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石峰, 梁明剑, 罗全星, 乔俊香, 张达, 王鑫, 易文星, 张佳伟, 张迎峰, 张会平, 李涛, 李安
    地震地质    2025, 47 (1): 1-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1
    摘要1880)   HTML58)    PDF(pc) (13725KB)(990)    收藏

    2025年1月7日9时5分,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震中位于(28.50°N, 87.45°E)。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等结果, 确定此次地震为正断型地震, 发震构造为申扎-定结裂谷断裂系南段的登么错断裂。登么错断裂走向近SN, 倾向W, 长约60km。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地表破裂主要位于登么错盆地以北的山区, 产生了长约25km的不连续同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 根据空间延续性, 自南向北可分为3段, 依次为古荣—强嘎段、尼辖错段和羊姆丁错段, 最大垂直位错量为2.5~3.0m, 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产生了长约10km的地裂缝密集形变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登么错段地表变形特征及其成因
    梁明剑, 董芸希, 左洪, 代友林, 肖本夫, 廖程, 谭凌, 王余伟, 李响, 汤才成, 张威, 张会平, 孟令媛, 苏金蓉, 吴微微, 李传友, 严媚
    地震地质    2025, 47 (1): 80-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6
    摘要820)   HTML22)    PDF(pc) (5804KB)(263)    收藏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 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 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 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 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 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 宽达上百米, 且变形性质复杂, 既有拉张变形, 又有挤压变形。在南段的拉张变形带中, 与NNE向断层陡坎展布一致的变形带, 可能是具有构造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挤压变形带应是地震中因拉张变形作用影响形成的次生地表变形带, 与地震震动、场地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和气候条件有关, 与发震断裂的活动无直接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S6.8地震地表破裂解译与建筑物震害损毁统计
    邹俊杰, 邵志刚, 何宏林, 高璐, 许月怡, 窦爱霞, 梁泽毓
    地震地质    2025, 47 (1): 16-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2
    摘要568)   HTML30)    PDF(pc) (18854KB)(387)    收藏

    2025年1月7日9时5分,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 震源深度10km, 地震最高烈度达Ⅸ度。文中通过高分2号遥感数据开展震前与震后影像解译, 揭示发震断裂登么错断裂的同震地表破裂在几何样式上具有南、北段分异性, 北段长约3km, 表现为几何结构相对简单、破裂宽度较窄的“集中型破裂”样式, 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 南段长约12km, 表现为几何结构较为复杂、破裂宽度较宽的“弥散型破裂”样式, 具有断续性和新生性。震中区附近28个行政村的房屋倒塌数量和面积统计显示, 震中附近3个行政乡的受灾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所乡、措果乡、曲洛乡。将受灾行政村按地质地理环境分区, 受灾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近微观震中区、靠近地表破裂带的湖泊区、远离微观震中和地表破裂的近基岩山区。同震地表破裂解译表明, 登么错湖以北和以南存在2个未破裂的断层区段, 结合地震由南向北单侧破裂的过程及震后余震分布的特点, 认为南段未破裂区的地震危险性可能更高。在区域尺度上, 曲洛断裂、登么错断裂、郭加断裂、定结断裂这4条断裂组成的正断层对本次地震均有震后响应, 考虑近期中强地震能量释放的特点, 曲洛断裂和定结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最后, 依据此次地震特点, 文中提出在高寒高海拔、地质地貌类型多样、断层变形样式弥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震害防御的对策与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5.1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曹筠, 周依, 高晨, 刘书峰, 陈安, 张素欣, 冯向东, 吴鹏, 陈肇东
    地震地质    2024, 46 (5): 993-10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1
    摘要552)   HTML60)    PDF(pc) (10827KB)(303)    收藏

    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是唐山地区继1995年古冶M5.0地震以后时隔20多年发生的又一次超过5级的地震, 但有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尚无准确判定, 这增加了唐山地区未来地震危险区域的判断难度。文中基于唐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 结合震后应急科学考察、 野外地质地貌调查、 区域形变场数据、 震源参数和小地震重定位等资料, 综合分析得出唐山古冶地震的地表宏观震害呈NE向和NW向十字交叉形态, 震害和应力集中区域内只有NW向的抹轴峪断裂为一条中更新世断层, NE向的唐山-古冶断裂是区域最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层, 且2条共轭断层的性质与唐山古冶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由于唐山断裂带呈右旋走滑运动且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 唐山-古冶断裂在向E扩展过程中受到青龙山复背斜的阻挡, 深部资料显示青龙山复背斜是区域物性差异的分界部位, 因此综合判定唐山-古冶断裂和抹轴峪断裂为唐山古冶地震的共轭发震断层。唐山古冶地震是华北平原一次典型的中等强度走滑型地震。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华北平原内的地震以走滑型为主, 这是华北克拉通对来自青藏高原向E扩展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向W俯冲共同作用下的应变响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基于构造应力场研究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盛书中, 王倩茹, 李振月, 李红星, 张小娟, 葛坤朋, 宫猛
    地震地质    2025, 47 (1): 49-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4
    摘要547)   HTML23)    PDF(pc) (3649KB)(287)    收藏

    双力偶模型给出的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具有等效性, 需要借助于其他资料或方法识别其中的发震断层面, 基于应力场识别震源机制解2个节面中的发震断层面即为方法之一。基于GCMT的震源机制解, 文中将上述方法应用于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 获得以下结论: 1)震源区最大主压应力轴近直立, 最大主张应力轴近水平且方向近EW, 为正断层型应力场; 2)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震源机制解中走向S、倾向W的节面, 为一次正断层型地震, 推断其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 3)该地区历史地震发震断层面的识别结果显示西藏定日地区历史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S, 倾向W, 倾角范围为37°~48°, 断层类型为正断层。文中结果为该次地震发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地震学证据, 可为相关发震构造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现场调查的2025西藏定日MS6.8地震房屋震害与人员伤亡分析
    魏本勇, 张钰曼, 石峰, 乔俊香, 王鑫, 张达
    地震地质    2025, 47 (1): 64-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5
    摘要538)   HTML13)    PDF(pc) (10539KB)(204)    收藏

