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 2024, Vol. 46 ›› Issue (6): 1295-1313.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6.005
花春雨1,2)(), 石峰1,2),*(), 魏占玉1,2)
收稿日期:
2023-12-16
修回日期:
2024-04-07
出版日期:
2024-12-20
发布日期:
2025-01-22
通讯作者:
*石峰, 男, 1984年生, 博士,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 E-mail: 作者简介:
花春雨, 女, 1999年生, 2024年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 E-mail: huachunyu1024@163.com。
基金资助:
HUA Chun-yu1,2)(), SHI Feng1,2),*(), WEI Zhan-yu1,2)
Received:
2023-12-16
Revised:
2024-04-07
Online:
2024-12-20
Published:
2025-01-22
摘要:
龙门山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块体和华南块体的重要边界断裂带, 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构造带。几何上自西向东可分为后山断裂、 中央断裂、 前山断裂和前陆盆地(成都平原)变形带。中央断裂带是龙门山断裂带的主干断裂, 映秀-北川断裂是中央断裂带中段活动最强烈的一支断裂。前人对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滑动速率进行了部分研究, 但结果差异很大, 范围从0.07mm/a到1.1mm/a不等。断层滑动速率是分析断层活动特征、 研究区域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的重要依据。文中依据遥感精细解译和野外调查资料, 通过10个阶地横剖面及阶地年龄对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的滑动速率进行约束, 得到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10±0.02)~(0.30±0.05)mm/a, 平均滑动速率为0.19mm/a。该结果可为理解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 龙门山断裂带的整体活动特征及评价龙门山断裂带的长期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花春雨, 石峰, 魏占玉. 龙门山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白沙河段滑动速率[J]. 地震地质, 2024, 46(6): 1295-1313.
HUA Chun-yu, SHI Feng, WEI Zhan-yu. STUDY ON THE SLIP RATE OF THE BAISHA RIVER SEGMENT IN THE YINGXIU-BEICHUAN FAULT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2024, 46(6): 1295-1313.
样品编号 | 埋深 /m | 颜色 | 采样位置 | 测年 手段 | 环境剂量率 /Gy·ka-1 | 等效剂量 /Gy | 测年结果 |
---|---|---|---|---|---|---|---|
LEDL09-71 | 0.3 | 灰黑色 | 虹口乡八角庙T1阶地 | OSL | 4.22±0.42 | 20.20±2.50 | (4.80±0.60)ka BP |
LEDL09-74 | 0.5 | 黄褐色 | 虹口乡八角庙T3阶地 | OSL | 5.54±0.55 | 354.40±28.20 | (63.90±8.20)ka BP |
LEDL09-75 | 1.6 | 黑色 | 虹口乡八角庙T3阶地 | OSL | 4.82±0.48 | 194.00±13.10 | (40.30±4.80)ka BP |
LEDL09-76 | 1.5 | 黄褐色 | 虹口乡八角庙T2阶地 | OSL | 6.09±0.61 | 129.80±10.90 | (21.30±2.70)ka BP |
LEDL09-77 | 1.1 | 灰色 | 虹口乡八角庙T3阶地 | OSL | 4.01±0.40 | 222.00±18.70 | (55.40±7.20)ka BP |
LEDL09-78 | 0.7 | 黄色 | 虹口乡八角庙T2阶地 | OSL | 3.73±0.37 | 66.90±6.30 | (17.90±2.40)ka BP |
LEDL09-178 | 2.0 | 灰黄色 | 虹口乡高原村T2阶地 | OSL | 4.44±0.44 | 75.00±5.50 | (16.90±2.10)ka BP |
LEDL09-180 | 5.0 | 灰黄色 | 虹口乡马家咀T2阶地 | OSL | 3.58±0.36 | 59.80±6.00 | (16.70±2.40)ka BP |
表1 阶地测年数据一览表
Table1 Summary of terrace dating data
样品编号 | 埋深 /m | 颜色 | 采样位置 | 测年 手段 | 环境剂量率 /Gy·ka-1 | 等效剂量 /Gy | 测年结果 |
---|---|---|---|---|---|---|---|
LEDL09-71 | 0.3 | 灰黑色 | 虹口乡八角庙T1阶地 | OSL | 4.22±0.42 | 20.20±2.50 | (4.80±0.60)ka BP |
LEDL09-74 | 0.5 | 黄褐色 | 虹口乡八角庙T3阶地 | OSL | 5.54±0.55 | 354.40±28.20 | (63.90±8.20)ka BP |
