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 2023, Vol. 45 ›› Issue (6): 1286-1308.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3.06.003
李媛1,2)(), 杨周胜3),*(), 庞亚瑾2), 梁洪宝2), 刘峡2)
收稿日期:
2022-11-19
修回日期:
2023-08-25
出版日期:
2023-12-20
发布日期:
2024-01-16
通讯作者:
杨周胜, 男, 1967年生,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地震监测研究, E-mail: 作者简介:
李媛, 女, 1988年生, 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壳形变机理和跨断层数据分析以及动力学数值模拟等研究, E-mail: lilyuaner@126.com。
基金资助:
LI Yuan1,2)(), YANG Zhou-sheng3),*(), PANG Ya-jin2), LIANG Hong-bao2), LIU Xia2)
Received:
2022-11-19
Revised:
2023-08-25
Online:
2023-12-20
Published:
2024-01-16
摘要:
2022年1月8日门源 MS6.9 地震是继1986年和2016年2次门源 MS6.4 地震后, 冷龙岭断裂西段再次发生的MS>6强震。为探讨此次门源 MS6.9 地震前近震区的断层运动、 应力状态和强震多发的孕震环境, 文中以地震前1991—2015期和2017—2021期GPS速度场作为边界约束, 通过建立精细的三维黏弹性有限元动力学模型, 计算分析了祁连山构造区在长期的构造运动环境下应力积累的基本格局, 区域内断层的长期滑动速率、 应力累积速率, 以及这些量值在门源 MS6.9 地震前约5a的变化特征。1991—2015期的计算结果显示: 门源 MS6.9 近震区长期受到NE-SW向挤压和NW-SE向拉张的应力场作用, 最大剪应力积累比周围区域快, 应力积累整体上以促进NWW向断层的挤压和走滑运动为主; 与周围断层段相比, 受几何拐折形态影响, 冷龙岭断裂西段的滑动速率偏低, 断层剪切应力的累积速率较高, 发震断层上运动的亏损与应力的快速积累有利于孕育走滑型地震。2017—2021期相对于1991—2015期的增量结果显示, 在临近地震约5a的时段内, 冷龙岭断裂西段走滑速率进一步减小, 断层的剪应力累积速率显著增高, 利于促进走滑型地震的发生。冷龙岭断裂西段具有较强的动力学背景和有利的强震发生条件, 未来依然存在发生强震的危险。
李媛, 杨周胜, 庞亚瑾, 梁洪宝, 刘峡. 2022年门源 MS6.9 地震前断层活动及应力状态的数值模拟[J]. 地震地质, 2023, 45(6): 1286-1308.
LI Yuan, YANG Zhou-sheng, PANG Ya-jin, LIANG Hong-bao, LIU Xi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AULT ACTIVITY AND STRESS STATE BEFORE MS6.9 MENYUAN EARTHQUAKE[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2023, 45(6): 1286-1308.
图2 三维有限元模型的边界条件和拟合残差结果 a 三维有限元网格模型; b 区域实测2期GPS速度场及模型边界约束条件, 蓝色线框为研究区边界; c 2期的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的拟合残差空间分布; d、 e 1991—2015和2017—2021 2期N向和E向速率残差统计分布图。图a中的图框部分为祁连山构造区
Fig. 2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fitted residuals of the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模型参数 | 杨氏模量 /×1010Pa | 泊松比 | 密度 /kg·m-3 | 黏滞系数/1021Pa·s | |
---|---|---|---|---|---|
祁连地块 | 鄂尔多斯、阿拉善、四川盆地 | ||||
上地壳 | 8.3~8.5 | 0.24~0.25 | 2700 | ||
中地壳 | 9.2~9.8 | 0.24~0.26 | 2850 | 2.0 | 500 |
下地壳 | 10~11 | 0.25~0.26 | 2930 | 0.4 | 100 |
