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卢本添, 李志刚, 梁浩, 杨敬钧, 郑文俊. 中条山北麓河流地貌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演化的响应[J]. 地震地质, 2022, 44(4): 961-975. |
[2] |
李宗旭, 贺日政, 冀战波, 李娱兰, 牛潇. 2009年7月24日西藏尼玛MS5.6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22, 44(4): 992-1010. |
[3] |
王禹丹, 张景发, 田甜. 敦化-密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航磁特征与深部构造[J]. 地震地质, 2022, 44(2): 448-460. |
[4] |
李彦宝, 陈立春, 王虎, 曾蒂, 刘成龙. 雅鲁藏布江断裂带昂仁段晚第四纪活动证据[J]. 地震地质, 2019, 41(5): 1091-1104. |
[5] |
王庆林, 孙怀凤, 朱成林, 张继红, 唐廷梅. 基于长周期视电阻率时间序列的深部构造应力变化——以沂沭断裂带北段为例[J]. 地震地质, 2017, 39(1): 147-157. |
[6] |
卓燕群, S. A. Bornyakov, 郭彦双, 马瑾, S. I. Sherman. 黏土实验模拟分段剪切拉张下的偏斜角差异对汾渭裂谷带形成演化的影响[J]. 地震地质, 2016, 38(2): 259-277. |
[7] |
刘小杨, 薛林福, 刘正宏, 姜岩, 李桐林. 辽吉古裂谷部分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J]. 地震地质, 2014, 36(2): 489-500. |
[8] |
张建国, 皇甫岗, 谢英情, Phan Trong Trinh, 刘娜. 越南红河断裂活动性研究[J]. 地震地质, 2009, 31(3): 389-400. |
[9] |
吴中海, 张永双, 胡道功, 赵希涛, 叶培盛. 藏南错那-沃卡裂谷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其特征[J]. 地震地质, 2008, 30(1): 144-160. |
[10] |
程绍平, 杨桂枝. 国外新构造研究进展述评[J]. 地震地质, 2008, 30(1): 31-43. |
[11] |
邓万明. 青藏及邻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及构造演化[J]. 地震地质, 2003, 25(s1): 51-61. |
[12] |
鲁兵, 刘池阳, 刘忠, 李永铁. 羌塘盆地的基底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意义[J]. 地震地质, 2001, 23(4): 510-520. |
[13] |
王瑜, 李齐, 万景林, 李大明. 西藏南部地区南北向构造的形成及动力学探讨[J]. 地震地质, 2000, 22(s1): 117-. |
[14] |
侯康明, 石亚缪, 张忻. 青藏高原北部NNW向构造活动方式及形成年代[J]. 地震地质, 1999, 21(2): 127-136. |
[15] |
胥颐, 刘福田, 刘建华. 天山上地幔结构及其对壳内构造运动的作用[J]. 地震地质, 1998, 20(4): 405-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