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志伟, 马胜利, 雷兴林, 王凯英. 基于加密地震观测讨论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J]. 地震地质, 2021, 43(6): 1524-1536. |
[2] |
刘旭宙, 沈旭章, 何骁慧, 蒲举. 2019年夏河M5.7地震的余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2021, 43(1): 197-208. |
[3] |
朱艾斓, 徐锡伟, 任烨, 孙冬军, 王鹏, 于海英, 宋秀青, 刘芳. 中国东南部地区背景地震重新定位及隐伏活动构造初步研究[J]. 地震地质, 2017, 39(1): 67-80. |
[4] |
王惠琳, 徐晓枫, 周龙泉, 张晓东, 沈繁銮, 李志雄, 占伟. 海南岛及邻区地壳S波Q值成像特征研究[J]. 地震地质, 2016, 38(3): 631-645. |
[5] |
王鑫, 张景发, 姜文亮, 蒋洪波, 田甜, 高敏, 付萍杰. 郯庐断裂带南段重力异常及不同深度的横向构造特征[J]. 地震地质, 2016, 38(2): 370-385. |
[6] |
袁道阳, 雷中生, 刘兴旺, 谢虹, 苏琦. 公元842年甘肃碌曲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J]. 地震地质, 2014, 36(3): 609-624. |
[7] |
屈春燕, 宋小刚, 张桂芳, 郭利民, 刘云华, 张国宏, 李卫东, 单新建. 汶川MS 8.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J]. 地震地质, 2008, 30(4): 1076-1084. |
[8] |
易桂喜, 闻学泽. 多地震活动性参数在断裂带现今活动习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与问题[J]. 地震地质, 2007, 29(2): 254-271. |
[9] |
陈宇卫, 张军, 阎素萍, 庆梅. 强震孕育过程中区域地震活动演化与活动地块的关系[J]. 地震地质, 2006, 28(1): 61-70. |
[10] |
冯希杰, 董星宏, 刘春, 李晋. 范家坝-临江断裂活动与1879年甘肃武都南8级地震的讨论[J]. 地震地质, 2005, 27(1): 155-163. |
[11] |
闻学泽, 徐锡伟. 对东南沿海1067年和1574年两次地震的分析[J]. 地震地质, 2005, 27(1): 1-10. |
[12] |
马文涛, 徐锡伟, 于贵华, 张兰凤. 首都圈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断裂的关系[J]. 地震地质, 2004, 26(2): 293-304. |
[13] |
刘洁, 曲国胜, 童晓光, 宋惠珍, 周庆, 张宁. 库车坳陷深浅构造变形与地震关系浅析[J]. 地震地质, 2004, 26(2): 236-247. |
[14] |
陈梅花, 邓志辉, 贾庆华. 地震前卫星红外异常与发震断裂的关系研究——以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为例[J]. 地震地质, 2003, 25(1): 100-108. |
[15] |
郑魁香. 台湾地区强震发生的构造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J]. 地震地质, 2002, 24(3): 400-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