上地幔 | 167~169 | 0.28~0.29 | 3350 | 1.0 | 10 |
断层 | 1.0 | 0.28 | 2700 |
表1 模型物性参数设置
Table1 Material parameters in the modeling
模型参数 | 杨氏模量 /×1010Pa | 泊松比 | 密度 /kg·m-3 | 黏滞系数/1021Pa·s | |
---|---|---|---|---|---|
祁连地块 | 鄂尔多斯、阿拉善、四川盆地 | ||||
上地壳 | 8.3~8.5 | 0.24~0.25 | 2700 | ||
中地壳 | 9.2~9.8 | 0.24~0.26 | 2850 | 2.0 | 500 |
下地壳 | 10~11 | 0.25~0.26 | 2930 | 0.4 | 100 |
上地幔 | 167~169 | 0.28~0.29 | 3350 | 1.0 | 10 |
断层 | 1.0 | 0.28 | 2700 |
主要断层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运动性质 地质结果 | 地质调查 水平滑动速率 /mm·a-1 | 长期滑动速率模拟结果/mm·a-1 | 参考文献 | |
---|---|---|---|---|---|---|---|---|
挤压 | 走滑 | |||||||
祁连山北缘 | NWW | SW | 75° | 西段逆冲兼左旋 东段左旋逆走滑 | 1.4 | 西段-1.5~-2.0; 东段-1~-2 | 西段1~3.5, 东段0.5~1 | ① |
昌马-俄博 | NWW | NE/SW | 陡 | 西段逆冲 东段左旋逆走滑 | 西1.33~3.68 东1.27~1.77 | 西段-2~-3; 东段-0.5~-2.0; | 西段2~3; 东段1.5~2.0 | ①② |
党河南山 | NWW | NE | 陡 | 逆冲为主 | -2.0~-4.0 | 0~4.3 | ③ | |
皇城-双塔 | 西段NWW 东段EW | NE | 50°~80° | 逆左旋 | 西段2.1 东段4.2 | 西段-0.5~-1.5 东段-0.6~0 | 西段2.5~3.0 东段3.0~4.5 | ①④ |
阴凹槽 | NWW | NNE | 逆冲 | -2~-3.5 | 0.3~1 | ① | ||
托莱山 | NWW | NE/SW | 陡 | 西段逆冲 东段左旋 | 4~5.38 | -0.5~-2.0 | 3.5~4.5 | ① |
冷龙岭 | NWW | NE | 50°~60° | 左旋走滑 | 3.46~4.55 | -0.2~-1.0 | 2.5~4.6 | ①⑤⑥⑦ |
金强河 | 近EW | NE | 60°~70° | 左旋走滑 | 3.88~4.5 | -0.5~0 | 2.5~4.5 | ④⑥⑧ |
毛毛山-老虎山 | 近EW | SW | 60°~80° | 左旋走滑 | 4.09~5.54 | -0.3~0 | 2.5~2.8 | ⑤⑥④ |
榆木山北缘 | NWW | SW | 40°~80° | 右旋逆走滑 | 1.5 | -1.5~-2.2 | -1.6~-1.0 | ① |
榆木山东缘 | NNW | SW | 60°~80° | 逆断逆走滑 | 1.1 | -2.0~-2.7 | -0.2~0 | ① |
武威-天祝 | NNW | SW | 45°~80° | 右旋逆走滑 | -1.0~-1.2 | -0.8~-0.4 | ①⑨ | |
庄浪河 | NNW | SW | 60°~70° | 逆断兼少量右旋 | -0.9~-1.1 | -0.4~-0.3 | ⑨⑩ |
表2 祁连山构造区主要活动断裂几何形态和活动特征表
Table2 The Geometry and activity feature of main faults in the Qilian tectonic area
主要断层 | 走向 | 倾向 | 倾角 | 运动性质 地质结果 | 地质调查 水平滑动速率 /mm·a-1 | 长期滑动速率模拟结果/mm·a-1 | 参考文献 | |
---|---|---|---|---|---|---|---|---|
挤压 | 走滑 | |||||||
祁连山北缘 | NWW | SW | 75° | 西段逆冲兼左旋 东段左旋逆走滑 | 1.4 | 西段-1.5~-2.0; 东段-1~-2 | 西段1~3.5, 东段0.5~1 | ① |
昌马-俄博 | NWW | NE/SW | 陡 | 西段逆冲 东段左旋逆走滑 | 西1.33~3.68 东1.27~1.77 | 西段-2~-3; 东段-0.5~-2.0; | 西段2~3; 东段1.5~2.0 | ①② |
党河南山 | NWW | NE | 陡 | 逆冲为主 | -2.0~-4.0 | 0~4.3 | ③ | |
皇城-双塔 | 西段NWW 东段EW | NE | 50°~80° | 逆左旋 | 西段2.1 东段4.2 | 西段-0.5~-1.5 东段-0.6~0 | 西段2.5~3.0 东段3.0~4.5 | ①④ |