    2025年1月7日9时5分, 西藏南部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此次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 188人受伤, 大量房屋倒塌。根据现场调查, 土木结构房屋是此次地震中受影响最大, 破坏最严重的房屋类型。地震遇难者集中分布于震中附近的定日县长所乡、措果乡和曲洛乡, 其中长所乡受灾最为严重, 遇难人数占总遇难人数的74.60%。地震破坏力强、村落临近发震断层、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低、高人员在室率及低温缺氧等是造成此次地震人员伤亡高的主要原因。基于人员伤亡原因分析和现场调查, 文中从加强活动断层探测、提升地震预警能力、降低传统民居震害风险、夯实应急保障措施、防范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及加强风险意识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 提出了针对性地降低西藏地区震害风险、减少人员伤亡的对策建议, 以期为当地防震减灾能力提升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源破裂机理及邻区应力变化
    杨建文, 金明培, 叶泵, 黎朕灵, 李庆
    地震地质    2025, 47 (1): 36-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3
    摘要496)   HTML36)    PDF(pc) (6115KB)(270)    收藏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 MS6.8 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 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 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 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的周边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 对定日地震的形变特征、震源破裂机理及其对邻区应力调整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 1)InSAR升、降轨同震形变场长轴均呈近SN向展布, 同震形变均表现为拥有东、西2个明显形变区域且呈现蝴蝶状的条纹样式, 升、降轨LOS向形变量分别在-0.58~0.33m和-0.80~0.66m之间。2)联合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反演得到的定日地震的矩震级为 MW7.06, 地震破裂过程呈现出从初始破裂点开始沿断层面向N拓展的单侧破裂特征, 断层错动为兼具少许走滑分量的正断机制。发震断层主要破裂区长约55km, 滑动分布集中在地下0~15km深度范围内, 最大滑动量为4.25m, 出现在地下8.6km深度处。此次地震的主要破裂区已经到达地表, 位于震中以北沿走向约35~53km处, 潜在地表破裂长约18km。3)定日地震导致发震断层东、西两侧的同震库仑应力降低; 断层破裂段南、北两端及其周围区域的库仑应力显著增加, 加载量远大于地震触发阈值0.01MPa, 这些区域未来有进一步发生有感余震的可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2022年青海门源 MS6.9 地震灾害致灾机理
    牛鹏飞, 韩竹军, 郭鹏, 李科长, 吕丽星
    地震地质    2024, 46 (4): 761-78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1
    摘要478)   HTML42)    PDF(pc) (22134KB)(184)    收藏

    2022年门源 MS6.9 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的阶区部位。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南侧大梁隧道被完全毁坏, 致使高铁干线首次因地震破坏而完全中断。在地处极震区的硫磺沟内未见大规模地震滑坡和崩塌, 只有规模较小的滚石和滚石堆积体及局部河床存在砂土液化现象, 显然很不合常理。此次地震除形成2条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外, 还在冷龙岭断裂西段北侧的硫磺沟内产生了1条长约7.9km的逆冲型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的走向不稳定, 倾向S, 主要由断续分布的弧形挤压破裂、 挤压鼓包、 张裂隙和地震陡坎组成; 经统计, 沿地表破裂带共获得了35个垂直位移量数据, 最小位移量为(8±1)cm, 最大位移量为(49±3)cm, 平均垂直位移量约为24cm, 位移沿走向分布不均匀。该条地表破裂带近垂直穿过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 产生了宽泛的地表变形与位错, 这可能是导致硫磺沟大桥毁坏的直接原因。这些调研成果启示我们在对跨断层重大线状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时, 需要关注逆冲型地表破裂带宽泛的剪切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黄河流域碎屑钾长石Pb同位素特征及其物源示踪的地质意义
    林旭 刘静 吴中海 李兆宁 刘海金 陈济鑫
    地震地质    0, (): 0-0.  
    摘要441)      收藏
    示踪黄河流域的泥沙来源,对于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剥蚀和西太平洋边缘海沉积之间的耦合关系至关重要。钾长石是河流沉积物中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其铅(Pb)同位素比值在大河物源示踪研究时效果良好,但这一研究在黄河流域还未开展。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对黄河流域15件样品进行分析,获得了967 颗钾长石原位 Pb 同位素结果。206Pb/204Pb 和 208Pb/204Pb 比值二维散点图和多维判别图(MDS)结果表明,玛多到同德段黄河、大夏河和湟水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与兰州段黄河存在明显差异;兰州段黄河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与巴彦淖尔段黄河一致,二者受相似的风成物源区的影响;晋陕峡谷段黄河、汾河的钾长石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渭河的钾长石主要来自秦岭。开封和利津段黄河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一致,都与黄河上游和华北板块明显不同,但与黄河中游相似。黄土高原对黄河中、下游的钾长石来源起主导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2023年山东平原MS5.5地震前重力变化
    李树鹏, 胡敏章, 祝意青, 郝洪涛, 殷海涛, 贾媛, 崔华伟, 陆汉鹏, 张刚, 王锋吉, 刘洪良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172-11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10
    摘要425)   HTML15)    PDF(pc) (15055KB)(117)    收藏

    2023年8月6日山东平原发生 MS5.5 地震, 此次地震是山东地区40a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前山东省地震局在震中附近开展了每年2期的流动重力观测, 观测到了震前4a的重力场时空变化。文中利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 系统分析了2019年9月以来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 并结合形变场、 震源机制解、 动力环境等探讨了震前重力变化与发震机理。结果表明: 1)2022-05—2023-04震中南部重力正值变化>50μGal, 区域直径>160km, 震中两侧正负差异变化>70μGal; 震中重力变化平稳, 处于“闭锁”状态。2)区域重力场变化与水平形变场、 震源机制解、 同震位移场的空间分布具有对应性——震源机制解的压缩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入区、 沉降区对应了震前的面压缩区与重力下降区; 震源机制解的膨胀区和同震位移场的流出区、 隆升区, 对应了震前的面膨胀区与重力上升区。3)此次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的主要原因是深部流体物质迁移, 次要原因是上地壳形变产生的重力效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2022年MS6.8泸定地震诱发滑坡中过剩地形的影响
    邱恒志, 马思远, 陈晓利
    地震地质    2024, 46 (4): 783-8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2
    摘要378)   HTML21)    PDF(pc) (14792KB)(102)    收藏

    地貌演化受到构造活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影响。作为地貌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滑坡对于塑造地貌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滑坡发生的本质是坡体平衡受到破坏, 而这种不平衡现象可体现为存在过剩地形。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 MS6.8 地震诱发了大量山体滑坡, 为研究过剩地形对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提供了一个研究实例。文中基于震后遥感影像对同震滑坡进行了提取, 并依据ALOS 12.5m地形高程数据计算了震区过剩地形。此次工作共识别出1 485个滑坡(面积约为14.83km2), 这些同震滑坡多为浅层滑坡, 呈带状集中分布于大渡河两侧。同时, 过剩地形的计算结果显示其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及其支流的山谷两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高达91.7%的同震滑坡分布在不同厚度的过剩地形分布区。为了进一步研究过剩地形和同震滑坡的空间关系, 文中对2008年汶川地震、 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4年鲁甸地震等诱发滑坡与过剩地形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二者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显示出过剩地形对同震滑坡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文中计算获得的泸定地震震区过剩地形的平均高度约为80.0m, 明显大于此次地震诱发滑坡的厚度, 这意味着此次同震滑坡仅仅是移除了很少部分的过剩地形, 据此推测剩余的过剩地形分布区仍是未来潜在的滑坡易发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特征
    呼楠, 龙锋, 王莹, 徐良鑫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56-8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6
    摘要344)   HTML23)    PDF(pc) (6435KB)(164)    收藏

