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 2024, Vol. 46 ›› Issue (5): 1027-1047.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3
收稿日期:
2023-10-16
修回日期:
2024-03-06
出版日期:
2024-10-20
发布日期:
2024-11-22
通讯作者:
鲁人齐, 男, 1982年生,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活动构造与三维建模研究, E-mail: 作者简介:
孙晓, 女, 1991年生, 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三维建模研究, E-mail: a_xiaosun@163.com。
基金资助:
SUN Xiao(), LU Ren-qi*(), ZHANG Jin-yu, WANG Wei, SU Peng
Received:
2023-10-16
Revised:
2024-03-06
Online:
2024-10-20
Published:
2024-11-22
摘要:
活动地块边界带是现今地壳应力高度积累和构造变形显著集中的区域, 地震频发, 是研究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对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所在的川滇地区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会聚引起的强烈变形区, 是中国大陆西部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根据前人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方案和依据, 文中综合分析了地块的整体性、 立体性、 层次性和活动性, 将川滇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划分为3条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和16条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通过川滇地区有记录以来的强震分布特征、 地震数量和震级的分带分级性、 GNSS揭示的现今变形分区性、 速度结构和重力资料反映的地壳深部构造差异性等结果, 新的参考方案将金沙江-红河断裂带、 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归为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 丽江-小金河断裂、 南汀河断裂、 龙日坝断裂等研究区内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归为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基于对研究区强震活动、 现今变形特征、 活动断裂规模、 地壳深部结构及古地震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 研究认为一级边界带具备发生M≥7.5大地震的潜力, 次级边界带有发生M≥6.5强震的能力。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的参考方案, 可为后续川滇实验场区活动地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数值模拟、 强震概率预测分析及大地震危险性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孙晓, 鲁人齐,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川滇实验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参考方案[J]. 地震地质, 2024, 46(5): 1027-1047.
SUN Xiao, LU Ren-qi, ZHANG Jin-yu, WANG Wei, SU Peng. A NEW REFERENCE SCHEME FOR THE DELINEATION OF ACTIVE BLOCK BOUNDARIES IN THE SICHUAN-YUNNAN EXPERIMENTAL SITE[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2024, 46(5): 1027-1047.
图 1 中国大陆及邻区主要活动断裂、 活动地块与强震分布图 黑色实线为活动断裂, 灰色实线为先存断裂。地震目录数据(公元前780年—2023年)来源于文献(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9;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2023)。黄色线条和不规则区为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 绿色线条和不规则区为二级活动地块边界带(张培震等, 2013).
Fig. 1 Distribution of main active blocks, strong earthquakes, and active fault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图 2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示意与强震(M≥6)分布图 AZF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CHF 程海断裂; CYF 察隅断裂; DLSF 大凉山断裂; DZF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 FBHF 抚边河断裂; GYF 甘孜-玉树断裂带; HYF 虎牙断裂; JPSF 锦屏山断裂; JSJF 金沙江断裂; LCJF 澜沧江断裂; LMSF 龙门山断裂带; LRF 龙陵-瑞丽断裂; LRBF 龙日坝断裂; LTF 理塘断裂; LXF 丽江-小金河断裂; MBF 马边断裂; MHF 玛曲-荷叶断裂; MJF 岷江断裂; NCF 南华-楚雄断裂; NJF 怒江断裂; NTHF 南汀河断裂; QJF 曲江断裂; RRF 红河断裂; WAF 畹町-安定断裂; WQF 维西-乔后断裂; WSSF 万寿山断裂; XGDF 昔格达断裂; XJF 小江断裂; XSHF 鲜水河断裂; YMF 元谋断裂。地震目录来自文献(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9;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2023)。Ⅰ、 Ⅱ、 Ⅲ为 一级地块边界带的序号, 1—16为次级块体边界带的序号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boundary zone of active blocks and distribu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M≥6)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图 3 川滇实验场各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分布统计 a 边界带内地震的总体分布; b 各级边界带内的地震分布; c—一级边界带内的地震分布; d 次级边界带内的地震分布。Ⅰ、 Ⅱ、 Ⅲ为一级地块边界带的序号, 1—16为次级块体边界带的序号
Fig. 3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n the active block boundary zones around the Sichuan-Yunnan Experimental Site.
