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君, 男, 1986年生, 2016年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获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学位, 助理研究员, 从事数字地震学方面的研究, E-mail: lijun.seis@gmail.com。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变化特征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强震机理、 孕震环境、 构造变形及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文中利用2009年1月—2018年5月的地震波形资料, 采用CAP反演方法求得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及邻区23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收集了该区域85个全球矩心矩张量解。 在此基础上, 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 获得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 通过分析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 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川滇地块东边界鲜水河-小江断裂、 大凉山断裂、 昭通-莲峰断裂带西南段上的地震断层类型为左旋走滑型, 马边-盐津断裂、 峨边-烟峰断裂及昭通-莲峰断裂带的东段为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 2)沿川滇块体东边界的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由北向南, 主压应力水平方向由NWW向逐渐转为NW向, 顺时针旋转约50°, 主压应力轴与东边界断裂走向之间的夹角基本保持不变, 这可能与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的断层摩擦系数较为稳定有关; 3)大凉山断裂中南段、 昭通-莲峰断裂带西南段的地震可能受到相同的构造应力场控制, 川滇块体的SE向运动通过大凉山断裂、 则木河断裂部分传递到昭通-莲峰断裂的西南段, 这种物质SE向移动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有可能延续到威宁。
This study is devoted to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eastern boundary area of Sichuan-Yunnan block based on focal mechanisms of 319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s between M3.0 and M6.9, occurring from January 2009 to May 2018. We firstly determined the mechanism solutions of 234 earthquakes by the CAP method, using the broadband waveforms recorded by Chinese regional permanent networks, and collected 85 centroid moment tensor solutions from the GCMT. Then we investigated the regional stress regime through a damp linear invers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1)the focal mechanisms of moderate earthquakes are regionally specific with three principal types of focal mechanisms: the strike-slip faulting type, the thrust faulting type and the normal faulting type. The strike-slip faulting type is significant in the eastern boundary area of Sichuan-Yunnan block along the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the Daliangshan Fault, and the Zhaotong-Lianfeng Fault. The thrust faulting type and the combined thrust/strike-slip faulting type are significant along the Mabian-Yanjin Fault, Ebian-Yanfeng Fault and the eastern section of Lianfeng Fault; 2)The most robust feature of the regional stress regime is that, the azimuth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axis rotates clockwise from NWW to NW along the eastern boundary of Sichuan-Yunnan Block, and the clockwise rotation angle is about 50 degrees. Meanwhile, the angels between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axis and the trend of eastern boundary of Sichuan-Yunnan Block remain unchanged, which implies a stable coefficient of fault friction in the eastern boundary fault zone of Sichuan-Yunnan Block. The movement of the upper crust in the sou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s a relatively rigid clockwise rotation. On the whole, the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is a small arc on the earth, and its Euler pole axis is at(21°N, 88°E). The Daliangshan Fault is surrounded by the Anninghe-Zemuhe Fault, which formed a closed diamond shape. When the Sichuan-Yunnan block rotates clockwise, the Daliangshan Fault locates in the outer of the arc, while the Anninghe-Zemuhe Fault is in the inward of the arc, and from the mechanical point of view, left-lateral sliding movement is more likely to occur on the Daliangshan Fault. Our results can be the evidence for the study on the “cut-off” function of the Daliangshan Fault based on the stress field background; 3)The regional stress regime of the eastern boundary faults zone of the Sichuan-Yunnan Block is the same as the south section of the Dalianshan Fault,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the Dalianshan Fault is keeping left-lateral strike-slip. There may be the same tectonic stress field that controls the earthquake activities in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Daliangshan Fault and Zhaotong-Lianfeng Fault. The regional stress regime of Zhaodong-Lianfeng Fault is also the same with the Sichuan-Yunnan Block, which implies that the control effect of the SE movement of the Sichuan-Yunnan block may extend to Weining.
