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 2024, Vol. 46 ›› Issue (5): 993-1011.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1
曹筠1)(), 周依1),*(), 高晨1), 刘书峰1,2), 陈安1,3), 张素欣1), 冯向东1), 吴鹏1), 陈肇东1)
收稿日期:
2023-09-22
修回日期:
2024-03-19
出版日期:
2024-10-20
发布日期:
2024-11-22
通讯作者:
周依, 女, 1991年生, 工程师, 主要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 E-mail: 作者简介:
曹筠, 男, 1982年生, 正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长期运动习性与地震研究, E-mail: cjconan82@163.com。
基金资助:
CAO Jun1)(), ZHOU Yi1),*(), GAO Chen1), LIU Shu-feng1,2), CHEN An1,3), ZHANG Su-xin1), FENG Xiang-dong1), WU Peng1), CHEN Zhao-dong1)
Received:
2023-09-22
Revised:
2024-03-19
Online:
2024-10-20
Published:
2024-11-22
摘要:
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是唐山地区继1995年古冶M5.0地震以后时隔20多年发生的又一次超过5级的地震, 但有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尚无准确判定, 这增加了唐山地区未来地震危险区域的判断难度。文中基于唐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 结合震后应急科学考察、 野外地质地貌调查、 区域形变场数据、 震源参数和小地震重定位等资料, 综合分析得出唐山古冶地震的地表宏观震害呈NE向和NW向十字交叉形态, 震害和应力集中区域内只有NW向的抹轴峪断裂为一条中更新世断层, NE向的唐山-古冶断裂是区域最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层, 且2条共轭断层的性质与唐山古冶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由于唐山断裂带呈右旋走滑运动且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 唐山-古冶断裂在向E扩展过程中受到青龙山复背斜的阻挡, 深部资料显示青龙山复背斜是区域物性差异的分界部位, 因此综合判定唐山-古冶断裂和抹轴峪断裂为唐山古冶地震的共轭发震断层。唐山古冶地震是华北平原一次典型的中等强度走滑型地震。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华北平原内的地震以走滑型为主, 这是华北克拉通对来自青藏高原向E扩展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向W俯冲共同作用下的应变响应。
曹筠, 周依, 高晨, 刘书峰, 陈安, 张素欣, 冯向东, 吴鹏, 陈肇东.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5.1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区域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24, 46(5): 993-1011.
CAO Jun, ZHOU Yi, GAO Chen, LIU Shu-feng, CHEN An, ZHANG Su-xin, FENG Xiang-dong, WU Peng, CHEN Zhao-dong.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TANGSHAN MS5.1 EARTHQUAKE ON JULY 12, 2020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TECTONICS[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2024, 46(5): 993-1011.
图 1 唐山东北部区域地震构造图(图a据文献(闻学泽等, 2006)修订) 唐山断裂带(F1—F3): F1陡河断裂; F2唐山-巍山断裂; F3唐山-古冶断裂; F4白云山断裂; F5抹轴峪断裂; F6榛子镇断裂; F7滦县-乐亭断裂(下文均遵循该断裂符号顺序)
Fig. 1 Regional seismotectonic map of northeast Tangshan(Fig 1a is modified from WEN Xue-ze et al., 2006).
图 5 基于InSAR数据(2017-03—2019-03)的唐山东北部地区形变场 红色区域代表靠近卫星运动, 蓝色区域代表远离卫星运动
Fig. 5 Deformation field of northeast Tangshan based on InSAR data(2017-03—2019-03).