边界带 序号 | 边界带 级别 | 活动断裂名称 | 地震数 | |||
---|---|---|---|---|---|---|
6.0≤M<6.5 | 6.5≤M<7.0 | 7.0≤M<7.5 | M≥7.5 | |||
Ⅰ | 一级 | 金沙江断裂 | 12 | 6 | 4 | 0 |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 | ||||||
红河断裂 | ||||||
Ⅱ | 一级 | 甘孜-玉树断裂 | 24 | 16 | 11 | 9 |
鲜水河断裂 | ||||||
安宁河断裂 | ||||||
则木河断裂 | ||||||
小江断裂 | ||||||
曲江断裂 | ||||||
万寿山断裂 | ||||||
Ⅲ | 一级 | 龙门山断裂带 | 12 | 0 | 1 | 1 |
1 | 次级 | 南汀河断裂 | 1 | 0 | 1 | 0 |
2 | 次级 | 龙陵-瑞丽断裂* | 2 | 1 | 2 | 0 |
畹町-安定断裂 | ||||||
3 | 次级 | 察隅断裂* | 5 | 4 | 0 | 0 |
怒江断裂 | ||||||
4 | 次级 | 澜沧江断裂* | 2 | 0 | 0 | 0 |
维西-乔后断裂 | ||||||
5 | 次级 | 理塘断裂 赠科-硕曲断裂 | 0 | 0 | 1 | 0 |
6 | 次级 | 丽江-小金河断裂* | 1 | 1 | 0 | 0 |
锦屏山断裂 | ||||||
7 | 次级 | 昔格达断裂* | 1 | 1 | 0 | 0 |
元谋断裂 | ||||||
8 | 次级 | 南华-楚雄断裂 | 1 | 3 | 0 | 0 |
9 | 次级 | 程海断裂 | 2 | 0 | 0 | 1 |
10 | 次级 | 抚边河断裂 | 1 | 1 | 0 | 0 |
11 | 次级 | 龙日坝断裂 | 1 | 0 | 1 | 0 |
12 | 次级 | 玛曲-荷叶断裂* | 0 | 2 | 2 | 0 |
虎牙断裂 | ||||||
13 | 次级 | 岷江断裂 | 2 | 3 | 1 | 1 |
14 | 次级 | 大凉山断裂 | 0 | 0 | 0 | 0 |
15 | 次级 | 马边断裂 | 2 | 3 | 2 | 0 |
16 | 次级 | 先存断裂 | 1 | 1 | 0 | 0 |
表1 川滇地区各边界带的历史地震基本情况
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active block boundary of Sichuan-Yunnan region
边界带 序号 | 边界带 级别 | 活动断裂名称 | 地震数 | |||
---|---|---|---|---|---|---|
6.0≤M<6.5 | 6.5≤M<7.0 | 7.0≤M<7.5 | M≥7.5 | |||
Ⅰ | 一级 | 金沙江断裂 | 12 | 6 | 4 | 0 |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 | ||||||
红河断裂 | ||||||
Ⅱ | 一级 | 甘孜-玉树断裂 | 24 | 16 | 11 | 9 |
鲜水河断裂 | ||||||
安宁河断裂 | ||||||
则木河断裂 | ||||||
小江断裂 | ||||||
曲江断裂 | ||||||
万寿山断裂 | ||||||
Ⅲ | 一级 | 龙门山断裂带 | 12 | 0 | 1 | 1 |
1 | 次级 | 南汀河断裂 | 1 | 0 | 1 | 0 |
2 | 次级 | 龙陵-瑞丽断裂* | 2 | 1 | 2 | 0 |
畹町-安定断裂 | ||||||
3 | 次级 | 察隅断裂* | 5 | 4 | 0 | 0 |
怒江断裂 | ||||||
4 | 次级 | 澜沧江断裂* | 2 | 0 | 0 | 0 |
维西-乔后断裂 | ||||||
5 | 次级 | 理塘断裂 赠科-硕曲断裂 | 0 | 0 | 1 | 0 |
6 | 次级 | 丽江-小金河断裂* | 1 | 1 | 0 | 0 |