    文中基于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网2010年1月—2020年6月的正式地震观测报告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最优一维速度结构, 并矫正了初始震源位置, 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地震精定位工作, 结合汶川 MS8.0 地震早期余震精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解资料综合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显示: 南坝地区(S区)小地震平行于主破裂带分布; 中段(M区)小地震偏离主破裂带分布, 在两侧分别形成了丛集区M2和M3; 北段青川附近(N区)地震沿主破裂带和青川断裂密集分布(N1区), 地震活动强度较大, 且沿主破裂带与青川断裂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有所不同。推测研究区南端S区的小地震空间分布延续了汶川地震主破裂的特征; 北端N区汶川地震破裂受到宁强—勉县一带上地壳高速体的阻挡, 地表破裂带消失, 应力向深部传导, 对青川断裂运动的触发作用明显。综上分析认为, 先存断层、 新生破裂与主破裂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山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复杂的空间特征, 暗示了汶川地震后应力传递和调整过程的空间不均匀性, 这可能与北段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及邻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特征
    秦晶晶, 刘保金, 酆少英, 徐锡伟, 田一鸣, 朱国军, 左莹
    地震地质    2024, 46 (3): 608-6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6
    摘要340)   HTML16)    PDF(pc) (13832KB)(169)    收藏

    为研究华北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 浅构造关系, 跨冀中坳陷、 沧县隆起、 黄骅坳陷和埕宁隆起完成了1条长约2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长66km的中—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 沿剖面地壳厚30~35km, 且具有东薄西厚的分布特征, 在冀中坳陷下方, 莫霍面出现明显上隆, 其隆起幅度为2~3km。研究区上地壳反射结构具有凹隆相间的展布特征, 多条规模较大的断裂隐伏于华北盆地之下, 对该区隆起和坳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剖面上一系列与主断裂同向或反向的次级断裂将研究区的上地壳切割为多个次级小型地堑或半地堑断陷, 导致整个华北盆地的上地壳结构复杂化。下地壳反射结构由一系列反射能量变化较大、 横向上不能稳定成层、 产状复杂多变的反射事件构成, 这与反射能量强、 横向连续性好及产状近水平展布的上地壳反射明显不同, 暗示研究区上、 下地壳物质有着明显不同的形成环境、 变形方式和温压条件。中—浅层地震剖面和深地震反射剖面共同揭示的太行山山前断裂表现为一条低角度的大型铲形正断层, 向下可与太行山东缘向E缓倾的大型滑脱构造(拆离断层)相联系; 沧西断裂、 沧东断裂和埕西断裂作为沧县隆起、 黄骅坳陷、 埕宁隆起的边界断裂, 控制了该区堑、 垒构造的形成与发展, 是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 推测其深部终止于深约18km的壳内解耦面上。文中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华北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分析研究区深、 浅断裂构造关系提供地震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长白山天池火山古锥体形貌重建
    马晨语, 程滔, 万园, 潘波, 周秉锐, 颜丽丽
    地震地质    2024, 46 (6): 1248-12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6.002
    摘要337)   HTML23)    PDF(pc) (5289KB)(147)    收藏

    破火山口是火山发生大规模爆炸式喷发后遗留下的锅型地貌, 恢复其原始锥体形貌对于理解火山发展演化和灾害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长白山天池火山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大型破火山口, 其原始锥体形貌和形成过程备受关注。文中借鉴国内外相关破火山口的锥体重建方法,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与天池火山形貌相似的大型火山, 通过分析这些火山地形建立锥体形貌的三段式经验方程, 结合长白山现今地貌恢复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古锥体形貌。天池火山古锥体最高可能约达4 100m, 火口顶部直径约390m, 深度约为170m, 锥体外缘上部陡峭, 平均坡度角为27°, 外缘下部坡度略缓, 平均坡度角为18.5°。天池火山古锥体形貌的恢复为理解天池火山的发展演化历史、 冰川地貌的形成和喷发成灾的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级地震后的跨断层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朱成英 闫玮 黄建明 许秋龙 周晓成
    地震地质    0, (): 0-0.  
    摘要323)      收藏
    2017年8月9日7时27分52秒,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 6.6级地震,震中位于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的东段。为研究精河6.6级地震后其周边断裂的活动特征,2017年10月18日-11月3日对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及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开展了野外断层的勘选,并对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12条测线、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2条测线共191个测点进行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的流动监测工作,观测跨断层土壤逸出气体Rn、H2、CO2的浓度。结果表明:①土壤气体Rn、CO2和H2浓度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值出现在断层附近,多呈现明显单峰特征。② 土壤气体Rn、CO2异常强度高值主要集中在精河6.6级地震主震区的西侧(7、8、9、10测线区域),该区域是余震集中区,而H2异常强度的最低值出现在该区域。原因可能是余震集中的区域也是断层活动性增强的区域,随着余震的发生,应力增加,岩石的孔隙减小,使孔隙中的气体得以释放,引起断层逸出气体浓度的变化,使得不能参与扩散和对流等迁移活动的Rn在CO2携带下从地下深部带到地表,这能解释Rn和CO2出现同步异常的原因;氢作为粒径最小、质量最轻、迁移速度最快和穿透力最强的元素,主要来源于深部岩石孔隙、裂隙中被封存的氢气,在孔隙受到破坏后迅速逃逸到浅部或大气中,另一方面随着余震的发生来自浅部气藏的H2量越来越少。③土壤气体Rn、CO2、H2的浓度大小与地震烈度区烈度强弱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把土壤气体的浓度作为宏观烈度评定的重要补充。④土壤气体浓度异常区域与余震的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 及时在震区和外围地区开展跨断层土壤气体地球化学观测是震后趋势判定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天山内部那拉提断裂带全新世活动证据
    王雷, 任治坤, 何仲太, 计昊旻, 刘金瑞, 郭龙, 李兴奥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21-8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4
    摘要319)   HTML50)    PDF(pc) (18639KB)(177)    收藏

