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卢本添, 李志刚, 梁浩, 杨敬钧, 郑文俊. 中条山北麓河流地貌特征及其对断裂构造演化的响应[J]. 地震地质, 2022, 44(4): 961-975. |
[2] |
孙业君, 黄耘, 刘泽民, 郑建常, 江昊琳, 李婷婷, 叶青, 方韬. 郯庐断裂带鲁苏皖段及邻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J]. 地震地质, 2021, 43(5): 1188-1207. |
[3] |
袁道阳, 冯建刚, 郑文俊, 刘兴旺, 葛伟鹏, 王维桐. 青藏地块区大地震迁移规律与未来主体活动区探讨[J]. 地震地质, 2020, 42(2): 297-315. |
[4] |
李铁明, 徐云马, 杨永林, 冯胜涛. 鲜水河断裂带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5级以上地震的关系[J]. 地震地质, 2018, 40(6): 1362-1379. |
[5] |
夏晨, 赵伯明. 应用动力学拐角频率对经验格林函数法的改进[J]. 地震地质, 2015, 37(2): 529-540. |
[6] |
彭淼, 姜枚, 谭捍东, 李庆庆, 张立树, 许乐红, 张福彬, 唐路特.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地壳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模型[J]. 地震地质, 2015, 37(1): 162-175. |
[7] |
张国民, 汪素云, 王辉. 东亚地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的构造动力学意义[J]. 地震地质, 2012, (4): 586-596. |
[8] |
徐守余, 杨占宝. 东营凹陷陡坡带油井前兆异常及其动力学成因讨论[J]. 地震地质, 2004, 26(2): 325-333. |
[9] |
邓万明. 青藏及邻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及构造演化[J]. 地震地质, 2003, 25(s1): 51-61. |
[10] |
云金表, 殷进垠, 金之钧. 松辽盆地深部地质特征及其盆地动力学演化[J]. 地震地质, 2003, 25(4): 595-608. |
[11] |
洪汉净, 于泳, 陶玮, 刘培洵, 郑秀珍. 中国大陆强震区的形成及其动力学分析[J]. 地震地质, 2003, 25(1): 11-22. |
[12] |
李德威, 纪云龙. 大陆下地壳层流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J]. 地震地质, 2000, 22(1): 89-96. |
[13] |
侯康明, 石亚缪, 张忻. 青藏高原北部NNW向构造活动方式及形成年代[J]. 地震地质, 1999, 21(2): 127-136. |
[14] |
赵俊猛, 卢造勋. 辽河裂谷的深部构造与裂谷活动的侧向迁移[J]. 地震地质, 1998, 20(3): 225-233. |
[15] |
刘春国. 水动力弥散与水化学前兆信息传递特征初步研究[J]. 地震地质, 1997, 19(4): 358-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