地层的厚度、岩浆与地下水接触面的半径等参数,运用弹性力学基本原理建立了简单的喷发模型,初步模拟爆破冲击力与上述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计算出上覆地层中任一点的应力状态,初次探讨了射气岩浆喷发的力学机制。
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不同颜色浮岩的岩石化学特征
史兰斌, 陈孝德, 杨清福, 魏海泉, 林传勇
2005, 27(1): 73-82.
摘要
(
)
PDF
(5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白山天池火山大约1000年前的大喷发,形成了巨厚的火山碎屑流堆积层,其主要组成是浮岩与火山灰。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其中的浮岩为灰白色,属流纹质。笔者在考察中发现了不少黑色及少量其它颜色的浮岩,系统地采集了各色样品作浮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灰白色浮岩与黑色浮岩分别为流纹质和粗面质,灰色浮岩属于粗面质但靠近流纹质端元。它们都来源于地壳岩浆房,是岩浆房内不同分异演化阶段的产物,它们同时喷出说明岩浆房内具有分带性及不同性质岩浆的混合。
长白山天池火山炭化木的
14
C年代及其意义
尹金辉, 郑勇刚, 刘粤霞
2005, 27(1): 83-88.
摘要
(
)
PDF
(25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形成的灰白色空降浮石层、黑色熔结凝灰角砾层和火山碎屑堆积物中16个炭化木作了系统的
14
C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天池火山喷发年代为(1215±15)AD。从火山碎屑堆积中采集的炭化木测定的
14
C年代要比火山喷发年代偏老,最大可偏离800a;炭化木树皮的测定结果比较接近火山喷发年代;黑石河、浮石林、锦江大峡谷等地的黑色熔结凝灰角砾层的
14
C年代结果表明它们也属于(1215±15)AD大喷发的产物。
福建龙海—漳浦沿海活动断裂与火山活动
黄卿团, 庄进耀, 谢志招, 张清香
2005, 27(1): 89-97.
摘要
(
)
PDF
(66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通过福建龙海—漳浦沿海主要断裂的玄武岩喷发,断裂两侧第四纪以来形成的地貌面和海相地层的差异性变化等特点,分析了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及断裂构造的组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龙海流会-漳浦将军澳断裂在新近纪—第四纪晚更新世早期(N
2
—Q
p
3
)有玄武岩多次循其喷发,晚更新世(Q
p
3
)活动明显,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龙海港尾-漳浦湖西断裂亦属晚更新世(Q
p
3
)活动断裂,断裂下盘上升速率为1.11mm/a。这2条断裂将本区切割形成港尾地堑、南太武山地垒、流会-将军澳以东海域地堑。
利用多分辨率小波网络进行地震资料反演
宋维琪, 赵万金, 吴华, 冯磊
2005, 27(1): 98-104.
摘要
(
)
PDF
(44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讨论小波网络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利用地震纪录小波多尺度分解属性资料进行虚井声波时差反演的技术方法。分析了利用地震信号进行小波分解和网络学习、训练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发现:对于相邻的地震道,较小一段的相似性比整个地震道的相似性要好。据此,利用小波时-频分析技术方法,可以把相邻道的信息外推到其它地震道上。通过以上综合研究及对实际资料进行反演计算、分析,认为小波网络与人工神经网络相比其网络结构要容易选定,并且收敛速度快。同时,利用地震资料分段时-频分析的相似性较好和小波网络学习、训练及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可以较好地把井旁道的高、低频信息转换到相邻道上。这样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又增加了反演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地震数据叠前偏移成像及其在浅层地震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赵成斌
2005, 27(1): 105-114.
摘要
(
)
PDF
(69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讨论了在浅层地震勘探中地质结构和构造的复杂性以及对浅层地震勘探成果要求精度较高的特殊性,指出了在浅层地震勘探中发展叠前深度偏移的重要性,并对相移法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编制了相应的软件。通过使用该方法对2种理论试验模型进行试算,获得的深度偏移剖面层位清晰,构造明显,较准确地体现了理论模型地质结构和构造的特征,效果良好。然后又使用实际浅层地震反射资料进行了叠前偏移计算,所得结果与已知地质结构和构造相吻合,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证实了该方法及软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用于实际浅层地震反射勘探资料的叠前深度偏移处理。
强场源TEM测量仪器和在大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嵇艳鞠, 林君, 于生宝, 朱凯光, 王忠, 王静
2005, 27(1): 115-122.
摘要
(
)
PDF
(61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矿山噪声强、要求勘探深度大的特点,应用强场源TEM测量仪器,采用双发射信号同步叠加增大发射磁矩,即通过增大发射电流和合理选择发射回线边长,提高瞬变信号晚延时的信噪比的方式提高有效勘探深度。在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的实际勘探中,采用吉林大学研制的2个ATEM-Ⅱ型发射机同时工作,将发射电流由2.4A增大到38.5A,晚延时瞬变信号的信噪比由0.275提高到2.93,有效探测深度达到650m以上,表明强场源TEM测量仪器在寻找大型矿山接替资源勘探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怀4井地下流体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张凤秋, 任佳, 李海孝, 张彦清, 王长江
2005, 27(1): 123-130.