川滇菱形块体的东边界是由鲜水河断裂带、 则木河断裂带、 安宁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组成的巨型左旋走滑断裂带, 该区域位于川滇菱形块体、 巴颜喀拉块体和华南块体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 是构造变形集中带与强震活动带。 自有历史强震记录以来, 川滇东边界及附近区域(25.5° ~31.5° N, 100° ~105° E)曾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 其中最大的4次地震为1515年云南永胜7
地震是地壳岩石圈在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 岩层所受到的积累应变能超过其承载极限后发生的破裂与错动。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含有震源破裂的错动信息, 是判别断层错动类型的一种方法。 已有研究(Hardebeck et al., 2006)表明, 地壳应力是地震的驱动力, 构造加载过程和大地震活动会影响地壳应力场, 同时研究地壳应力及其时空变化也是了解发震机制、 构造加载和地震与应力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 几十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开展了大量研究,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阚荣举等(1977)利用活动破裂带分布和地震震源机制解所反映的构造应力特征, 提出了川滇菱形块体的存在, 并认为该菱形块体的运动控制了其周边的地震活动; 许忠淮等(1987)利用多个小震的P波初动方向数据, 分析了川滇地区平均主应力方向的分布特征, 认为川滇地区自北到南主压应力方向由近EW向转为近SN向, 是印度板块对青藏高原的推挤和缅甸中源地震带下沉物质对云南地区拖曳的结果; 谢富仁等(1993, 2001)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 获得了中国西南地区、 滇西南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 认为滇西南的应力结构为走滑型, 龙陵断裂带以南主压应力方向为NNE, 龙陵断裂带以北主压应力方向近SN或NNW; 崔效锋等(2006)使用震源机制解、 水压致裂和断层滑动资料, 对川滇地区的应力分区进行了详细厘定, 发现2条NNW向近平行的应力转换带将川滇地区分为3个应力区, 且东边界的应力转换带与川滇块体的东边界基本吻合; 吴建平等(2004)采用波形拟合方法求解了云南地区33个中小震的震源机制解, 通过震源机制解的P、 T轴方位角讨论了川滇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认为川滇块体内部主压应力方向与块体外部存在一定差异; 王晓山等(2015)利用819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采用阻尼应力反演方法得到了南北地震带上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 发现南北地震带区域的主压应力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 由北向南主压应力方向为NE、 近EW、 NW— 近SN向。 Xu等(2016)利用68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采用阻尼应力方法研究了云南地壳应力场及其对壳幔耦合的影响, 在云南地区北侧, 最大水平主应力在26° N附近由NW-SE向突然转变为近EW向, 在云南地区南侧,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都横向旋转并显示出扇形图案, 通过对比分析GPS观测、 剪切波分裂观测结果, 发现云南地区地壳和上地幔耦合并在岩石圈中发生垂直相干的剪切形变。 上述研究成果给出了各自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平均应力场特征, 或多或少地涉及了川滇块体东边界的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特征方面的研究, 但尚未针对川滇块体东边界区域做专门研究, 且在求解区域构造应力场方法上或依赖人为分区, 或仅以震源机制解P、 T轴近似代替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轴进行讨论。 边界上的应力状态是否与块体内部存在差异, 边界上的应力状态具有怎样的特征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首先采用CAP方法求解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然后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法反演构造应力场, 该方法对于研究断裂带边界上的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性具有很好的效果(Hardebeck et al., 2006; Holt et al., 2013; Yang et al., 2013)。 基于反演得到的研究区内分辨率较高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 分析其东边界的地震动力学特征, 并为川滇块体东边界区域及邻区地震危险性研究和活动构造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本研究首先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下载了2009年1月1日— 2018年5月31日, (25.5° ~31.5° N, 100° ~105° E)范围内M≥ 3.5的地震目录。 地震波形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郑秀芬等, 2009)。
国家测震台的仪器包括频带宽度为120s-50Hz的CTS-1、 BBVS-120和KS2000(120)3种型号的地震计和频带宽度为360s-50Hz的JCZ地震计; 区域测震台的仪器型号包括CMG-3ESPC、 CMG-3ESPB、 BBVS-60和KS-2000M, 频带宽度为60s-50Hz。 图 1 为本研究所使用台站及历史强震震中分布图, 从图中可看出, 研究区内的台站分布合理, 可以很好地包围发生在研究区内的绝大多数地震事件。
