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 2023, Vol. 45 ›› Issue (6): 1385-1399.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8
罗翔飞(), 李忠良, 李勇江, 王泽源, 姬计法*(), 何辛, 于博
收稿日期:
2023-01-17
修回日期:
2023-05-05
出版日期:
2023-12-20
发布日期:
2024-01-16
通讯作者:
姬计法, 男, 1970年生,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重力测量、 反射地震探测方法及应用、 活动断层探测与研究, E-mail: 作者简介:
罗翔飞, 女, 1972年生, 2003年于同济大学获建筑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为流动重力与地震预测, E-mail: 43334123@qq.com。
基金资助:
LUO Xiang-fei(), LI Zhong-liang, LI Yong-jiang, WANG Ze-yuan, JI Ji-fa*(), HE Xin, YU Bo
Received:
2023-01-17
Revised:
2023-05-05
Online:
2023-12-20
Published:
2024-01-16
摘要:
文中利用宜川—泰安重力剖面的相对联测和同址GNSS测量数据获得沿线的布格重力异常、 剩余密度相关成像和地壳密度结构, 可以看出: 剖面的布格异常变化范围为-(161.7~5.5)×10-5m/s2, 自西向东总体呈上升趋势, 在临汾盆地有明显“凹陷”, 可能与上地壳存在低密度构造有关; 剖面地壳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 以太行山重力梯级带为界, 西部密度较高, 东部密度较低, 中下地壳存在低密度体, 可能是上地幔物质上涌岩石含部分高温流体和熔融岩体所致; 不同构造块体的密度差异明显, 在断裂带分布区域均存在密度差, 说明密度分布与构造有一定关系; 地壳介质的不均匀性和地震活动相关: 鄂尔多斯断块的地壳介质相对均匀, 不容易积累能量, 地震活动水平低; 山西断陷带和华北平原断块则相反, 具有显著的不均匀性, 地震活动频繁。
罗翔飞, 李忠良, 李勇江, 王泽源, 姬计法, 何辛, 于博. 宜川—泰安剖面的密度结构、 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J]. 地震地质, 2023, 45(6): 1385-1399.
LUO Xiang-fei, LI Zhong-liang, LI Yong-jiang, WANG Ze-yuan, JI Ji-fa, HE Xin, YU Bo. DENSITY STRUCTURE, TECTONIC FEATURES AND SEISMIC ACTIVITY OF THE YICHUAN-TAI’AN PROFILE[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2023, 45(6): 1385-1399.
图1 剖面位置和研究区地质构造图(据邓起东等(2007)修改)
Fig. 1 Profile location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map (modifica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DENG Qi-dong et al., 2007).
图2 剖面的布格重力异常、 GNSS高程值与断裂位置的关系 断块资料引自文献(邓起东等, 2007), 断层资料引自GIS地震分析预报系统
Fig.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GNSS elevation, and fault locations on profile sections.
地层 | 区域 | |||||||
---|---|---|---|---|---|---|---|---|
鄂尔多斯断块山西断陷带 | 太行山断块 | 华北平原断块 | ||||||
深度/km | 密度/g·cm-3 | 深度/km | 密度/g·cm-3 | 深度/km | 密度/g·cm-3 | 深度/km | 密度/g·cm-3 | |
沉积层 | 0~3.0 | 2.40 | 0~4.0 | 2.30 | 0~3.2 | 2.40 | 0~3.5 | 2.30 |
上地壳 | 3~15 | 2.81 | 4~19 | 2.78 | 3.2~14 | 2.85 | 3.5~12 | 2.81 |
中地壳 | 16~27 | 2.90 | 19~26 | 2.81 | 14~25 | 2.90 | 12~24 | 2.89 |
下地壳 | 27~42 | 2.98 | 26~40 | 2.98 | 25~42 | 2.98 | 24~37 | 2.95 |
上地幔 | 密度:3.3g/cm3 |
表1 剖面地壳密度的初始模型
Table1 The initial model of the crust density in profile
地层 | 区域 | |||||||
---|---|---|---|---|---|---|---|---|
鄂尔多斯断块山西断陷带 | 太行山断块 | 华北平原断块 | ||||||
深度/km | 密度/g·cm-3 | 深度/km | 密度/g·cm-3 | 深度/km | 密度/g·cm-3 | 深度/km | 密度/g·cm-3 | |
沉积层 | 0~3.0 | 2.40 | 0~4.0 | 2.30 | 0~3.2 | 2.40 | 0~3.5 | 2.30 |
上地壳 | 3~15 | 2.81 | 4~19 | 2.78 | 3.2~14 | 2.85 | 3.5~12 | 2.81 |
中地壳 | 16~27 | 2.90 | 19~26 | 2.81 | 14~25 | 2.90 | 12~24 | 2.89 |
下地壳 | 27~42 | 2.98 | 26~40 | 2.98 | 25~42 | 2.98 | 24~37 | 2.95 |
上地幔 | 密度:3.3g/cm3 |
[1] |
陈石, 王谦身, 徐伟民, 等. 2011. 华北地区热均衡、 重力均衡与深部构造[J]. 地球物理学报, 54(11): 2865—2874.