锦屏山断裂 | ||||||
7 | 次级 | 昔格达断裂* | 1 | 1 | 0 | 0 |
元谋断裂 | ||||||
8 | 次级 | 南华-楚雄断裂 | 1 | 3 | 0 | 0 |
9 | 次级 | 程海断裂 | 2 | 0 | 0 | 1 |
10 | 次级 | 抚边河断裂 | 1 | 1 | 0 | 0 |
11 | 次级 | 龙日坝断裂 | 1 | 0 | 1 | 0 |
12 | 次级 | 玛曲-荷叶断裂* | 0 | 2 | 2 | 0 |
虎牙断裂 | ||||||
13 | 次级 | 岷江断裂 | 2 | 3 | 1 | 1 |
14 | 次级 | 大凉山断裂 | 0 | 0 | 0 | 0 |
15 | 次级 | 马边断裂 | 2 | 3 | 2 | 0 |
16 | 次级 | 先存断裂 | 1 | 1 | 0 | 0 |
图 4 青藏高原东南缘GNSS度场(GNSS数据来自Wang et al., 2020) AZF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CHF 程海断裂; CYF 察隅断裂; DLSF 大凉山断裂; DZF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 FBHF 抚边河断裂; GYF 甘孜-玉树断裂带; HYF 虎牙断裂; JPSF 锦屏山断裂; JSJF 金沙江断裂; LCJF 澜沧江断裂; LMSF 龙门山断裂带; LRF 龙陵-瑞丽断裂; LRBF 龙日坝断裂; LTF 理塘断裂; LXF 丽江-小金河断裂; MBF 马边断裂; MHF 玛曲-荷叶断裂; MJF 岷江断裂; NCF 南华-楚雄断裂; NJF 怒江断裂; NTHF 南汀河断裂; RRF 红河断裂; WAF 畹町-安定断裂; WQF 维西- 乔后断裂; XJF 小江断裂; XSHF: 鲜水河断裂; YMF 元谋断裂。粉色线条和不规则区是一级地块边界带
Fig. 4 The GNSS velocity field of southernmost Tibetan Plateau(GNSS data from Wang et al., 2020).
图 5 川滇地区GNSS最大剪应变率场(数据来自Wang et al., 2023) AZF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CHF 程海断裂; CYF 察隅断裂; DLSF 大凉山断裂; DZF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 FBHF 抚边河断裂; GYF 甘孜-玉树断裂带; HYF 虎牙断裂; JSJF 金沙江断裂; LCJF 澜沧江断裂; LMSF 龙门山断裂带; LRF 龙陵-瑞丽断裂; LRBF 龙日坝断裂; LTF 理塘断裂; LXF 丽江-小金河断裂; MJF 岷江断裂; NCF 南华-楚雄断裂; NTHF 南汀河断裂; RRF 红河断裂; WAF 畹町-安定断裂; WQF 维西-乔后断裂; XJF 小江断裂; XSHF 鲜水河断裂; YMF 元谋断裂
Fig. 5 Maximum shear strain rate field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by GNSS observation(data from Wang et al., 2023).
图 6 川滇地区三维地震层析成像模型(VP、 VS数据来自刘影等, 2023) Ⅰ、 Ⅱ、 Ⅲ为一级地块边界带的序号, 1—16为次级块体边界带的序号
Fig. 6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tomography modeling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VP, VS data from LIU Ying et al., 2023).
