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 2004, Vol. 26 ›› Issue (1): 91-101.
王绳祖, 张宗淳
WANG Sheng-zu, ZHANG Zong-chun
摘要: 根据先前相似模型实验的结果,在板块边界驱动下,沿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传播的塑性流动波包括"快波"和"慢波",二者均属于黏性重力波,并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快波"以100~102km/a量级的速度传播,已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迁移的研究所证实.文中根据7级以上强震的条带状分布图像,证明在喜马拉雅弧驱动下还存在着波速仅为100~101m/a量级的"慢波",其中对7级以上强震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慢波"的辅波,其平均波长为445km,波速为0.81~2.80m/a,周期为0.16~0.55Ma."慢波"的边界起波时间距今约1.34~4.66Ma,相当于上新世中期至早更新世中期,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主要活跃期(幕)之一相吻合.以喜马拉雅弧西段和东段为波源所形成的2个"慢波"系统的波峰带相互重叠,为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背景.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