    天山山脉横跨欧亚板块, 新构造时期强烈隆升。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 天山内部的那拉提断裂带东段全新世活动强烈。然而, 针对那拉提断裂带其他段落的活动构造研究仍处于空白。文中选取特克斯段作为突破口, 通过遥感解译、 地质调查、 无人机航测、 探槽开挖和14C测年, 获得以下认识: 1)那拉提断裂带特克斯段线性构造地貌特征清晰, 可识别出断层崖、 断层三角面、 断层陡坎、 鼓包、 闸门脊、 垭口、 关门山、 定向左旋错动的山脊和冲沟等断层地貌标志; 2)基于无人机测图和LaDiCaoz半自动位错测量分析程序, 获得水平最小位错量为3.4m; 3)断裂发育于元古代和古生代地层中, 探槽揭露了半山腰处的断塞塘沉积事件, 剖面中至少记录了4次古地震事件; 4)14C测年结果显示, 深约2m处样品的14C测年结果约为(7.06±0.03)ka BP, 最新一次形成的崩积楔的14C测年结果约为(1.67±0.03)ka BP; 5)利用OxCal年龄校正, 在95.4%置信度下确定4次古地震事件的年龄范围: 事件E1为2757BC—413AD、 事件E2为3581—429BC、 事件E3为4702—3932BC、 事件E4为5742—5230BC。综上分析认为, 全新世以来那拉提断裂带中段仍然活动强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正断层阶区现今连接模式综合研究——以山西裂谷系口泉断裂禅房阶区为例
    花春雨, 苏鹏, 石峰, 席茜, 郭钊吾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37-8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5
    摘要316)   HTML24)    PDF(pc) (13930KB)(125)    收藏

    正断层阶区有软连接(soft-link)和硬连接(hard-link)2种端元连接模式。判定正断层阶区现今的连接模式不但有助于理解正断层的生长演化过程, 也能指示未来正断层上发生的地震是否会在阶区内形成地表破裂, 这对于评价阶区内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判定正断层阶区内是否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是区别正断层阶区现今连接模式的直接方法。然而, 在多数情况下, 由于正断层阶区内的变形量相对小, 加上人类活动对阶区内地貌的改造, 导致在本以硬连接模式生长的正断层阶区内也很难直接看到断层陡坎, 这为判定正断层阶区内是否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带来了困难。山西裂谷系是东亚大陆显著的活动裂谷带, 也是中国重要的强震带。口泉断裂位于山西裂谷系北部, 是大同盆地的西缘边界断裂。口泉断裂在禅房村附近发育一个正断层阶区, 文中称之为禅房阶区。文中以口泉断裂禅房阶区为例, 通过构造地貌野外调查、 地貌数据分析和地质雷达探测研究禅房阶区的连接模式。结果显示, 口泉断裂禅房阶区内部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 说明禅房阶区的连接方式为硬连接模式。文中研究基于构造地貌野外调查、 地貌数据分析和地质雷达探测的综合方法, 可有效定位弱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 降低单一方法的不确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建模及其最大潜在地震评估
    张雅静, 李正芳, 周本刚, 肖海波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02-8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3
    摘要307)   HTML34)    PDF(pc) (6731KB)(162)    收藏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 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 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上限评估提出了新的挑战。文中通过收集和整理多条地震浅层物探剖面和地震深反射剖面, 利用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模型, 模拟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在三维空间中的展布情况, 揭示了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通过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和与其呈右阶排列的夏垫断裂进行构造类比, 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深、 浅部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 认为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是一条深浅共存的活动断裂, 并利用震级-破裂尺度经验关系式综合估计该断裂上可能诱发的最大潜在地震为7.5级。这一结论对首都圈南部地区开展震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情景地震震源特征对速度脉冲分布的影响——以虎牙断层为例
    纪志伟, 李宗超, 张琰, 琚长辉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207-12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12
    摘要305)   HTML16)    PDF(pc) (9895KB)(84)    收藏

    文中根据中国四川省平武—松潘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和情景地震模型构建流程, 建立虎牙断层不同震源特征的情景地震, 并采用三维有限差分法进行计算。结合脉冲识别方法研究区域速度脉冲的分布特征, 与速度脉冲概率分布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 1)强速度脉冲不仅会出现在断层在地表的投影区域附近, 也会由于破裂方向性效应在距震中较远处引发速度脉冲; 2)速度脉冲概率分布曲线的形状与模拟得到的速度脉冲分布特征相似, 但不同震源机制下的速度脉冲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对于不同分量(如EW和NS), 拟合效果也存在偏差; 3)对于长周期结构, 可通过构造措施改变自振周期, 从而避开脉冲型地震动的主要周期范围。文中的研究成果能够用于长周期结构的抗震分析, 可为虎牙断裂附近区域重大工程的建设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川滇实验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参考方案
    孙晓, 鲁人齐,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027-10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3
    摘要305)   HTML42)    PDF(pc) (9302KB)(244)    收藏

    活动地块边界带是现今地壳应力高度积累和构造变形显著集中的区域, 地震频发, 是研究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对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所在的川滇地区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会聚引起的强烈变形区, 是中国大陆西部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根据前人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方案和依据, 文中综合分析了地块的整体性、 立体性、 层次性和活动性, 将川滇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划分为3条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和16条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通过川滇地区有记录以来的强震分布特征、 地震数量和震级的分带分级性、 GNSS揭示的现今变形分区性、 速度结构和重力资料反映的地壳深部构造差异性等结果, 新的参考方案将金沙江-红河断裂带、 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归为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 丽江-小金河断裂、 南汀河断裂、 龙日坝断裂等研究区内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归为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基于对研究区强震活动、 现今变形特征、 活动断裂规模、 地壳深部结构及古地震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 研究认为一级边界带具备发生M≥7.5大地震的潜力, 次级边界带有发生M≥6.5强震的能力。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的参考方案, 可为后续川滇实验场区活动地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数值模拟、 强震概率预测分析及大地震危险性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云南腾冲黑空山火山喷发物地貌DEM遥感研究
    王新茹, 马晨语, 潘懋
    地震地质    2024, 46 (3): 536-5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2
    摘要295)   HTML16)    PDF(pc) (4938KB)(118)    收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卫星能力和数据技术的不断提高,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火山学研究领域, 尤其是在人类活动难以涉及的无人区的火山研究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中以云南腾冲火山区黑空山火山为例, 进行了DEM数字高程试验性研究, 利用DEM模型可视化技术获得了黑空山火山区渲染地形图和光学影像, 解译并分析了研究区内的火山地貌, 总结了不同类型火山锥、 熔岩台地的地貌特征, 以及熔岩流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流动构造的地貌特点。以前人完成的黑空山火山区熔岩流单元分布为基础, 分析了不同期次喷发物在地形高度上的变化特征, 发现喷发年代越早, 分布距火口越远, 且坡度越缓, 高程越低。晚期喷发物往往堆积在早期喷发物之上, 不同时期的熔岩分布范围有明显的层次性。在上述分析研究基础上, 首次利用高分辨率DEM数字技术完成了黑空山火山区熔岩流动单元区划图, 为理解黑空山火山新期喷发历史和喷发序列的恢复提供了很好的火山地貌证据。此外, 不同时期熔岩流的覆盖范围也客观反映出历史火山灾害的类型和影响范围, 为未来的火山灾害评估、 火山灾害区划图的编制提供了基础素材。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双差重定位及其构造意义
    许永强, 雷建设, 胡晓辉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066-109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5
    摘要279)   HTML22)    PDF(pc) (12112KB)(107)    收藏