摘要
(
)
PDF
(18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怀4井为国家重点观测井,在多次地震前都有明显的异常出现,对监视北京西北地区的地震起着重要的作用。文中分析了5次中强地震前怀4井地下流体测项的异常情况。统计了自1998年以来周围300km范围内4级以上地震前怀4井流体测项的映震情况。认为怀4井对其周围260km范围内≥4.0级的地震反应比较灵敏。并归纳出怀4井流体测项前兆异常的如下特征:1)水汞前兆异常形态为突跳型,异常结束后发震;2)断层气二氧化碳前兆异常形态为多点高值起伏型,异常转折下降中发震;3)水氡前兆异常形态为阶变型,异常中发震;4)氢气前兆异常形态为突跳型,异常结束后发震。通过本研究,有助于今后对怀4井流体异常的识别,根据怀4井各测项对地震孕育各阶段反映的差异,更容易判定未来地震的发震时刻。
专题综述
台北盆地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探讨
张进, 马宗晋, 吴贻, 李天斌
2005, 27(1): 131-144.
摘要
(
)
PDF
(164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北盆地位于台湾造山带的北部,它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机制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由于造山带的垮塌直接导致的盆地。钻井、地震勘探等资料表明,控制盆地形成的山脚断层并不是一条完整的正断层,而是由3个段落组成,每个段落控制1个沉积中心,彼此之间没有沟通。山脚断层各段落的活动性并不相同,向NE方向随时间逐渐增强,目前最为活动的段落集中在中段和北段,南段已不活动。台北盆地并不是一个孤立发育的盆地,是与金山断层东南的大屯火山群同时陷落的,具有一致的地球物理场背景、沉降规模以及正断层活动,广义的台北盆地从沉降范围和机制上还应该包括金山断层以南的大屯火山群。盆地周围发育了一系列的火山(群),由于盆地的发育是紧随这些火山主要活动之后的,盆地的形成与周围火成活动有着必然联系,一些地球物理资料和盆地内的构造发育及沉积迁移特征表明,台北盆地的发育是深部岩浆体的冷却收缩所致。台北盆地深部存在与大屯火山群深部相通的岩浆体,岩浆体的冷却由南向北迁移。
新技术应用
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
单新建, 李建华, 马超
2005, 27(1): 145-154.
摘要
(
)
PDF
(86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野外考察极其艰难。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是一幅真实的地表微缩景观,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的精细结构及运动特征。研究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位于东昆仑断裂南麓冲洪积台地或冲洪积台地后缘的地貌陡变带,在布喀达坂峰以东的地表破裂带长近350km,由3条次级破裂组成,走向100°,是一条叠置在先存地震破裂带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流经破裂带的一系列沟谷发生左旋同步扭曲,平均滑动速率为13.4~16.8mm/a。宏观震中位于93°17′E,35°47′N玉西峰附近的地震破裂带上,这里最大地震位错为78m,地震破裂带最宽达1250m,这与中国地震局推测的宏观震中93.3°E,35.8°N非常接近。
范家坝-临江断裂活动与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的讨论
冯希杰, 董星宏, 刘春, 李晋
2005, 27(1): 155-163.
摘要
(
)
PDF
(109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发震断裂的确认是一个未决的问题。文中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史料记载分析,认为沿文县东北水坑山北麓NEE向的范家坝-临江断裂可能分布有该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因而,这一条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由此,可在发震断裂的产状变化、活动方式、地表破裂带长度、水平位错量大小及沿断裂的分布、断裂的区域归属、宏观震中位置、可能震级大小、震害分布等诸多方面取得一致。
数字城市和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李志强, 聂高众, 苏桂武
2005, 27(1): 164-171.
摘要
(
)
PDF
(29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面临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进行分类、评价和减灾效果研究。数字城市从全局性的角度集成城市各个方面的要素,是对城市整体的统一数字化认识。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是空间数据的应用。基础数据的有效更新成为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存亡的关键。数字城市目前是以电子政务作为主流发展方向,防震减灾辅助决策优化和实用化并与电子政务的结合为新一代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目标。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与数字城市的有力结合,可以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这种结合的困难和问题表现在:数据标准化、数据的可用度、合适的支撑系统和与电子政务的结合等方面。
新闻信息
《全球扭动构造———地球演化学说》简介
高名修
2005, 27(1): 172-173.
摘要
(
)
PDF
(10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扭动构造———地球演化学说(GlobalWrenchTectonics—TheoryofEarthEvolution)》是挪威古地磁学家K.M.Storetvedt2003年的新作,篇幅397页,是他1997年出版的《我们演化中的星球(OurEvolvingPlanet)》一书的续篇。印度的H.C.Sheth在1998年《全球构造新概念通讯(NewConceptsInGlobalTectonicsNewsletter)》第7期上,曾对《我们演化中的星球》一书作过较全面的介绍与评述。
主 管:中国地震局
主 办: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创 刊:1979年
周 期:双月刊
开 本:16开
ISSN 0253-4967
CN 11-2192/P
邮发代号:82-809
电 话:010-62009049/9063
E-mail:dzdz@ies.ac.cn
下载中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参考文献要求
图件的要求
稿约
更多>>
友情链接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科学》
《地球物理学报》
《岩石学报》
《地质学报》
《地震学报》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