震级 | 节面1 | 节面2 | 震源深度/km | 机构 | ||||
---|---|---|---|---|---|---|---|---|
走向 | 倾角 | 滑动角 | 走向 | 倾角 | 滑动角 | |||
MS5.1 | 236° | 49° | -164° | 135° | 78° | -42° | 10 | CENC |
MW5.0 | 236° | 81° | -175° | 145° | 85° | -9° | 23 | GCMT |
MS5.2 | 243° | 75° | -177° | 152° | 87° | -15° | 25 | IGPCEA |
MS5.1 | 238° | 74° | -168° | 145° | 79° | -16° | 19 | HBEA |
表1 各相关机构给出的唐山古冶地震的震源参数表
Table 1 Source parameters of Tangshan Guye earthquake from different institutions
震级 | 节面1 | 节面2 | 震源深度/km | 机构 | ||||
---|---|---|---|---|---|---|---|---|
走向 | 倾角 | 滑动角 | 走向 | 倾角 | 滑动角 | |||
MS5.1 | 236° | 49° | -164° | 135° | 78° | -42° | 10 | CENC |
MW5.0 | 236° | 81° | -175° | 145° | 85° | -9° | 23 | GCMT |
MS5.2 | 243° | 75° | -177° | 152° | 87° | -15° | 25 | IGPCEA |
MS5.1 | 238° | 74° | -168° | 145° | 79° | -16° | 19 | HBEA |
图 7 唐山古冶地震区域ML≥1.0地震重新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和震源深度剖面图(2010-01—2020-12)
Fig. 7 Location of relocatied earthquake with ML≥1.0 and focal depth in Tangshan Guye area(2010-01—2020-12).
地震 | 节面1 | 节面2 | 来源 | 类型 | ||||
---|---|---|---|---|---|---|---|---|
走向 | 倾角 | 滑动角 | 走向 | 倾角 | 滑动角 | |||
菏泽5.9级 | 136° | 80° | 43° | 225° | 85° | 132° | 刘万琴等( | SS |
苍山5.2级 | 140° | 85° | 230° | 85° | 王志才等( | SS | ||
文安5.1级 | 210° | 80° | -150° | 114° | 61° | -12° | 黄建平等( | SS |
表2 华北平原典型中强震的震源参数表
Table 2 Source parameters of typical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 in North China Plain
地震 | 节面1 | 节面2 | 来源 | 类型 | ||||
---|---|---|---|---|---|---|---|---|
走向 | 倾角 | 滑动角 | 走向 | 倾角 | 滑动角 | |||
菏泽5.9级 | 136° | 80° | 43° | 225° | 85° | 132° | 刘万琴等( | SS |
苍山5.2级 | 140° | 85° | 230° | 85° | 王志才等( | SS | ||
文安5.1级 | 210° | 80° | -150° | 114° | 61° | -12° | 黄建平等( | SS |
[1] |
蔡华昌, 张四昌, 杨家亮, 等. 1992. 1991年5月唐山5.1、5.3级地震震害评估[J]. 华北地震科学, 10(2): 10—19.
|
|
|
[2] |
刁桂苓, 张四昌, 孙佩卿, 等. 2006. 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J]. 地震地质, 28(3): 497—502.
|
|
|
[3] |
刁桂苓, 张四昌, 赵军, 等. 1999. 用现今小地震研究历史强震的震源断层: 以1830年河北磁县M71/2级地震为例[J]. 地震地质, 21(2): 121—126.
|
|
|
[4] |
郭慧, 江娃利, 谢新生. 2011. 钻孔与探槽揭示1976年河北唐山 MS7.8 地震发震构造晚第四纪强震活动[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1(7): 1009—1028.
|
|
|
[5] |
郭蕾, 孙丽娜, 周依, 等. 2021. 唐山地区近十年地震的重定位研究[J]. 地震学报, 43(6): 706—715.
|
|
|
[6] |
虢顺民, 李志义, 程绍平, 等. 1977. 唐山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和发震模式的讨论[J]. 地质科学, 12(4): 305—321.
|
|
|
[7] |
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 1982. 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1976 Tangshan Earthquake》Editorial Group. 1982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M]. Seismological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
|
[8] |
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 2017. 中国区域地质志(河北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Hebei Institute of Regional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2017. Regional Geology of China(Hebei)[M]. Geology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
|
[9] |
黄建平, 倪四道, 傅容珊, 等. 2009. 综合近震及远震波形反演2006文安地震(MW5.1)的震源机制解[J]. 地球物理学报, 52(1): 120—130.
|
|
|
[10] |
黄星, 洪顺英, 金红林, 等. 2022. 嘉黎-崩错断裂现今变形特征分析[J]. 地球物理学进展, 37(1): 30—40.
|
|
|
[11] |
江娃利, 张英礼. 1996. 河北磁县NWW向南山村-岔口活动断裂带活动特征与1830年磁县地震[J]. 地震地质, 18(4): 349—357.