|
|
|
[2] |
邓起东, 冉勇康, 杨晓平, 等. 2007. 中国活动构造图[C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
|
[3] |
邓起东, 尤惠川. 1985. 鄂尔多斯周缘断陷盆地带的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G]//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 现代地壳运动研究. 北京: 地震出版社: 58—78.
|
|
|
[4] |
段永红, 张先康, 方盛明. 2002. 华北地区上部地壳结构的三维有限差分层析成像[J]. 地球物理学报, 45(3): 362—369.
|
|
|
[5] |
方剑, 许厚泽. 1999. 中国及邻区岩石层密度三维结构[J]. 地球物理学进展, 14(2): 88—93.
|
|
|
[6] |
冯锐, 严惠芬, 张若水. 1986. 三维位场的快速反演方法及程序设计[J]. 地质学报, 60(4): 390—403.
|
|
|
[7] |
高占武, 吴昊, 李光涛, 等. 2014.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中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J]. 震害防御技术, 9(2): 159—170.
|
|
|
[8] |
郭良辉, 孟小红, 石磊, 等. 2009. 重力和重力梯度数据三维相关成像[J]. 地球物理学报, 52(4): 1098—1106.
|
|
|
[9] |
嘉世旭, 张先康. 2005. 华北不同构造块体地壳结构及其对比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48(3): 611—620.
|
DOI URL |
|
[10] |
李绍柄, 刘德林, 许建恩, 等. 1984. 华北几个地震带内强震迁移活动与断块掀斜运动[J]. 华北地震科学, 2(4): 17—24.
|
|
|
[11] |
李松林, 赖晓玲, 刘宝峰, 等. 2011. 由诸城—宜川人工地震剖面反演结果看太行山两侧岩石圈结构的差异[J]. 地球科学, 41(5): 668—677.
|
|
|
[12] |
刘金兰, 王万银, 于长春. 2007. 逐步逼近曲化平方法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50(5): 1551—1557.
|
|
|
[13] |
罗照华, 邓晋福, 赵国春, 等. 1997. 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特征及其造山过程反演[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2(3): 279—284.
|
|
|
[14] |
马杏垣, 丁国瑜, 高文学, 等. 1989.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C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7—20.
|
|
|
[15] |
梅世蓉. 1995. 地震前兆场物理模式与前兆时空分布机制研究(一): 坚固体孕震模式的由来与证据[J]. 地震学报, 17(3): 273—282.
|
|
|
[16] |
孟令顺. 1983. 藏南聂拉木—门布重力部面的初步地质解释[J]. 长春地质学院报, 10(3): 153—162.
|
|
|
[17] |
秦建增, 方盛明, 罗翔飞, 等. 2017. 宜川—泰安重力剖面的均衡重力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J]. 地球物理学进展, 32(6): 2366—2372.
|
|
|
[18] |
申重阳, 吴云, 秦小军, 等. 2003. 华北地区地壳密度变化特征的初步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3(1): 29—34.
|
|
|
[19] |
唐新功, 陈永顺, 严良俊, 等. 2008.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J]. 西北地震学报, 30(4): 305—309.
|
|
|
[20] |
王春华, 廖素琼. 1990.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堑系形成机制及其地震活动性的实验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12(4): 69—75.
|
|
|
[21] |
王椿镛, 段永红, 吴庆举, 等. 2016. 华北强烈地震深部构造环境的探测与研究[J]. 地震学报, 38(4): 511—549.
|
|
|
[22] |
吴福元, 徐义刚, 高山, 等. 2008.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J]. 岩石学报, 24(6): 1145—1174.
|
|
|
[23] |
吴晶, 王辉, 曹建玲, 等. 2011. 地壳介质非均匀性对华北地区强震活动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8): 2023—2033.
|
|
|
[24] |
徐杰, 高占武, 宋长青, 等. 2000.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构造特征[J]. 地震地质, 22(2): 111—122.
|
|
|
[25] |
徐杰, 高战武, 孙建宝, 等. 2001. 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J]. 地质学报, 75(2): 165—174.
|
|
|
[26] |
徐义刚. 2006. 太行山重力梯度带的形成与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差异性有关[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31(1): 14—22.
|
|
|
[27] |
杨宝俊, 刘万崧, 王喜臣, 等. 2005. 中国东部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成因[J]. 地球物理学报, 48(1): 86—97.