阴凹槽 | NWW | NNE | 逆冲 | -2~-3.5 | 0.3~1 | ① | ||
托莱山 | NWW | NE/SW | 陡 | 西段逆冲 东段左旋 | 4~5.38 | -0.5~-2.0 | 3.5~4.5 | ① |
冷龙岭 | NWW | NE | 50°~60° | 左旋走滑 | 3.46~4.55 | -0.2~-1.0 | 2.5~4.6 | ①⑤⑥⑦ |
金强河 | 近EW | NE | 60°~70° | 左旋走滑 | 3.88~4.5 | -0.5~0 | 2.5~4.5 | ④⑥⑧ |
毛毛山-老虎山 | 近EW | SW | 60°~80° | 左旋走滑 | 4.09~5.54 | -0.3~0 | 2.5~2.8 | ⑤⑥④ |
榆木山北缘 | NWW | SW | 40°~80° | 右旋逆走滑 | 1.5 | -1.5~-2.2 | -1.6~-1.0 | ① |
榆木山东缘 | NNW | SW | 60°~80° | 逆断逆走滑 | 1.1 | -2.0~-2.7 | -0.2~0 | ① |
武威-天祝 | NNW | SW | 45°~80° | 右旋逆走滑 | -1.0~-1.2 | -0.8~-0.4 | ①⑨ | |
庄浪河 | NNW | SW | 60°~70° | 逆断兼少量右旋 | -0.9~-1.1 | -0.4~-0.3 | ⑨⑩ |
图3 研究区上地壳主应力累积率场分布 a 1991—2015期速度约束下数值模拟获得的地壳主应力累积率分布, 彩色代表最大剪应力累积率; b 基于震源机制反演得到的平面应力场。红色标注分别为门源 MS6.9 地震和托莱山-冷龙岭断裂
Fig. 3 Distribution of principal stress accumulation rate field of crust in the study area.
图4 断层长期滑动分量与应力积累速率模拟结果 a 挤压速率(拉张为正, 挤压为负); b 水平走滑速率(左旋为正, 右旋为负); c 法向挤压应力累积率(拉张为正, 挤压为负); d 剪切应力累积率(使断层发生左旋走滑的剪应力为正, 反之为负)。红色五角星代表2022年门源 MS6.9 地震震中, 灰色五角星代表1986年和2016年门源地震震中
Fig. 4 Simulative results of the long-term movement and stress accumulative rate of fault.
图5 震前约5a较长期的断层滑动速率与应力累积率变化结果 a 挤压速率增量(挤压减弱或拉张增加为正); b 走滑速率增量(左旋走滑增加或右旋走滑减小为正); c 法向挤压应力累积率增量(压应力减弱或拉张应力增加为正); d 剪切应力累积率增量, 促进左旋走滑加速的增量或促使右旋走滑减弱的增量为正值。绿色三角形为跨断层短水准观测场地, 红色五角星为2022年门源 MS6.9 地震震中
Fig. 5 Results of long-term variations of fault slip rate and stress accumulation rate in the period of ~5 years before the earthquake.
图6 震中距150km以内的异常测段时序曲线 统一将断层下盘测点与上盘相减, 以分析断层活动特征。曲线走势向下为挤压、 逆断运动, 向上为拉张、 正断运动。纵轴 Δ H代表垂向位移变化
Fig. 6 Time series curve of prominent anomalous measurement sections within 150km from the epicenter.
[1] |
陈连旺, 詹自敏, 叶际阳, 等. 2011. 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1(3): 8—14.
|
|
|
[2] |
戴华光, 陈永明, 苏向洲, 等. 1999. 天桥沟-黄羊川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J]. 西北地震学报, 21(3): 259—267.
|
|
|
[3] |
邓起东. 2007. 中国活动构造图(1︰400万)[C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
|
[4] |
邓起东, 张培震, 冉勇康, 等. 2002.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 中国科学(D辑), 32(12): 1020—1030.
|
|
|
[5] |
邓园浩, 程惠红, 张贝, 等. 2018. 历史大地震断层滑动模型的建立及其对同震数值计算的影响: 以1920年宁夏海原 MS8.5 大地震为例[J]. 地球物理学报, 61(3): 975—987.