|
|
|
[12] |
雷生学, 刘建波,
|
|
|
[13] |
李海龙, 张长厚, 邹云, 等. 2008. 冀东马兰峪背斜南翼与西部倾伏端盖层变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质通报, 27(10): 1698—1708.
|
|
|
[14] |
李赫, 董一兵, 王熠熙, 等. 2020. 永清 MS4.3 地震和廊坊 MS3.0 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J]. 地震学报, 42(4): 392—405.
|
|
|
[15] |
李赫, 谢祖军, 王熠熙, 等. 2019. 2017年9月4日临城ML4.4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揭示的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41(3): 670—6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9.
|
|
|
[16] |
李志义, 虢顺民. 1979. 从地震构造看宁河6.9级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J]. 地震地质, 1(4): 27—35.
|
|
|
[17] |
刘保金, 曲国胜, 孙铭心, 等. 2011a. 唐山地震区地壳结构和构造: 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J]. 地震地质, 33(4): 901—9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4.
|
|
|
[18] |
刘保金, 张先康, 陈颐, 等. 2011b. 三河-平谷8.0级地震区地壳结构和活动断裂研究: 利用单次覆盖深反射和浅层地震剖面[J]. 地球物理学报, 54(5): 1251—1259.
|
|
|
[19] |
刘蒲雄, 吕晓健. 2011. 唐山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复杂性原因研究[J]. 地震, 31(4): 1—14.
|
|
|
[20] |
刘西林. 1996. 菏泽5.9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其前兆构造活动[J]. 地震学刊, 2:1—6, 80.
|
|
|
[21] |
刘万琴, 魏光兴, 周翠英. 1989. 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震源过程研究[J]. 地震学报, 11(3): 282—290.
|
|
|
[22] |
苏幼坡, 王绍杰, 刘英利, 等. 1998. 1998年4月14日古冶4.7级地震房屋建筑震害调查与分析[J]. 河北冶金, (Z1): 88—93.
|
|
|
[23] |
王椿镛, 王贵美, 林中洋, 等. 1993. 用深地震反射方法研究邢台地震区地壳细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36(4): 445—452.
|
|
|
[24] |
王华林, 耿杰. 1995. 关于1937年菏泽7级地震成因的探讨[J]. 高原地震, 7(3): 1—8.
|
|
|
[25] |
王景明, 郑文俊, 陈国顺, 等. 1981. 唐山地震地面主破裂带及地震成因探讨[J]. 地震研究, 4(4): 437—450.
|
|
|
[26] |
王想, 周依, 陈婷, 等. 2021. 2020年7月12日唐山5.1级地震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43(6): 1280—1287.
|
|
|
[27] |
王亚玲, 蔡玲玲, 李冬圣, 等. 2021.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 MS5.1 地震发震构造及唐山断裂带三维模型[J]. 华北地震科学, 39(3): 83—91.
|
|
|
[28] |
王志才, 晁洪太. 1999. 1995年山东苍山5.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21(2): 20—25.
|
|
|
[29] |
闻学泽, 马胜利. 2006. 唐山大地震对相邻断裂段地震复发的影响[J]. 自然科学进展, 16(10): 1346—1350.
|
|
|
[30] |
徐杰, 方仲景, 杨理华. 1988. 1966年邢台7.2级地震的构造背景和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10(4): 51—59.
|
|
|
[31] |
徐杰, 牛娈芳, 王春华, 等. 1996. 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J]. 地震地质, 18(3): 193—198.
|
|
|
[32] |
徐锡伟, 白鸾曦, 魏雷鸣, 等. 2019. 华北克拉通破坏区最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讨论[J]. 地球科学, 44(5): 1647—1660.
|
|
|
[33] |
徐锡伟, 于贵华, 王峰, 等. 2000. 1966年邢台地震群的发震构造模型: 新生断层形成?先存活断层摩擦黏滑?[J]. 中国地震, 16(4): 364—378.
|
|
|
[34] |
尤惠川, 徐锡伟, 吴建平, 等. 2002. 唐山地震深浅构造关系研究[J]. 地震地质, 24(4): 571—582.
|
|
|
[35] |
张素欣, 边庆凯, 张子广, 等. 2020. 唐山断裂北段地震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研究, 43(2): 270—277.
