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白其乐格尔, 沈军, 肖淳, 戴训也. 西藏中北部改则幅(I45)全新世断层典型遥感影像[J]. 地震地质, 2023, 45(1): 92-110. |
[2] |
张斌, 李小军, 荣棉水, 俞言祥, 王玉石, 王继鑫. 云南漾濞 MS6.4地震强震动特征和震害分析[J]. 地震地质, 2021, 43(5): 1127-1139. |
[3] |
袁海红, 高晓路, 戚伟. 城市地震风险精细化评估——以北京海淀区为例[J]. 地震地质, 2016, 38(1): 197-210. |
[4] |
李西, 张建国, 谢英情, 苖庆文. 鲁甸MS6.5地震地表破坏及其与构造的关系[J]. 地震地质, 2014, 36(4): 1280-1291. |
[5] |
吴中海, 张永双, 胡道功, 赵希涛, 叶培盛. 藏南错那-沃卡裂谷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其特征[J]. 地震地质, 2008, 30(1): 144-160. |
[6] |
吴中海, 吴珍汉, 胡道功, 彭华, 叶培盛. 2004年西藏懂错MS 5.6地震的宏观烈度调查与控震构造分析[J]. 地震地质, 2007, 29(1): 63-76. |
[7] |
马未宇, 徐秀登, 张行才, 吴华锋, 徐保华. NCEP温度图像与天体引潮力附加构造应力结合作地震短临预测初探——以2003年7-8月3次西藏地震为例[J]. 地震地质, 2006, 28(3): 447-455. |
[8] |
林传勇, 徐锡伟, 史兰斌.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一些岩石的初步研究(Ⅱ):基性、超基性岩[J]. 地震地质, 2004, 26(2): 221-235. |
[9] |
林传勇, 徐锡伟, 史兰斌, 王非.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一些岩石的初步研究(Ⅰ):花岗岩[J]. 地震地质, 2004, 26(2): 209-220. |
[10] |
王瑜, 李齐, 万景林, 李大明. 西藏南部地区南北向构造的形成及动力学探讨[J]. 地震地质, 2000, 22(s1): 117-. |
[11] |
高原, 周蕙兰, 刘振, 马林, 吴忠良. 川青藏地区的地震活动及震源特征[J]. 地震地质, 1998, 20(4): 413-422. |
[12] |
李建华. 利用卫星图像研究西藏羌塘及邻区的断裂活动性[J]. 地震地质, 1998, 20(3): 201-207. |
[13] |
陈文寄, 李齐, 周新华, 尹安, T. M. 哈里森. 西藏高原南部两次快速冷却事件的构造含义[J]. 地震地质, 1996, 18(2): 109-115. |
[14] |
郝杰, 周新华, 李齐, 陈文寄. 沿雅鲁藏布江(东段)地区推覆与反向冲断构造的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 地震地质, 1996, 18(1): 30-36. |
[15] |
沈显杰. 西藏特提斯带地体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J]. 地震地质, 1992, 14(3): 193-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