DOI |
|
|
[6] |
杜方, 闻学泽, 张培震, 等. 2009.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形变[J]. 地球物理学报, 52(11): 2729—2738.
|
|
|
[7] |
甘卫军, 程朋根, 周德敏, 等. 2005.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活动断裂带GPS加密观测及结果分析[J]. 地震地质, 27(2): 177—187.
|
|
|
[8] |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1993. 祁连山-河西走廊活动断裂系[M]. 北京: 地震出版社:278—288.
|
Institution of Geo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Lanzhou Seismological Institution of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1993. Qilian Mountain-Hexi Corridor Fracture zone[M]. Seismological Press, 278—288, Beijing (in Chinese).
|
|
[9] |
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1992. 昌马活动断裂带[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Lanzhou Seismological Institution of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1992. Changma Fracture zone[M]. Seismological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
|
[10] |
郭鹏, 韩竹军, 安艳芬, 等. 2017. 冷龙岭断裂系活动性与2016年门源6.4级地震构造研究[J]. 中国科学(D辑), 47(5): 617—630.
|
|
|
[11] |
郝明. 2012. 基于精密水准数据的青藏高原东缘现今地壳垂直运动与典型地震同震及震后垂直形变研究[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
|
[12] |
郝天珧, 胡卫剑, 邢健, 等. 2014. 中国海陆1︰500万莫霍面深度图及其所反映的地质内涵[J]. 地球物理学报, 57(12): 3869—3883.
DOI |
|
|
[13] |
何文贵, 刘百篪, 袁道阳, 等. 2000. 冷龙岭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22(1): 90—97.
|
|
|
[14] |
何文贵, 袁道阳, 葛伟鹏, 等. 2010. 祁连山活动断裂带中东段冷龙岭断裂滑动速率的精确厘定[J]. 地震, 30(1): 131—137.
|
|
|
[15] |
侯康明, 邓起东, 刘百篪. 1999. 对古浪8级大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环境及发震模型的讨论[J]. 中国地震, 15(4): 339—348.
|
|
|
[16] |
蒋锋云, 季灵运, 赵强. 2021.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地震危险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 地质力学学报, 27(2): 230—240.
|
|
|
[17] |
姜文亮, 李永生, 田云锋, 等. 2017. 冷龙岭地区2016年青海门源6.4级地震发震构造特征[J]. 地震地质, 39(3): 536—54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3.007.
|
|
|
[18] |
雷东宁, 刘杰, 刘姝妹, 等. 2018.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6.4地震发震构造模式[J]. 地震地质, 40(1): 107—1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09.
|
|
|
[19] |
李煜航, 崔笃信, 郝明. 2015. 利用GPS数据反演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活动断裂滑动速率[J]. 地球科学, 40(10): 1767—1780.
|
|
|
[20] |
李媛, 陈长云, 李腊月, 等. 2023. 2022年门源M6.9地震前孕震区跨断层形变异常特征及其机理[J]. 地震, 43(1): 1—14.
|
|
|
[21] |
李振洪, 韩炳权, 刘振江, 等. 2022. InSAR数据约束下2016年和2022年青海门源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滑动分布[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47(6): 887—897.
|
|
|
[22] |
刘百篪, 曹娟娟, 袁道阳, 等. 2008. 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地块内部的活断层定量资料[J]. 地震地质, 30(1): 161—175.
|
|
|
[23] |
刘雷, 朱良玉, 季灵运, 等. 2023. 2022年门源 MS6.9 地震前祁连-海原断裂带闭锁程度及地震危险性研究[J]. 地震研究, 46(1): 88—98.
|
|
|
[24] |
刘峡, 马瑾, 傅容珊, 等. 2010. 华北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动力学初步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53(6): 1418—1427.
|
|
|
[25] |
刘洋, 许才军, 温扬茂. 2019. 门源 MW5.9 地震形变InSAR观测及区域断裂带深部几何形态[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44(7): 1035—1042.
|
|
|
[26] |
马瑾,
|
|
|
[27] |
牛安福, 张凌空, 章静, 等. 2020. 临震前地壳变形不动点现象与机制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40(1): 1—6.
|
|
|
[28] |
庞亚瑾, 程惠红, 张怀, 等. 2017. 巴颜喀拉块体东缘形变及九寨沟地震孕震环境数值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60(10): 4046—4055.