|
|
|
[36] |
张岳桥, 施炜, 董树文. 2019. 华北新构造: 印欧碰撞远场效应与太平洋俯冲地幔上涌之间的相互作用[J]. 地质学报, 93(5): 971—1001.
|
|
|
[37] |
周依, 王想, 孙丽娜. 2022. 2020-07-12河北唐山 MS5.1 地震震源参数及发震构造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42(2): 172—175.
|
|
|
[38] |
朱日祥. 2018.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结题综述[J]. 中国科学基金, 32(3): 282—290.
|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1] | 许英才, 郭祥云. 2022年四川马尔康MS6.0强震群重定位及发震断层探讨[J]. 地震地质, 2023, 45(4): 1006-1024. |
[2] | 于书媛, 黄显良, 郑海刚, 李玲利, 骆佳骥, 丁娟, 范晓冉. 2022年门源MW6.7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型及应力研究[J]. 地震地质, 2023, 45(1): 286-303. |
[3] | 王雨晴, 冯万鹏, 张培震. 交角约90°共轭断裂的现今形变及对构造应力场的指示意义——以2019年MW≥6.4菲律宾地震序列为例[J]. 地震地质, 2022, 44(2): 313-332. |
[4] | 李佳妮, 韩竹军, 罗佳宏, 郭鹏. 青藏高原东缘岷山活动地块周缘的地震活动特征与启示[J]. 地震地质, 2021, 43(6): 1459-1484. |
[5] | 李智敏, 李文巧, 李涛, 徐岳仁, 苏鹏, 郭鹏, 孙浩越, 哈广浩, 陈桂华, 袁兆德, 李忠武, 李鑫, 杨理臣, 马震, 姚生海, 熊仁伟, 张彦博, 盖海龙, 殷翔, 徐玮阳, 董金元.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表破裂初步调查[J]. 地震地质, 2021, 43(3): 722-737. |
[6] | 谢张迪, 韩竹军. 2014年云南景谷MS6.6地震发震断层及其动力学参数[J]. 地震地质, 2019, 41(4): 887-912. |
[7] | 李翠平, 唐茂云, 郭卫英, 黄世源, 王小龙, 高见. 2017年11月23日重庆武隆MS5.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断层分析[J]. 地震地质, 2019, 41(3): 603-618. |
[8] | 郑博文, 龚文瑜, 温少妍, 张迎峰, 单新建, 宋小刚, 刘云华. 基于Sentinel-1A的2016年青海门源MW5.9地震发震构造特征[J]. 地震地质, 2018, 40(4): 872-882. |
[9] | 许冲, 王世元, 徐锡伟, 张合, 田颖颖, 马思远, 房立华, 鲁人齐, 陈立春, 谭锡斌.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MS7.0地震触发滑坡全景[J]. 地震地质, 2018, 40(1): 232-260. |
[10] | 鲁人齐, 徐锡伟, 陈立春, 陈桂华, 姚琪, 孙建宝, 任俊杰, 任治坤, 许冲, 魏占玉, 谭锡斌, 董绍鹏, 石峰, 吴熙彦.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地震构造与震区三维断层初始模型[J]. 地震地质, 2018, 40(1): 1-11. |
[11] | 魏强, 许力生, 李春来, 房立华, 付虹. 2014年鲁甸MS6.5地震序列发震构造的再研究[J]. 地震地质, 2017, 39(2): 374-389. |
[12] | 周庆, 吴果. 鲁甸6.5级地震崩滑地质灾害分布与成因探讨[J]. 地震地质, 2015, 37(1): 269-278. |
[13] | 李西, 张建国, 谢英情, 苖庆文. 鲁甸MS6.5地震地表破坏及其与构造的关系[J]. 地震地质, 2014, 36(4): 1280-1291. |
[14] | 许冲, 徐锡伟, 沈玲玲, 窦帅, 吴赛儿, 田颖颖, 李西. 2014年鲁甸MS6.5地震触发滑坡编录及其对一些地震参数的指示[J]. 地震地质, 2014, 36(4): 1186-1203. |
[15] | 房立华, 吴建平, 王未来, 吕作勇, 王长在, 杨婷, 钟世军. 云南鲁甸M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2014, 36(4): 1173-118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