    文中基于2021年5月1日—2022年6月18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收集的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 MS6.4 地震序列的相关数据, 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了重新定位, 得到了2 681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结果表明, 漾濞地震序列的扩展方向为NW-SE向, 长约32km, 但并非简单的单侧扩展, 而是呈西北窄、 东南宽的雁列状分布结构特征, 且发震优势深度为5~10km。前震有明显的空间迁移特征, 且主震南、 北两侧的地震活动差异性明显。这些地震在EW向、 SN向、 垂直向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0.47km、 0.50km和0.62km, 平均均方根走时残差约为0.22s。采用gCAP全波形反演方法获得该地震序列主断裂上MS≥4.0主要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 结果显示出明显的右旋走滑分量。利用基于小地震反演断层面参数的方法, 通过拟合获得了发震断层面的参数, 发现主断层面走向在126°~137° 之间变化, 且由北至南走向逐渐增大, 倾向SW, 倾角为79°~87°, 由北至南倾角逐渐变小。结合该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及前人的近震层析成像结果推测, 漾濞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漾濞县城西南山地区域中NW-SE走向的高倾角走滑断裂系, 该断裂系由一条走滑主断层和多条次级斜交小断层组成, 且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可能受区域应力与深部流体作用共同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地震背景噪声HVSR法探测雄安地区场地响应和浅层沉积结构
    阮明明, 刘巧霞, 段永红, 王帅军, 郑成龙, 王亮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106-112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7
    摘要278)   HTML21)    PDF(pc) (9462KB)(145)    收藏

    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 探查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沉积结构和地震场地响应特征, 可为雄安地区的城市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但该地区相对缺少与场地条件相关的研究, 一些浅部探察结果由于资料覆盖有限, 精度不高。文中利用台间距为1km的短周期密集台阵, 基于HVSR法处理台阵背景噪声, 结果表明: 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场地的放大系数<5, 场地放大作用不显著; 场地共振频率和沉积层埋深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8~1.2Hz, 沉积厚度较薄, 范围为100~160m。中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5~0.8Hz, 沉积层厚度较厚, 范围为160~210m; 三维沉积层模型与钻孔资料、 浅层电阻率法的地质解释图基本吻合, 沉积层的起伏特征与断裂带分布、 地质构造单元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结果表明容西断裂、 容东断裂、 牛西断裂、 牛东断裂、 徐水-大城断裂作为雄安地区次级地质构造单元边界, 影响了近地表的沉积层结构。文中通过HVSR法得到了雄安地区的场地参数, 如沉积层共振频率、 场地放大系数, 以及高精度的近地表三维沉积层模型。上述结果可为雄安地区今后的地震小区划和抗震设防提供重要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国大陆最年轻火山活动成因——来自藏北阿什库勒火山岩的同位素证据
    毛翔, 白翔, 于红梅, 赵波, 陈慧智
    地震地质    2024, 46 (6): 1227-12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6.001
    摘要254)   HTML36)    PDF(pc) (6150KB)(167)    收藏

    阿什库勒火山群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的西昆仑地区, 记录了中国大陆最年轻的火山喷发活动。更新世以来阿什库勒火山群经历了多期次火山喷发活动, 主要产物包括粗安岩和粗面岩, 含少量响岩质碱玄岩、 玄武质粗安岩和流纹岩。火山岩锆石U-Pb及Lu-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 阿什库勒火山岩中粗安岩、 粗面岩和流纹岩的岩浆成因锆石具有接近的εHf(t)值(-9.1~-4.4), 指示其来自于富集的岩浆源区。粗安岩中存在元古代—中生代古老继承锆石, 表明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变质沉积岩组分的改造作用。火山岩全岩 87Sr/86Sr介于0.709 395~0.711 441, 143Nd/144Nd介于0.512 154~0.512 355, 207Pb/206Pb介于15.652~15.673, 206Pb/204Pb介于18.681~18.754, 与富集地幔 Ⅱ 型(EM Ⅱ)的同位素特征相符。结合前人发表的火山岩主微量数据, 文中开展了火山岩成因的同位素模拟研究, 结果显示阿什库勒火山岩的原始岩浆经历了岩浆混合过程。上述地球化学结果表明, 阿什库勒火山群的原始岩浆起源于EM Ⅱ 型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 在上升至地表的过程中与古老大陆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混合后喷发, 形成现在的阿什库勒火山岩。结合青藏高原区域构造背景, 分析认为阿什库勒火山岩浆活动可能是印度板块向N俯冲作用下的产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利用H-κ-c方法研究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
    张天继, 李秋凤, 李凤英, 钟玉盛, 段洪杰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048-10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4
    摘要252)   HTML9)    PDF(pc) (6151KB)(94)    收藏

    文中从腾冲火山及周边地区分布的23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的远震波形数据中提取了4 286条P波接收函数, 采用具有谐波校正的H-κ-c方法获取了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和平均泊松比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腾冲块体的快波极化方向由北部的NW-SE向转变为南部的NE-SW向, 延迟时间为0.06~0.80s, 平均延迟为0.40s, 与整个腾冲块体围绕EHS顺时针旋转一致。腾冲断裂、 盈江断裂、 陇川断裂的交会部位具有倾斜的莫霍面和较强的方位各向异性。腾冲火山区的地壳厚度范围为32~39km, 泊松比范围为0.235~0.326。存在3个莫霍面隆起中心, 分别位于固东—曲石—马站—腾冲、 清水—新华、 镇安—龙新—象达, 泊松比较高(σ>0.3)的区域也位于这3个位置, 推测是岩浆囊所在的区域。3个岩浆囊的水平规模分别为35km×20km、 20km×20km、 25km×25km, 且受到深大断裂的控制。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莫霍面隆起中心周围的地壳中, 而在隆起中心的地壳中几乎没有地震发生, 这可能是由于岩浆上涌使地壳温度升高, 导致岩石脆性降低, 不容易积累较大的应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滑动速率
    花春雨, 石峰,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24, 46 (6): 1295-13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6.005
    摘要247)   HTML28)    PDF(pc) (7758KB)(110)    收藏

    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块体和华南块体的重要边界断裂带, 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构造带。几何上自西向东可分为后山断裂、 中央断裂、 前山断裂和前陆盆地(成都平原)变形带。中央断裂带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主干断裂, 映秀-北川断裂是中央断裂带中段活动最强烈的一支断裂。前人对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滑动速率进行了部分研究, 但结果差异很大, 范围从0.07mm/a到1.1mm/a不等。断层滑动速率是分析断层活动特征、 研究区域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的重要依据。文中依据遥感精细解译和野外调查资料, 通过10个阶地横剖面及阶地年龄对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的滑动速率进行约束, 得到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10±0.02)~(0.30±0.05)mm/a, 平均滑动速率为0.19mm/a。该结果可为理解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的整体活动特征及评价龙门山断裂带的长期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阿尔山火山群面波层析成像
    侯颉, 吴庆举, 余大新, 叶庆东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93-9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8
    摘要243)   HTML10)    PDF(pc) (11942KB)(60)    收藏