LEDL09-75 | 1.6 | 黑色 | 虹口乡八角庙T3阶地 | OSL | 4.82±0.48 | 194.00±13.10 | (40.30±4.80)ka BP |
LEDL09-76 | 1.5 | 黄褐色 | 虹口乡八角庙T2阶地 | OSL | 6.09±0.61 | 129.80±10.90 | (21.30±2.70)ka BP |
LEDL09-77 | 1.1 | 灰色 | 虹口乡八角庙T3阶地 | OSL | 4.01±0.40 | 222.00±18.70 | (55.40±7.20)ka BP |
LEDL09-78 | 0.7 | 黄色 | 虹口乡八角庙T2阶地 | OSL | 3.73±0.37 | 66.90±6.30 | (17.90±2.40)ka BP |
LEDL09-178 | 2.0 | 灰黄色 | 虹口乡高原村T2阶地 | OSL | 4.44±0.44 | 75.00±5.50 | (16.90±2.10)ka BP |
LEDL09-180 | 5.0 | 灰黄色 | 虹口乡马家咀T2阶地 | OSL | 3.58±0.36 | 59.80±6.00 | (16.70±2.40)ka BP |
剖面 编号 | T1 | T2 | T3 | |||
---|---|---|---|---|---|---|
位错/m | 速率/mm·a-1 | 位错/m | 速率/mm·a-1 | 位错/m | 速率/mm·a-1 | |
P1 | 5.15±0.50 | (0.24±0.04)~ (0.30±0.05) | ||||
P2 | 3.80±0.50 | (0.79±0.14) | 7.53±0.50 | (0.12±0.02)~(0.19±0.03) | ||
P3 | 2.20±0.50 | (0.46±0.12) | 10.30±0.50 | (0.16±0.02)~(0.26±0.03) | ||
P4 | 8.40±0.50 | (0.13±0.02)~(0.21±0.03) | ||||
P5 | 8.32±1.50 | (0.13±0.02)~(0.21±0.03) | ||||
P6 | 9.71±0.50 | (0.15±0.02)~(0.24±0.03) | ||||
P7 | 8.05±0.50 | (0.13±0.02)~(0.20±0.03) | ||||
P8 | 2.20±0.50 | (0.10±0.03)~ (0.13±0.03) | ||||
P9 | 6.90±0.50 | (0.11±0.02)~(0.17±0.02) | ||||
P10 |
表2 剖面阶地位错及速率一览表
Table2 Overview of terrace displacement and slip rates along the cross-section
剖面 编号 | T1 | T2 | T3 | |||
---|---|---|---|---|---|---|
位错/m | 速率/mm·a-1 | 位错/m | 速率/mm·a-1 | 位错/m | 速率/mm·a-1 | |
P1 | 5.15±0.50 | (0.24±0.04)~ (0.30±0.05) | ||||
P2 | 3.80±0.50 | (0.79±0.14) | 7.53±0.50 | (0.12±0.02)~(0.19±0.03) | ||
P3 | 2.20±0.50 | (0.46±0.12) | 10.30±0.50 | (0.16±0.02)~(0.26±0.03) | ||
P4 | 8.40±0.50 | (0.13±0.02)~(0.21±0.03) | ||||
P5 | 8.32±1.50 | (0.13±0.02)~(0.21±0.03) | ||||
P6 | 9.71±0.50 | (0.15±0.02)~(0.24±0.03) | ||||
P7 | 8.05±0.50 | (0.13±0.02)~(0.20±0.03) | ||||
P8 | 2.20±0.50 | (0.10±0.03)~ (0.13±0.03) | ||||
P9 | 6.90±0.50 | (0.11±0.02)~(0.17±0.02) | ||||
P10 |
图6 白沙河段同震位移分布与滑动速率分布图(据何宏林等, 2008; 石峰等, 2009修改)
Fig. 6 Distribution of coseismic displacement and slip rates in the Baisha River segment (modified from HE Hong-lin et al., 2008; SHI Feng et al., 2009).
[1] |
程绍平, 邓起东, 闵伟, 等. 1998. 黄河晋陕峡谷河流阶地和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构造运动[J]. 第四纪研究, 18(3): 238—248.
|
|
|
[2] |
邓起东. 2008. 关于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思考[J]. 地震地质, 30(4): 811—827.
|
|
|
[3] |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1994.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J]. 地震地质, 16(4): 389—403.
|
|
|
[4] |
邓起东, 王克鲁, 汪一鹏, 等. 1973. 山西隆起区断陷地震带地震地质条件及地震发展趋势概述[J]. 地质科学, 8(1): 37—47.
|
|
|
[5] |
丁国瑜, 蔡文伯, 于品清, 等. 1991.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
|
[6] |
付碧宏, 时丕龙, 张之武. 2008. 四川汶川 MS8.0 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遥感影像解析[J]. 地质学报, 82(12): 1679—1687.