序号一级 | 块体 边界张培震等, | 参考前人块体边界的 划分方案强 | 强震 活动性中 | 现今 变形特征不显著 | 地壳三维速度 结构差异显著性不显著 | 布格重力异常 特征显著性Ⅰ |
---|---|---|---|---|---|---|
Ⅱ | 一级 | 张培震等, | 强 | 强 | 不显著 | 不显著 |
Ⅲ | 一级 | 张培震等, | 强 | 中 | 显著 | 显著 |
1 | 次级 | 程佳等, | 较强 | 中 | 显著 | 不显著 |
2 | 次级 | 较强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3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显著 | |
4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5 | 次级 | Shen et al., | 较强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6 | 次级 | 徐锡伟等, | 一般 | 中 | 显著 | 显著 |
7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8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9 | 次级 | 较强 | 中 | 显著 | 不显著 | |
10 | 次级 | 一般 | 中 | 显著 | 不显著 | |
11 | 次级 | Shen et al., | 较强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12 | 次级 | 较强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13 | 次级 | 较强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14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15 | 次级 | 较强 | 中 | 显著 | 显著 | |
16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表2 川滇地区各边界带划分的参考依据
Table 2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active block zonation in the Sichuan-Yunnan region
序号一级 | 块体 边界张培震等, | 参考前人块体边界的 划分方案强 | 强震 活动性中 | 现今 变形特征不显著 | 地壳三维速度 结构差异显著性不显著 | 布格重力异常 特征显著性Ⅰ |
---|---|---|---|---|---|---|
Ⅱ | 一级 | 张培震等, | 强 | 强 | 不显著 | 不显著 |
Ⅲ | 一级 | 张培震等, | 强 | 中 | 显著 | 显著 |
1 | 次级 | 程佳等, | 较强 | 中 | 显著 | 不显著 |
2 | 次级 | 较强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3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显著 | |
4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5 | 次级 | Shen et al., | 较强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6 | 次级 | 徐锡伟等, | 一般 | 中 | 显著 | 显著 |
7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8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9 | 次级 | 较强 | 中 | 显著 | 不显著 | |
10 | 次级 | 一般 | 中 | 显著 | 不显著 | |
11 | 次级 | Shen et al., | 较强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12 | 次级 | 较强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13 | 次级 | 较强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14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
15 | 次级 | 较强 | 中 | 显著 | 显著 | |
16 | 次级 | 一般 | 中 | 不显著 | 不显著 |
图 8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划分初步参考方案 AZF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 CHF 程海断裂; CYF 察隅断裂; DLSF 大凉山断裂; DZF 德钦-中甸-大具断裂; FBHF 抚边河断裂; GYF 甘孜-玉树断裂带; HYF 虎牙断裂; JPSF 锦屏山断裂; JSJF 金沙江断裂; LCJF 澜沧江断裂; LMSF 龙门山断裂带; LRF 龙陵-瑞丽断裂; LRBF 龙日坝断裂; LTF 理塘断裂; LXF 丽江-小金河断裂; MBF 马边断裂; MHF 玛曲-荷叶断裂; MJF 岷江断裂; NCF 南华-楚雄断裂; NJF 怒江断裂; NTHF 南汀河断裂; QJF 曲江断裂; RRF 红河断裂; WAF 畹町-安定断裂; WQF 维西-乔后断裂; WSSF 万寿山断裂; XGDF 昔格达断裂; XJF 小江断裂; XSHF 鲜水河断裂; YMF 元谋断裂。地震目录来自文献(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9;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2023)。Ⅰ、 Ⅱ、 Ⅲ为 一级地块边界带的序号, 1—16为次级块体边界带的序号
Fig. 8 Preliminary reference schem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ctive block boundaries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1] |
常祖峰. 2021. 1515年云南永胜 7 3 / 4级大地震遗迹[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42(S1): 176—178.
|
|
|
[2] |
陈石, 王青华, 王谦身, 等. 2014. 云南鲁甸 MS6.5 地震震源区和周边三维密度结构及重力场变化[J]. 地球物理学报, 57(9): 3080—3090.
|
|
|
[3] |
程佳, 徐锡伟, 甘卫军, 等. 2012.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所反映的块体特征及其动力来源[J]. 地球物理学报, 55(4): 1198—1212.
|
|
|
[4] |
邓起东, 程绍平, 马冀, 等. 2014. 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特征及当前地震活动形势[J]. 地球物理学报, 57(7): 2025—2042.
|
|
|
[5] |
邓起东, 张培震, 冉勇康, 等. 2002.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 中国科学(D辑), 32(12): 1020—1030.
|
|
|
[6] |
丁国瑜. 1993. 地震预报与活断层分段[J]. 地震学刊, 13(1): 8—10.
|
|
|
[7] |
高伟, 何宏林, 孙浩越, 等. 2016. 大凉山断裂带中段普雄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J]. 地震地质, 38(4): 797—8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01.
|
|
|
[8] |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Disaster Prevention Department of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1995. The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23rd Century BC—1911 AD)[M]. Seismological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
|
[9] |
何宏林, 池田安隆, 何玉林, 等. 2008. 新生的大凉山断裂带: 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的裁弯取直[J]. 中国科学(D辑), 38(5): 564—574.
|
|
|
[10] |
黄小巾, 吴中海, 黄小龙, 等. 2018. 滇西北程海-宾川断裂带第四纪分段活动性的构造地貌表现与限定[J]. 地球科学, 43(12): 4651—4670.
|
|
|
[11] |
计昊旻, 任治坤, 刘金瑞. 2023. 青藏高原东南缘上地壳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综述[J]. 地球科学, 49(2): 480—499.