    文中利用阿尔山火山群附近的29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其周边8个固定台站2019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的远震垂直向地震波形, 通过频-时分析获取了11 010条高质量的Rayleigh波基阶相速度频散, 基于面波成像方法构建研究区地壳、 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结构。结果表明: 在中、 下地壳范围内, 阿尔山火山群地区的S波速度表现出明显的低速异常, 结合该地区高波速比的特征, 推测阿尔山火山群可能存在地壳岩浆囊; 在阿尔山火山群地区的40~150km深度内存在多处上低下高的S波速度异常结构, 表明阿尔山火山群可能发生过岩石圈拆沉; 阿尔山火山群东南侧上地幔的低速异常连通了软流圈和阿尔山火山群在地表出露的位置, 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推测, 此低速异常可能是松辽盆地岩石圈拆沉造成的软流圈物质上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山东地区场地剪切波速经验外推模型及其适用性
    李志恒, 谢俊举, 李柯苇, 温增平, 李小军, 王志才, 许洪泰, 赵晓芬, 张娜
    地震地质    2024, 46 (4): 934-95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10
    摘要230)   HTML13)    PDF(pc) (6182KB)(88)    收藏

    场地剪切波速是进行场地分类和定量估计场地对地震动影响的重要参数, 在工程抗震设防和震后震害快速评估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文中利用山东地区1 336个工程场地的剪切波速剖面数据, 分别基于常速度外推方法、 速度梯度外推方法和条件独立方法建立了山东地区场地剪切波速VS20VS30 的经验外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常速度外推方法对较浅的钻孔进行波速外推时会产生明显的低估, 且预测误差较大。速度梯度外推方法的拟合结果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山东地区的VS30 预测结果与美国加州和北京平原地区的结果相比, 总体上较为接近, 但明显低于日本地区。综合考虑建立的3种区域外推模型的精度和预测误差, 文中建议优先采用基于条件独立方法建立的山东地区的VS20VS30 经验外推模型, 获得的波速外推结果可以较好地为山东地区场地分类提供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新疆及周边地区地震热红外异常
    张桉赫, 钟美娇, 艾萨·伊斯马伊力, 刘萍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192-120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11
    摘要222)   HTML13)    PDF(pc) (3844KB)(93)    收藏

    文中以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黑体亮度温度产品为数据源, 提取2008—2021年新疆及周边地区热红外相对功率谱异常, 并对该地区的地震热红外异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热红外相对功率谱频段1对新疆及周边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对应率最高, 为44%, 但只有6.0~6.9级地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R值为0.342, 大于R0(0.306)。5.0~5.9级地震的优势发震时间为异常开始后3个月内及结束后0.5个月内, 6.0~6.9级地震则为异常结束后3个月内及7~12个月; 各震级档的优势发震区域均为异常区边缘至周边200km范围内。2)热红外相对功率谱异常对应的6.0~6.9级地震的异常面积和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相关, 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峰值与震级在2个震级档内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3)该异常在阿尔金地区出现的次数最多, 且地震对应率较高; 南疆地区的地震对应率高于北疆地区; 盆地内的异常具有更高的地震对应率, 且对应地震的震级更高。4)异常多发生于春季, 而秋季异常的对应率最高。5)对应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类型占比与新疆地区各地震类型的占比基本一致; 震例多为浅源地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太原盆地地壳形变特征及其反映的强震危险性
    陈倩, 张竹琪
    地震地质    2025, 47 (1): 189-2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12
    摘要220)   HTML19)    PDF(pc) (9962KB)(78)    收藏

    文中根据地震地质和深部探测资料构建了太原盆地东、西2条边界断裂精细的三维几何模型, 并基于该几何模型构建了太原盆地的地块-断层运动学模型。模型约束主要来源于包含137个站点的GPS速度场及已有的区域构造研究结果。按照先验信息的特点, 设计了多个模拟方案, 反演太原盆地及其两侧块体的旋转矢量、盆地内部应变率和边界断裂长期滑动速率与闭锁系数分布。对比各方案的反演结果, 获得了对GPS观测拟合较好且符合已知区域应变主轴特征的最优模型。反演结果显示: 太原盆地水平主张应变优势方向为NW向, 垂直轴旋转呈顺时针方向; 太原盆地西侧和东侧块体在欧亚基准下向SEE差异运动, 且绕垂直轴的逆时针旋转差异显著; 太原盆地西边界交城断裂为正断兼右旋活动, 东边界太谷断裂为右旋兼正断活动。地块-断层运动学的特征表明, 太原盆地的地壳运动及变形受到了来自西边界拉张和东边界走滑剪切的共同作用, 导致盆地发生近NNE向右旋剪切和NW向拉张, 并作顺时针垂直轴旋转。模型结果还显示, 交城断裂和太谷断裂全段呈大面积高闭锁区, 综合已有的古地震研究结果, 文中研究表明交城断裂发生7.5级以上地震紧迫程度较高, 太谷断裂具备发生约6.7级强震的能量基础, 太原盆地附近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需引起关注和进一步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青藏高原东北部上地壳剪切波分裂特征
    李抒予, 高原, 金红林, 刘同振
    地震地质    2024, 46 (4): 916-93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9
    摘要213)   HTML14)    PDF(pc) (5623KB)(72)    收藏

    由羌塘、 巴颜喀拉、 柴达木和祁连等几个二级块体组成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与华南块体及华北块体接触, 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文中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2010年1月—2021年9月的小地震波形事件, 使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计算得到快波偏振方向与慢波时间延迟2个各向异性参数, 并对参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快波偏振方向以NEE为主导, 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大致平行, 祁连块体北部和东南部、 羌塘块体北部存在NNW、 NWW或近EW等多个相对较弱的第2快波偏振方向, 与区域内广泛分布的NW走向断裂近平行。柴达木块体东北缘的快波偏振方向较离散, 受到应力、 断裂、 岩石性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祁连块体北部逆冲断裂系东部的时间延迟大于西部, 体现了两者应力环境的差异。祁连块体东南部及柴达木块体东北缘大致相当的时间延迟分布可能与其具有类似的岩石类别物性及构造环境相关。柴达木盆地北缘存在NWW向快波优势偏振方向和相对一致的时间延迟, 可能是断裂在深部高压变质作用的响应。羌塘块体北部的时间延迟小于拉脊山断裂周缘(祁连块体东南部与柴达木块体东北缘), 可能与岩石类别物性与构造环境的差异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中国泥火山的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
    汪倩, 彭莱, 蒋雨函, 周启超, 高小其
    地震地质    2025, 47 (1): 90-1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07
    摘要209)   HTML17)    PDF(pc) (4618KB)(69)    收藏
    文中在系统介绍中国泥火山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对不同地区泥火山喷出物的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泥火山均沿断层或断裂带分布, 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台湾地区, 且各地区泥火山的固体喷出物矿物组分相似(如石英); 液体喷出物含盐度高, 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 泥浆水分别来自于古沉积物孔隙水、深层地下水和海洋沉积孔隙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 分析泥火山泥浆水的来源有助于了解流体上移过程发生的改造作用; 大部分泥火山喷出气体以甲烷为主, 根据碳同位素特征可知, 泥火山喷出气体中CH4均为有机成因。现有研究结论表明, 地震发生前后泥火山会出现明显异常现象, 对泥火山的长期监测可作为地震预测的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2025年3月缅甸 MS7.9 地震的发震构造
    许斌斌, 张逸鹏, 卢乐浚, 田晴映, 杨雪, 王洋, 张培震
    地震地质    2025, 47 (2): 649-6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2.20250089
    摘要209)   HTML30)    PDF(pc) (13633KB)(143)    收藏