|
|
|
[28] |
张国民, 马宏生, 王辉, 等. 2004.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J]. 中国科学(D辑), 34(7): 591—599.
|
|
|
[29] |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2003.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D辑), 33(S1): 12—19.
|
|
|
[30] |
张文佑. 1980. 华北断块的形成和发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8.
|
|
|
[31] |
张文佑, 张抗, 赵永贵, 等. 1983. 华北断块区中、 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及岩石圈动力学模型[J]. 地质学报, 57(1): 33—41.
|
|
|
[32] |
张学民, 刁桂苓, 赵英萍, 等. 2006. 华北地区深部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49(6): 1709—1719.
|
|
|
[33] |
张学民, 杨文采, 赵大鹏, 等. 2012. 太行山构造带及其以东地区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J]. 地质学报, 86(3): 371—382.
|
|
|
[34] |
曾融生, 朱露培, 何正勤, 等. 1991. 华北盆地强震的震源模型兼论强震和盆地的成因[J]. 地球物理学报, 34(3): 288—301.
|
|
|
[35] |
周国藩, 吴蓉元, 吴朝钧. 1985. 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的重磁场特征及深部构造分析[J]. 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 10(4): 131—142.
|
|
|
[36] |
朱日祥, 徐义刚, 朱光, 等. 2012. 华北克拉通破坏[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2(8): 1135—1159.
|
|
|
[37] |
朱日祥, 郑天愉. 2009. 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与古元古代板块构造体系[J]. 科学通报, 54(14): 1950—1961.
|
|
|
[38] |
朱守彪, 张培震, 石耀霖. 2010. 华北盆地强震孕育的动力学机制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53(6): 1409—1417.
|
|
|
[39] |
DOI URL |
[1] | 李丹丹, 唐新功, 熊治涛.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密度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 地震地质, 2023, 45(4): 936-951. |
[2] | 王喜龙, 罗银花, 金秀英, 杨梦尧, 孔祥瑞. 辽南地区断裂带的断层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区域应力调整的指示[J]. 地震地质, 2023, 45(3): 710-734. |
[3] | 徐志萍, 张扬, 杨利普, 徐顺强, 姜磊, 唐淋, 林吉焱. 河南省及邻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构造特征[J]. 地震地质, 2022, 44(6): 1521-1538. |
[4] | 吴果, 冉洪流, 周庆, 谢卓娟. 中国海域及邻区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J]. 地震地质, 2022, 44(1): 150-169. |
[5] | 王志伟, 马胜利, 雷兴林, 王凯英. 基于加密地震观测讨论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J]. 地震地质, 2021, 43(6): 1524-1536. |
[6] | 吴桂桔, 于炳飞, 郝洪涛, 胡敏章, 谈洪波. 漾濞震区及周缘深部构造特征与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2021, 43(4): 739-756. |
[7] | 张盛峰, 张永仙, 范晓易. 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新疆伽师地区背景及触发地震活动的探讨[J]. 地震地质, 2021, 43(2): 297-310. |
[8] | 邵志刚, 冯蔚, 王芃, 尹晓菲.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综述[J]. 地震地质, 2020, 42(2): 271-282. |
[9] | 徐志萍, 王夫运, 姜磊, 徐顺强, 唐淋. 川滇地区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厚度[J]. 地震地质, 2018, 40(6): 1318-1331. |
[10] | 张磊, 高小其, 包创, 李静, 李旭茂. 呼图壁地下储气库构造气体地球化学特征[J]. 地震地质, 2018, 40(5): 1059-1071. |
[11] | 朱成林, 甘卫军, 贾媛, 李杰, 殷海涛, 孔向阳. 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区地震能量释放与块体相对运动的关系[J]. 地震地质, 2018, 40(2): 299-309. |
[12] | 姜磊, 徐志萍, 方盛明, 杨利普, 李怡青, 徐顺强. 利用重震资料研究豫北及邻区地壳结构特征与地震分布[J]. 地震地质, 2018, 40(2): 323-336. |
[13] | 谢超, 周本刚, 李正芳.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貌形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J]. 地震地质, 2017, 39(2): 276-286. |
[14] | 谈洪波, 申重阳, 玄松柏, 吴桂桔, 杨光亮, 汪健. 鲁甸MS6.5地震孕育环境的重力学分析[J]. 地震地质, 2017, 39(2): 356-373. |
[15] | 朱艾斓, 徐锡伟, 任烨, 孙冬军, 王鹏, 于海英, 宋秀青, 刘芳. 中国东南部地区背景地震重新定位及隐伏活动构造初步研究[J]. 地震地质, 2017, 39(1): 67-8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