|
|
|
[12] |
李玉江, 石富强, 张辉, 等. 2020. 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上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地震危险性的指示[J]. 地震地质, 42(2): 526—5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7.
|
|
|
[13] |
刘影, 于子叶, 张智奇, 等. 2023. 基于密集流动台阵构建的川滇地区高分辨率公共速度模型2.0版本[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53(10): 2407—2424.
|
|
|
[14] |
M7专项工作组. 2012.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Working Group of M7. 2012. Study on the Mid-Long-Term Potential of Large Earthquakes on the Chinese Continent[M]. Seismological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
|
[15] |
马宏生, 张国民, 刘杰, 等. 2006.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特征的研究[J]. 地震地质, 28(1): 48—60.
|
|
|
[16] |
潘裕生. 1994. 青藏高原第五缝合带的发现与论证[J]. 地球物理学报, 37(2): 184—192.
|
|
|
[17] |
钱小仕, 蔡晓光, 任晴晴. 2013.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震级分布特征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33(1): 212—220.
|
|
|
[18] |
戎泽鹏. 2021. 岷江上游1933年叠溪地震形成滑坡坝堆积特征及溃坝洪水模拟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
|
|
[19] |
邵志刚, 冯蔚, 王芃, 等. 2020.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综述[J]. 地震地质, 42(2): 271—28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2.
|
|
|
[20] |
邵志刚, 张国民, 李志雄, 等. 2008.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活动过程及其趋势研究[J]. 地震, 28(3): 33—42.
|
|
|
[21] |
宋方敏, 李如成, 徐锡伟. 2002.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古地震研究初步结果[J]. 地震地质, 24(1): 27—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2.01.003.
|
|
|
[22] |
谈洪波, 申重阳, 玄松柏, 等. 2017. 鲁甸 MS6.5 地震孕育环境的重力学分析[J]. 地震地质, 39(2): 356—37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2.007.
|
|
|
[23] |
王敏, 沈正康. 2020.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 三十年的GPS观测与研究[J]. 中国地震, 36(4): 660—683.
|
|
|
[24] |
文龙, 巴金, 朱兵, 等. 2018. 川滇块体东边界大凉山断裂带中段断层氡气特征及活动性探讨[J]. 矿物岩石, 38(4): 56—65.
|
|
|
[25] |
徐锡伟, 韩竹军, 杨晓平, 等. 2016. 中国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C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
|
[26] |
徐锡伟, 闻学泽, 郑荣章, 等. 2003.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 中国科学(D辑), 33(S2): 151—162.
|
|
|
[27] |
徐志萍, 王夫运, 姜磊, 等. 2018. 川滇地区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厚度[J]. 地震地质, 40(6): 1318—133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9.
|
|
|
[28] |
俞维贤, 张建国, 周光全, 等. 2005. 2001年永胜6级地震的地表破裂与程海断裂[J]. 地震研究, 28(2): 125—128.
|
|
|
[29] |
张国民, 马宏生, 王辉, 等. 2005.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与强震活动[J]. 地球物理学报, 48(3): 602—610.
|
|
|
[30] |
张国民, 张培震. 1999. 近年来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主要进展[J]. 中国基础科学, (Z1): 47—58.
|
|
|
[31] |
张国民, 张培震. 2000. “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中期学术进展[J]. 中国基础科学, 10: 4—10.
|
|
|
[32] |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2003.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D辑), 33(S2): 12—20.
|
|
|
[33] |
张培震, 邓起东, 张竹琪, 等, 2013. 中国大陆的活动断裂、 地震灾害及其动力过程[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3(10): 1607—1620.
|
|
|
[34] |
张培震, 王伟涛, 甘卫军, 等. 2022. 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过程[J]. 地质学报, 96(10): 3297—3313.
|
|
|
[35] |
郑文俊, 王庆良, 袁道阳, 等. 2020. 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 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J]. 地震地质, 42(2): 245—2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1.
|
|
|
[36] |
郑文俊, 张竹琪, 郝明, 等. 2022. 强震孕育发生的大陆活动地块理论未来发展与强震预测探索[J]. 科学通报, 67(13): 1352—1361.