    2025年3月28日缅甸发生 MS7.9 地震, 为右旋走滑型破裂, 沿实皆断裂形成长约350km的地表破裂带。文中整合GNSS数据、 历史地震和活动断裂资料, 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并给出了该地震对区域地震危险性的评估结果。研究表明, 该地震处于印度板块NE向斜向俯冲与青藏高原SE向物质挤出的构造背景下, 区域呈显著的SN向右旋剪切和EW向缩短变形, 发震的实皆断裂以21~22mm/a的走滑活动调节区域的剪切应变。GNSS剖面和滑动速率亏损分布显示, 实皆断裂整体处于高闭锁状态, 且在断裂中段形成地震空区, 表明该断裂段具备孕育M7.5以上地震的构造潜力。库仑应力变化模拟结果显示, 震后应力扰动在同震断裂南、 北端和掸邦高原中部形成应力加载区, 应力加载和转变区域未来的强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内蒙古达里诺尔晚新生代火山裂隙喷发特征
    常枥文, 赵勇伟, 李霓, 孙金恒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76-89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7
    摘要205)   HTML6)    PDF(pc) (5326KB)(50)    收藏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分布近万平方千米的熔岩台地, 它们是裂隙式火山喷发的产物。这类火山作用在晚新生代以来仍有过强烈活动, 未来具有潜在喷发危险性。锡林郭勒盟达里诺尔火山群中的贝力克地区分布了该区域形成时代最晚的熔岩台地。文中以贝力克熔岩台地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喷发特征, 研究熔岩喷发时的温度、 黏度和流动速度, 以限定其灾害效应。区内火山产物主要由结壳熔岩组成, 在接近喷发裂隙地区成群出露高3~8m、 长数十米至数百米的低矮山脊, 推测该熔岩脊代表近火口熔岩地貌。在距喷发裂隙较远处(>3km), 熔岩流整体呈带状分布, 熔岩流中部隆起, 向两侧边缘呈外倾产状, 显示熔岩堤特征。在距喷发裂隙最远的熔岩台地边缘, 熔岩表面平坦, 常出现大型龟裂状裂理。一些台地边缘剖面显示出层状熔岩相互叠置的特点, 说明其流动过程以层流形式进行。这些地质特征均符合溢流玄武岩喷发的特征。全岩地球化学和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研究区的熔岩属于橄榄拉斑玄武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 熔岩中包含橄榄石和单斜辉石(主要为普通辉石)斑晶。利用单斜辉石-熔体地质温压计估算得到贝力克熔岩的喷发温度为1 123.2~1 173.4℃, 利用前人的黏度计算模型得到熔岩喷发时的黏度为30~187Pa·S。 在此基础上, 文中计算了研究区发生溢流玄武岩喷发时熔岩的流动速度大部分在0.4~1m/s区间内, 个别熔岩流速度可达2.5m/s。文中揭示了贝力克地区溢流玄武岩喷发特征, 限定了岩浆喷发温度、 黏度和速度等物理参数, 可为未来火山喷发灾害防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土耳其2023年2月6日 MW7.5 Elbistan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特征
    俞晶星, 任治坤, 张会平, 李传友, 王世广, 龚正, 周晓成, 徐岳仁, 梁朋, 马字发, 李俊杰
    地震地质    2024, 46 (6): 1263-12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6.003
    摘要203)   HTML35)    PDF(pc) (13905KB)(138)    收藏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发生2次破坏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土耳其地震科学考察队对2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开展了详细调查。 震后现场调查表明, 其中第2次地震事件(Elbistan地震)发生在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的北分支断裂(Cardak断裂)上, 形成了一条长约140km的主地表破裂带, 同时形成一条与主破裂带近垂直展布、 长约20km的分支破裂。 主破裂带西起Göksun, 沿近EW向展布至Sürgü断裂西端, 然后向NE传递至Malatya断裂带南段, Cardak断裂全段和Malatya断裂带南段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地表破裂带总体呈线性连续展布, 各次级破裂呈左旋左阶拉张或左旋右阶挤压的雁列式组合, 沿线一系列冲沟、 山脊、 麦田、 田埂、 栅栏、 道路和车辙等位错标志指示断层以纯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野外实测最大水平位错为(7.6±0.3)m。 结合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分布和此次“双震”地表破裂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几何展布, 认为东安纳托利亚断裂东北段、 Sürgü断裂和Malatya断裂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应该引起重点关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程海-宾川断裂带一次古强震事件的发现
    罗林, 常祖峰, 尹功明, 毛泽斌, 华钧, 陈刚
    地震地质    2025, 47 (1): 214-2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13
    摘要196)   HTML15)    PDF(pc) (23733KB)(83)    收藏

    程海-宾川断裂带是一条长达200km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带。近期研究发现, 在该断裂带上的赤田村边坡剖面揭露出错距很大的地震断层、地震楔、软沉积物变形、砂脉等古地震现象。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边坡剖面的清理与实测和详细的地层描述, 并结合地层年代学样品测试等工作开展了古地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边坡剖面揭露出NW向和NE向2组断层。根据各地层单元的沉积特征、地层切盖关系和标志层位错, 以及崩积楔、软沉积物变形、砂脉等现象, 认为这里存在1次强烈地震事件, 据AMS 14C年龄推算, 古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为( 5 910±30)~( 4 100±30) a BP。2)地震断层产生的最大垂直同震位移量为4.0m, 据震级与断层位移量的经验公式估算出其矩震级(MW)为7.3级, 与云南地区历史强震的同震位错量相比, 其震级可能与1515年永胜 7.3级地震的规模相似。文中研究结果弥补了程海-宾川断裂带上古地震资料的不足, 延长了古地震记录的历史, 对开展本区地震危险性区划、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2014年霍山MS4.3地震前后重磁场变化特征及机理分析
    梁霄, 储飞, 徐如刚, 孙鸿博, 肖伟鹏, 王俊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151-11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9
    摘要193)   HTML11)    PDF(pc) (12194KB)(105)    收藏