DOI |
|
|
[29] |
石富强, 邵志刚, 占伟, 等. 2018.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断裂剪切模量及应力状态数值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 61(9): 3651—3663.
DOI |
|
|
[30] |
石耀霖, 曹建玲. 2008. 中国大陆岩石圈等效黏滞系数的计算和讨论[J]. 地学前缘, 15(3): 82—95.
|
DOI URL |
|
[31] |
苏琦, 袁道阳, 谢虹, 等. 2015. 祁连山西段党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J]. 第四纪研究, 35(1): 48—59.
|
|
|
[32] |
孙玉军, 董树文, 范桃园, 等. 2013. 中国大陆及邻区岩石圈三维流变结构[J]. 地球物理学报, 56(9): 2936—2946.
|
|
|
[33] |
孙云强, 罗纲. 2018.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震时空迁移的有限元数值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 61(6): 2246—2264.
DOI |
|
|
[34] |
汤大委, 葛伟鹏, 袁道阳, 等. 2023. 青藏高原北部历史强震对2022年门源 MS6.9 地震及后续地震库仑应力触发作用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66(7): 2772—2795.
|
|
|
[35] |
陶玮, 胡才博, 万永革, 等. 2011. 铲形逆冲断层地震破裂动力学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启示[J]. 地球物理学报, 54(5): 1260—1269.
|
|
|
[36] |
万永革, 沈正康, 曾跃华, 等. 2007.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库仑应力积累演化对大地震发生的影响[J]. 地震学报, 29(2): 115—129.
|
|
|
[37] |
万永魁, 沈小七, 刘瑞丰, 等. 2021.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J]. 地震地质, 43(6): 1614—16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5.
|
|
|
[38] |
王双绪, 蒋锋云, 郝明, 等. 2013. 青藏高原东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特征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56(10): 3334—3345.
|
|
|
[39] |
王永成, 刘百篪. 2001. 祁连山中东段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J]. 西北地震学报, 23(4): 330—338.
|
|
|
[40] |
谢富仁, 崔效锋, 赵建涛, 等. 2004. 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J]. 地球物理学报, 47(4): 654—662.
|
|
|
[41] |
薛霆虓, 傅容珊, 林峰. 2009. 几何弯曲断层活动性的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 52(10): 2509—2518.
|
|
|
[42] |
杨兴悦, 曾文浩, 王燕, 等. 2016. 甘东南及邻区7级以上强震数值模拟[J]. 地球科学, 41(7): 1238—1248.
|
|
|
[43] |
叶茂盛, 孟国杰, 苏小宁. 2018. 青藏高原东北缘主要断裂闭锁特征和滑动亏损研究[J]. 地震, 38(3): 1—12.
|
|
|
[44] |
袁道阳, 刘百篪, 张培震, 等. 2002. 兰州庄浪河断裂带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J]. 地震学报, 24(4): 441—444, 448.
|
|
|
[45] |
袁道阳, 张培震, 刘百篪, 等. 2004.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J]. 地质学报, 78(2): 270—278.
|
|
|
[46] |
张东宁, 高龙生. 1989. 东亚地区应力场的三维数值模拟[J]. 中国地震, 5(4): 24—33.
|
|
|
[47] |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2003.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D辑), 33(S1): 12—20.
|
|
|
[48] |
张培震, 邓起东, 张竹琪, 等. 2013. 中国大陆的活动断裂、 地震灾害及其动力过程[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3(10): 1607—1620.
|
|
|
[49] |
张竹琪, 王伟涛, 任治坤, 等. 2013. 芦山7.0级地震: 特殊的弯曲断层地震[J]. 科学通报, 58(20): 1933—1940.