|
|
|
[37] |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2023. 中国 5 级以上地震目录汇编(190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R]. 北京: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Department,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2023. A compilation of earthquakes with M≥5.0(Jan.1, 1900—Dec.31, 2022)[R]. Earthquak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Department,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in Chinese).
|
|
[38] |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9. 中国近代地震目录(公元1912—1990年, MS≥4.7)[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Department,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1999. The Modern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China(1912—1990, MS≥4.7)[M].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
|
[39] |
周荣军, 黎小刚, 黄祖智, 等. 2003.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晚第四纪平均滑动速率[J]. 地震研究, 26(2): 191—196.
|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PMID |
[48] |
|
[49] |
|
[50] |
|
[51] |
|
[1] | 徐晶, 季灵运, 刘传金. 2022年泸定MS6.8地震震前区域变形背景及同震形变特征[J]. 地震地质, 2024, 46(3): 645-664. |
[2] | 李浩峰, 徐岳仁, 郭雅丽, 刘晗, 赵昕雨, 陆玲玉, 唐嘉诚. 滇西南1976年龙陵MS7.3、MS7.4 双强震触发滑坡遥感解译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24, 46(1): 117-140. |
[3] | 陈鲲, 高孟潭, 俞言祥, 徐伟进, 杜义, 李雪靖, 陆东华. 融合三维断层源和二维潜在震源区的随机抽样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算法研发[J]. 地震地质, 2023, 45(2): 435-454. |
[4] | 田一鸣, 杨卓欣, 王志铄, 石金虎, 张扬, 谭雅丽, 张建志, 宋威, 季通宇. 新乡-商丘断裂封丘段浅部探测和第四纪活动性的初步研究[J]. 地震地质, 2023, 45(1): 139-152. |
[5] | 姜丛, 蒋长胜, 尹欣欣, 王蕊嘉, 翟鸿宇, 张延保, 来贵娟, 尹凤玲. 水力压裂诱发地震活动中的b值时空异质性及其应用[J]. 地震地质, 2022, 44(5): 1333-1349. |
[6] | 李倩, 宋前进, 酆少英, 姬计法, 段永红, 何银娟, 秦晶晶.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兰聊断裂带中南段深部特征[J]. 地震地质, 2022, 44(4): 1029-1045. |
[7] | 张国庆, 祝意青, 梁伟锋. 青藏高原东缘扶边河断裂周边地壳密度及垂向构造应力特征[J]. 地震地质, 2022, 44(3): 578-589. |
[8] | 王志伟, 马胜利, 雷兴林, 王凯英. 基于加密地震观测讨论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J]. 地震地质, 2021, 43(6): 1524-1536. |
[9] | 哈广浩, 任治坤, 刘金瑞, 李智敏, 李正芳, 闵伟, 周本刚. 青海都兰地区夏日哈活动断裂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21, 43(3): 614-629. |
[10] | 王绍俊, 刘云华, 单新建, 屈春燕, 张国宏, 解朝娣, 赵德政, 范晓冉, 华俊, 梁诗明, 张克亮, 代成龙. 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同震地表形变与断层滑动分布[J]. 地震地质, 2021, 43(3): 692-705. |
[11] | 华俊, 赵德政, 单新建, 屈春燕, 张迎峰, 龚文瑜, 王振杰, 李成龙, 李彦川, 赵磊, 陈晗, 范晓冉, 王绍俊. 2021年青海玛多MW7.3地震InSAR的同震形变场、断层滑动分布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应力扰动[J]. 地震地质, 2021, 43(3): 677-691. |
[12] | 张迎峰, 单新建, 张国宏, 李成龙, 温少妍, 解全才. 2020年MW6.0柯坪塔格地震的变形特征及其对周边地震危险性的启示[J]. 地震地质, 2021, 43(2): 377-393. |
[13] | 黎哲君, 义崇政, 周冬瑞, 郑海刚, 王俊, 李军辉, 倪红玉. 大别造山带东段重力异常多尺度分解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21, 43(1): 158-176. |
[14] | 何付兵, 徐锡伟, 何振军, 张晓亮, 刘立岩, 张巍, 魏波, 倪敬波. 利用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研究大兴断裂北段新近纪—第四纪的构造特征[J]. 地震地质, 2020, 42(4): 893-908. |
[15] | 郑文俊, 王庆良, 袁道阳, 张冬丽, 张竹琪, 张逸鹏. 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 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J]. 地震地质, 2020, 42(2): 245-27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