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鲲, 高孟潭, 俞言祥, 徐伟进, 杜义, 李雪靖, 陆东华. 融合三维断层源和二维潜在震源区的随机抽样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算法研发[J]. 地震地质, 2023, 45(2): 435-454. |
[2] |
肖和平. 湘东地区断裂活动性及潜在震源区划分研究[J]. 地震地质, 2009, 31(3): 488-500. |
[3] |
张永庆, 谢富仁, 王峰. 乌鲁木齐地区活动断裂强震复发概率模型研究[J]. 地震地质, 2007, 29(4): 776-786. |
[4] |
何仲太, 马保起, 卢海峰. 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分段与潜在震源区划分[J]. 地震地质, 2007, 29(4): 765-775. |
[5] |
周庆, 虢顺民, 向宏发. 滇西北地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J]. 地震地质, 2004, 26(4): 761-771. |
[6] |
周本刚. 论发震构造特性在潜在震源区参数确定中的应用[J]. 地震地质, 2004, 26(4): 750-760. |
[7] |
叶洪, 周庆, 陈国光, 单新建, 屈春燕, 陈晓莉. 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中GIS信息系统的应用[J]. 地震地质, 2004, 26(4): 742-749. |
[8] |
周庆, 叶洪. 华南沿海地区地震环境特征的定量研究及其在地震区划中的应用[J]. 地震地质, 2001, 23(4): 581-587. |
[9] |
周庆, 叶洪, 陈国光. 地震环境与潜在震源区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应用[J]. 地震地质, 2000, 22(2): 200-204. |
[10] |
韩竹军, 张裕明, 于贵华. 如何确定对场地地震危险性贡献量最大的潜在震源区[J]. 地震地质, 1999, 21(4): 443-451. |
[11] |
屈春燕, 叶洪. 利用GIS绘制综合等震线[J]. 地震地质, 1999, 21(2): 156-158. |
[12] |
董瑞树, 任国强, 冉洪流. 地震区划中混合地震模型研究-以祁连山为例[J]. 地震地质, 1999, 21(1): 37-47. |
[13] |
张裕明. 几个术语的含义及地震构造区最大潜在地震评价[J]. 地震地质, 1993, 15(4): 375-380. |
[14] |
蒋秀琴, 王国新, 李东春. 用模式识别方法划分辽宁及其邻区的潜在震源区[J]. 地震地质, 1993, 15(1): 51-56. |
[15] |
王绳祖.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潜在震源发震概率的构造物理方法研究[J]. 地震地质, 1993, 15(1): 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