|
|
|
[7] |
何宏林. 2011. 活动断层填图中的航片解译问题[J]. 地震地质, 33(4): 938—950.
|
DOI |
|
[8] |
何宏林, 孙昭民, 魏占玉, 等. 2008. 汶川 MS8.0 地震地表破裂带白沙河段破裂及其位移特征[J]. 地震地质, 30(3): 658—673.
|
|
|
[9] |
贾东, 陈竹新, 贾承造, 等. 2003.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J]. 高校地质学报, 9(3): 402—410.
|
|
|
[10] |
贾秋鹏, 贾东, 朱艾斓, 等. 2007.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 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J]. 地质科学, 42(1): 31—44.
|
|
|
[11] |
李吉均, 方小敏, 马海洲, 等. 1996.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J]. 中国科学(D 辑), 26(4): 316—322.
|
|
|
[12] |
李明. 2019. 龙门山中北段北川-映秀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
|
|
[13] |
李勇, 周荣军,
|
|
|
[14] |
李勇, 周荣军,
|
|
|
[15] |
刘静, 孙杰, 张智慧, 等. 2010. 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虹口乡段精细填图, 位移特征和地震构造分析[J]. 第四纪研究, 30(1): 1—29.
|
|
|
[16] |
吕红华, 李有利, 南峰, 等. 2008. 天山北麓河流阶地序列及形成年代[J]. 地理学报, 63(1): 65—74.
|
|
|
[17] |
马保起, 李克, 吴卫民, 等. 1999. 大青山河谷地貌特征及新构造意义[J]. 地理学报, 54(4): 327—334.
DOI |
DOI |
|
[18] |
马保起, 苏刚, 侯治华, 等. 2005.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J]. 地震地质, 27(2): 234—242.
|
|
|
[19] |
冉勇康, 王虎, 陈立春, 等. 2018.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的大地震活动——来自古地震研究的资料[J]. 地球物理学报, 61(5): 1938—1948.
DOI |
|
|
[20] |
石峰, 何宏林, 魏占玉. 2009. 汶川地震破裂带白沙河段同震水平缩短量的估算[J]. 第四纪研究, 29(3): 546—553.
|
|
|
[21] |
谭利华, 杨景春, 段烽军. 1998. 河西走廊新生代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4(4): 523—532.
|
|
|
[22] |
唐荣昌, 韩渭宾. 1993. 四川活动断裂与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
|
[23] |
田勤俭, 郝凯, 王林, 等. 2009. 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层逆冲活动的地震地貌与古地震初步研究[J]. 第四纪研究, 29(3): 464—471.
|
|
|
[24] |
王波. 2016. 映秀-北川断裂带北段断裂岩的岩性、 结构、 构造特征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
|
|
[25] |
邢成起, 丁国瑜, 卢演俦, 等. 2001. 黄河中游河流阶地的对比及阶地系列形成中构造作用的多层次性分析[J]. 中国地震, 17(2): 187—201.
|
|
|
[26] |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等. 2008. 汶川 MS8.0 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30(3): 597—629.
|
|
|
[27] |
徐锡伟, 张培震, 闻学泽, 等. 2005.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J]. 地震地质, 27(3): 446—461.
|
|
|
[28] |
杨景春. 1983. 中国北部和东北部构造地貌发育和第四纪构造应力状态的关系[J]. 地理学报, 38(3): 218—228.
DOI |
DOI |
|
[29] |
杨景春, 郭正堂, 曹家栋. 1985. 用地貌学方法研究贺兰山山前断层全新世活动状况[J]. 地震地质, 7(4): 23—31.
|
|
|
[30] |
杨晓平, 邓起东, 张培震, 等. 1998. 北天山地区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构造与潜在震源区估计[J]. 地震地质, 20(3): 193—200.
|
|
|
[31] |
杨晓平, 冯希杰, 戈天勇, 等. 2008.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J]. 地震地质, 30(3): 644—657.
|
|
|
[32] |
杨晓平, 蒋溥, 宋方敏, 等. 1999.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证据[J]. 地震地质, 21(4): 341—345.
|
|
|
[33] |
杨晓平, 冉勇康, 程建武, 等. 2006. 柯坪推覆构造中的几个新生褶皱带阶地变形测量与地壳缩短[J]. 中国科学(D 辑), 36(10): 905—913.
|
|
|
[34] |
张培震, 邓起东, 杨晓平, 等. 1996. 天山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球动力学问题[J]. 中国地震, 12(2): 127—140.
|
|
|
[35] |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2003.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D 辑), 33(S1): 12—20.
|
|
|
[36] |
张培震, 徐锡伟, 闻学泽, 等. 2008.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J]. 地球物理学报, 51(4): 1066—1073.