    文中利用安徽省及周边地区2010—2015年流动重力和2013—2014年流动地磁资料, 系统分析了霍山地震前后重力和岩石圈磁场三分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利用小波分析法提取震前重磁场变化不同分解尺度的小波细节, 结合地下流体资料探讨了霍山地震的发震背景和震前地球物理场前兆异常明显的原因。霍山地震前, 重力场与岩石圈磁场总强都形成了异常变化的高梯度带, 异常范围约为100km, 梯度带的走向与发震断裂一致, 地壳形变与地下流体运移明显受到构造断裂的控制。岩石圈磁场总强在霍山地区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 重力场经历了“区域整体微小负值变化—形成重力异常高梯度带—在重力变化零等值线附近发震”的演化过程。震前半年“霍山窗”开窗, 小地震活动显著增强, 区域地壳运动水平显著上升, 加速了区域应力状态的调整与地下流体的运移, 导致了重磁场震前的显著变化; 小波分析结果显示, 磁场变化的极值点靠近重力场变化的零值线及断裂发育区域, 表明重力场与岩石圈磁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进一步揭示了基于重力与岩石圈磁场变化等地球物理前兆信息预报地震的可能, 结合区域应力场、 地下流体、 重力场与岩石圈磁场变化的综合分析, 更有利于震前地震危险区的划定及危险性研判。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2023年平原MS5.5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发震构造
    许英才, 郭祥云
    地震地质    2025, 47 (1): 284-3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17
    摘要179)   HTML9)    PDF(pc) (12619KB)(57)    收藏
    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 MS5.5 地震, 震中周边河北、河南、天津及北京等多地震感明显, 该地震打破了震中50km范围内无M≥5.0地震的历史记录, 并引起了社会和地震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于震中周边的区域地震台网地震资料, 文中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平原 MS5.5 地震的矩张量解,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平原 MS5.5 地震序列中ML≥1.0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 基于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数值关系模拟方法计算了平原 MS5.5 地震震源机制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和正应力, 根据重定位结果拟合了断层面, 并分析了该平原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 1)平原 MS5.5 地震的地震矩(M0)为1.97Í1017N·m、矩震级为 MW5.5, 矩心深度16km, 矩张量解MrrMttMppMrtMrpMtp分别为-0.129、1.194、-0.459、0.009、0.336、0.245, 其最佳双力偶(DC)、各向同性(ISO)、补偿线性向量偶极(CLVD)成分占全矩张量解的92.40%、6.25%、1.35%, 最佳双力偶解的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22°、71°、-156°, 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24°、67°、-21°, P轴方位84°、倾伏角为30°, 显示该地震为走滑型天然地震事件且略带少量的正断分量, 震源区主压应力呈现近NEE-SWW向的推挤特征, 这与华北平原的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一致。2)重定位后的平原 MS5.5 地震序列震中主要呈NE-SW向优势展布, 长约15km、宽约5km, ML≥1.0地震的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22km之间, 平均深度为15.4km, 震源深度剖面显示可能的发震构造倾向NW。3)现今应力场与震源机制数值关系模拟显示, 平原地区的应力体系在平原 MS5.5 地震震源机制节面Ⅰ和节面Ⅱ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分别为0.860和0.689。断层面拟合揭示平原地震发震断层具有右旋走滑的运动性质。4)结合已有研究分析认为, 平原 MS5.5 地震的震源机制节面Ⅰ为其可能的发震破裂面, 主震发震断层倾角为71°, 地震序列主要发震构造为走向SW、倾向NW的高倾角隐伏断层, 平原 MS5.5 地震是由于华北平原NEE-SWW向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的作用下, 应力得到了充分积累, 在剪应力的最优释放节面破裂引起的一次略具正断分量的右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基于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的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分析
    张伟恒, 张东升, 陈杰, 田勤俭, 何万通
    地震地质    2025, 47 (1): 345-36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1.020
    摘要177)   HTML15)    PDF(pc) (7728KB)(112)    收藏

    基于大量震例的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是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最客观的方法, 能够为重大工程的活动断层避让原则和距离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文中收集了75例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和49例地表破裂矢量数据, 对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进行了汇总, 并对地表破裂矢量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 在考虑断层性质及几何结构的情况下, 获得各类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分布式破裂密集分布区。根据文献记录数据统计, 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在几何复杂段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分别为8100m、3700m、10100m, 在平直段分别为160m、120m、400m。根据矢量数据分析, 正断层上盘、下盘, 逆断层上盘、下盘, 走滑断层在主破裂两侧连续分布地表破裂的最大范围分别约为14000m、7000m, 6400m、4300m, 17700m, 其中地表破裂密集分布区域边界与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700~800m、200~300m, 1000~1100m、400~500m, 500~600m。综合确定活动断层变形区范围边缘在正断层上盘、下盘, 逆断层上盘、下盘, 走滑断层两盘到主断层的距离分别为400~500m、200~300m, 500~600m、200~300m, 400~500m。考虑断层定位、地表破裂的新生性并排除特殊震例影响, 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边缘在边界清晰的断层平直段距主断层破裂带外围边缘的最小距离为400~500m。在断层的阶区、端部、拐折等几何复杂段及薄皮状逆断层上盘等特殊构造位置, 还应针对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进行专门研究。利用丰富详细的地表破裂数据能够得到更全面的认识, 文中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可作为在活动断层附近选址的重大工程对活动断层避让的参考, 未来仍需要不断补充地震地表破裂数据完善文中的研究结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复杂地表环境下永久散射体的选取方法
    陈凯, 徐小波, 屈春燕, 张桂芳, 连达军, 秦友森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012-10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2
    摘要176)   HTML22)    PDF(pc) (13567KB)(67)    收藏

    利用PSInSAR(Permanent Scatt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监测地表形变的关键在于PS(Permanent Scatter)点的质量。在断裂带地区常因自然地表覆盖复杂、 地质地貌环境特殊导致无法准确提取到高质量的PS点, 这限制了该技术在断裂震间形变监测中的应用。针对断裂带高质量PS选点问题, 文中在常规相干系数选点法的基础上, 试验结合振幅离差、 KS(Kolmogorov-Smirnov)双样本检验及提出的CR同质像元法, 在设定相干系数阈值、 振幅离差阈值后再加设KS检验、 CR同质像元阈值进行对比研究。以2015年3月14日—2020年2月16日的Sentinel-1A SAR影像为数据源, 以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武山—甘谷段为试验区进行了PSInSAR处理, 对比分析各方法的PS选点质量及可靠性。结果表明, 将相干系数、 振幅离差及CR同质像元结合的三阈值筛选方法更适用于地表环境复杂的断裂带地区, 武山—甘谷段南、 北两盘的相对平均形变速率约为0.7mm/a, 为左旋走滑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