|
|
|
[50] |
朱琳, 戴勇, 石富强, 等. 2022. 祁连-海原断裂带库仑应力演化及地震危险性[J]. 地震学报, 44(2): 223—236.
|
|
|
[51] |
朱爽, 占伟, 梁洪宝, 等. 2022. 青海门源6.9级地震同震及震前GPS变形特征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44(2): 370—379.
|
|
|
[52] |
祝爱玉, 张东宁, 蒋长胜. 2015.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应力状态分段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科学(D辑), 45(12): 1839—1852.
|
|
|
[53] |
祝爱玉, 张东宁, 朱涛, 等. 2019. 地幔对流拖曳力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运动格局的数值模拟研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9(2): 353—367.
|
|
|
[54] |
|
[55] |
|
[56] |
|
[57] |
DOI URL |
[58] |
DOI |
[59] |
|
[60] |
|
[61] |
|
[62] |
DOI URL |
[63] |
|
[64] |
DOI URL |
[65] |
DOI URL |
[66] |
|
[67] |
DOI URL |
[68] |
|
[69] |
DOI URL |
[70] |
DOI URL |
[71] |
DOI URL |
[1] | 万永革, 王昱茹, 靳志同. 2021年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地壳应力不均匀性研究[J]. 地震地质, 2023, 45(4): 1025-1040. |
[2] | 李继业, 晏锐, 张思萌, 胡澜缤, 孟令蕾, 周晨. 井水位潮汐响应与小地震调制作用的关系[J]. 地震地质, 2023, 45(3): 668-688. |
[3] | 王喜龙, 罗银花, 金秀英, 杨梦尧, 孔祥瑞. 辽南地区断裂带的断层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区域应力调整的指示[J]. 地震地质, 2023, 45(3): 710-734. |
[4] | 王辽, 谢虹, 袁道阳, 李智敏, 薛善余, 苏瑞欢, 文亚猛, 苏琦. 结合野外考察的2022年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带的高分七号影像特征[J]. 地震地质, 2023, 45(2): 401-421. |
[5] | 樊文杰. 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及周边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和动力学意义[J]. 地震地质, 2023, 45(1): 208-230. |
[6] | 于书媛, 黄显良, 郑海刚, 李玲利, 骆佳骥, 丁娟, 范晓冉. 2022年门源MW6.7地震的同震破裂模型及应力研究[J]. 地震地质, 2023, 45(1): 286-303. |
[7] | 于书媛, 张国宏, 张迎峰, 丁娟, 张建龙, 范晓冉, 王绍俊. InSAR数据约束的2021年西藏比如MW5.8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及库仑应力变化[J]. 地震地质, 2022, 44(5): 1190-1202. |
[8] | 张国庆, 祝意青, 梁伟锋. 青藏高原东缘扶边河断裂周边地壳密度及垂向构造应力特征[J]. 地震地质, 2022, 44(3): 578-589. |
[9] | 王雨晴, 冯万鹏, 张培震. 交角约90°共轭断裂的现今形变及对构造应力场的指示意义——以2019年MW≥6.4菲律宾地震序列为例[J]. 地震地质, 2022, 44(2): 313-332. |
[10] | 王晓山, 万永革. 汶川地震前震中周围地壳应力场及应力方向集中的特征[J]. 地震地质, 2022, 44(2): 363-377. |
[11] | 余占洋, 沈旭章, 梁浩, 郑文俊, 刘旭宙. 基于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解研究渭河-运城盆地主要断裂带的特征及应力场分布[J]. 地震地质, 2022, 44(2): 395-413. |
[12] | 张致伟, 龙锋, 赵小艳, 王迪. 川滇地区的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J]. 地震地质, 2022, 44(1): 170-187. |
[13] | 盖海龙, 李智敏, 姚生海, 李鑫.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初步调查研究[J]. 地震地质, 2022, 44(1): 238-255. |
[14] | 梁宽, 何仲太, 姜文亮, 李永生, 刘泽民.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S6.9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J]. 地震地质, 2022, 44(1): 256-278. |
[15] | 万永魁, 沈小七, 刘瑞丰, 刘峡, 郑智江, 李媛, 张扬, 王雷.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边界断裂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J]. 地震地质, 2021, 43(6): 1614-163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