|
|
|
[37] |
张伟. 2012. 映秀-北川断裂带岩性、 结构、 构造特征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
|
|
[38] |
赵小麟, 邓起东, 陈社发. 1994. 龙门山逆断裂带中段的构造地貌学研究[J]. 地震地质, 16(4): 422—428.
|
|
|
[39] |
郑文涛, 杨景春, 段锋军. 2000. 武威盆地晚更新世河流阶地变形与新构造活动[J]. 地震地质, 22(3): 318—328.
|
|
|
[40] |
周荣军, 李勇, 何玉林, 等. 2006.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J]. 矿物岩石, 26(2): 40—51.
|
|
|
[41] |
周荣军, 蒲晓虹, 何玉林, 等. 2000. 四川岷江断裂带北段的新活动、 岷山断块的隆起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J]. 地震地质, 22(3): 285—294.
|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DOI PMID |
[65] |
|
[66] |
PMID |
[67] |
|
[68] |
|
[69] |
|
[70] |
|
[1] | 呼楠, 龙锋, 王莹, 徐良鑫.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特征[J]. 地震地质, 2024, 46(4): 856-875. |
[2] | 徐志萍, 刘巧霞, 刘志, 田晓峰, 王夫运, 段永红, 林吉焱, 邱勇, 唐淋. 芦山强震区上地壳速度和泊松比分布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J]. 地震地质, 2023, 45(6): 1400-1418. |
[3] | 陈毅, 赵斌, 熊维, 王伟, 余鹏飞, 余建胜, 王东振, 陈威, 乔学军. InSAR数据约束的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震间滑动速率及浅部蠕滑特征[J]. 地震地质, 2023, 45(5): 1074-1091. |
[4] | 宋冬梅, 王慧, 单新建, 王斌, 崔建勇. 基于汶川地震前重力场与热场关联性分析的应力致热假说的野外证明[J]. 地震地质, 2023, 45(5): 1112-1128. |
[5] | 杨源源, 李鹏飞, 路硕, 疏鹏, 潘浩波, 方良好, 郑海刚, 赵朋, 郑颖平, 姚大全. 郯庐断裂带中段F5断裂淮河-女山湖段的古地震与垂直滑动速率[J]. 地震地质, 2022, 44(6): 1365-1383. |
[6] | 张秀丽, 熊建国, 张培震, 刘晴日, 姚勇, 钟岳志, 张会平, 李有利.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中条山北麓断层滑动速率研究[J]. 地震地质, 2022, 44(6): 1403-1420. |
[7] | 邵延秀, 刘静, 高云鹏, 王文鑫, 姚文倩, 韩龙飞, 刘志军, 邹小波, 王焱, 李云帅, 刘璐. 同震地表破裂的位移测量与弥散变形分析——以2021年青海玛多MW7.4地震为例[J]. 地震地质, 2022, 44(2): 506-523. |
[8] | 张驰, 李智敏, 任治坤, 刘金瑞, 张志亮, 武登云. 日月山断裂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J]. 地震地质, 2022, 44(1): 1-19. |
[9] | 叶轶佳, 谭锡斌, 钱黎. 通过河流剪切力获取河道侵蚀速率和基岩可蚀系数——以龙门山为例[J]. 地震地质, 2022, 44(1): 115-129. |
[10] | 闫小兵, 周永胜, 李自红, 扈桂让, 任瑞国, 郝雪景. 山西浮山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与位移速率[J]. 地震地质, 2022, 44(1): 35-45. |
[11] | 郭树松, 祝意青, 徐云马, 刘芳, 赵云峰, 张国庆, 朱辉. 汶川地震前失稳过程的重力场观测证据[J]. 地震地质, 2021, 43(6): 1368-1380. |
[12] | 万永魁, 沈小七, 刘瑞丰, 刘峡, 郑智江, 李媛, 张扬, 王雷.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J]. 地震地质, 2021, 43(6): 1614-1637. |
[13] | 刘瑞春, 张锦, 郭文峰, 陈慧, 郑亚迪, 成诚. 鄂尔多斯块体东南缘现今的变形特征与构造模式探讨[J]. 地震地质, 2021, 43(3): 540-558. |
[14] | 张波, 田勤俭, 王爱国, 李文巧, 徐岳仁, 高泽民. 西秦岭临潭-宕昌断裂第四纪最新活动特征[J]. 地震地质, 2021, 43(1): 72-91. |
[15] | 朱爽, 梁洪宝, 魏文薪, 李经纬. 天山地震带主要活动断层现今的滑动速率及其地震矩亏损[J]. 地震地质, 2021, 43(1): 249-26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