本文采用Cut-and-Paste(CAP)方法(Zhao et al., 1994; Zhu et al., 1996)求解川滇块体东边界区域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是一种利用区域范围内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 它将地震波形中的Pnl波和面波分离, 并分别对各波段赋予不同的权重, 采用频率-波数法(Zhu et al., 2002)计算格林函数并合成理论地震图, 利用互相关技术计算相对平移时间, 分别将各波段的观测波形与理论波形进行拟合, 采用网格搜索的方法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小值以求得稳定解。 其中, Pnl波为地震波中Pn波之后、 面波之前的波群(Helmberger et al., 1980)。 CAP方法的一个优点是允许理论波形窗口与观测波形窗口存在一定量的时间滑移, 减少了由于速度模型及地震位置、 震相标注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CAP方法对求解区域范围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目前已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郑勇等, 2009; 罗艳等, 2010, 2011; 韩立波等, 2012; 曾祥方等, 2013; 罗钧等, 2014; 易桂喜等, 2016a, 2017)。
在进行波形反演时, 选取震源区350km范围内方位角覆盖均匀、 信噪比高的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 速度模型选用CRUST1.0分层速度结构模型(Laske et al., 2013)。 对于M≥ 5.0的地震, 设震源函数持续时间约5s, 体波与面波分别截取40s与80s的波形窗长, 带通滤波频带分别设为0.05~0.15Hz和0.02~0.1Hz; 对于4.0≤ M≤ 5.0的地震, 设震源函数持续时间约2s, 体波与面波分别截取35s与70s的波形窗长, 带通滤波频带分别为0.05~0.2Hz和0.05~0.13Hz; 对于3.5≤ M≤ 4.0的地震, 设震源函数持续时间约1s, 体波与面波分别截取30s与70s, 带通滤波频带分别为0.05~0.3Hz和0.05~0.15Hz。 进行网格搜索时, 走向、 倾角、 滑动角的搜索步长设置为5° , 深度步长为1km。 为了确保反演结果的质量, 选择波形拟合度> 70%、 至少有6个台站参与反演的结果, 最终得到川滇块体东边界及邻区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234个。 图 2 是2012年7月18日四川石棉MS4.2地震(29.01° N, 102.25° E)的CAP反演示例。
补充收集GCMT网站公布的1976年1月— 2018年5月期间位于研究区域内的85个震源机制解结果, 加上本文得到的结果, 共有319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①(① https://github.ccm/junlysky/mechanisms_results。)。 按照Zoback(1992)的分类标准(表1 )对震源机制结果进行分类, 在319个震源机制解中, 走滑型共计167个, 占总体的52.5%; 正断和正断兼走滑型47个, 占14.7%; 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80个, 占25%; 其它断层类型25个, 占8%。 图 3 是本文计算得到的17个MS≥ 5.0的震源机制结果与GCMT公布结果的对比, 可以看出, 本文结果与GCMT的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
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分区特性(图 4, 图 5)。 走滑型地震主要集中在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大凉山断裂带、 昭通-莲峰断裂带西南段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中段。 在印度板块向NE推挤的作用下, 青藏高原物质向E流动, 在东南隅受到相对稳定的华南块体的阻挡, 导致川滇块体上部地壳沿断层滑移(Liu et al., 2014), 是造成川滇块体东边界及川滇块体内部主要以走滑型地震为主的根本的地球动力学原因。
逆冲型地震主要集中在马边-盐津断裂、 峨边-烟峰断裂、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马边-盐津断裂和峨边-烟峰断裂是大凉山次级块体的东边界, 断裂走向为SN— NNW, 为逆冲兼左旋走滑断层(闻学泽等, 2013)。 震源机制解分布图(图 4)显示, 峨边-烟峰断裂带上分布的地震为逆冲型, 几乎没有走滑分量; 马边-盐津断裂带及附近的地震为逆冲兼走滑型, 与断裂走向一致的节面显示出兼具左旋走滑的性质。 由此可以推断峨边-烟峰断裂为逆冲型, 马边-盐津断裂带为逆冲兼走滑型, 这与已有研究的结果一致(张世民等, 2005)。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作为巴颜喀拉块体与华南块体的边界断裂带, 其构造运动以挤压为主(易桂喜等, 2016a), 分布在断裂上的地震均为逆冲型, 且走滑分量很小, 仅在小鱼洞断裂附近形成一条与龙门山断裂走向近正交的左旋走滑小断层, 小鱼洞断裂可能是地壳不等量缩短形成的与主断层垂直的枢纽断层(王勤彩等, 2009)。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是川滇地块内部的一条重要的断裂带, 它将川滇块体分割为南、 北2部分— — 四川块体和滇中块体。 已有研究认为, 丽江-小金河断裂是一条断面以高角度倾向NW的逆左旋走滑型活动断裂带(向宏发等, 2002), 对川滇块体物质向SE推挤的过程起到一定的屏蔽和吸收作用(丁国瑜, 1989)。 分布在丽江-小金河断裂上的震源机制解显示, 在本研究时段内, 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断裂的中段, 且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 与断裂走向一致的节面为左旋走滑, 逆冲分量很小。 由此可以推断, 小金河断裂带中段为左旋走滑断裂, 不存在明显的挤压逆冲特征。 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以南, 滇中块体内部靠近东边界的地震断层类型为左旋走滑, 靠近西边界的为右旋走滑。
传统的构造应力场反演方法都依赖于人为主观分区, 分区方式和大小的不同会对反演结果产生影响, 在研究相邻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变化性、 非均匀性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Hardebeck等(2006)提出了一种阻尼区域应力张量反演技术, 该方法由观测数据拟合得到具有最小模型复杂度的应力方向区域尺度模型。 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法以“ 应力张量在断层面上的剪应力方向与断层滑动矢量方向一致” 作为约束, 假设应力张量在断层面上的牵引力近于标准单位(Michael, 1987), 构建应力张量与滑动矢量数据之间线性的关系, 然后在线性矩阵方程中加入阻尼系数, 采用L2范式定义模型长度与数据残差, 反演过程的目标是得到一个可以拟合观测数据的具有最小模型复杂度的应力张量模型。 阻尼系数e影响着参数空间的模型长度(模型复杂度)与数据方差之间的相对权重, 对反演结果有重要影响。 阻尼系数越大, 模型长度在反演中占有的相对权重越大, 各子区域的应力张量更加平滑; 阻尼系数越小, 反演中数据方差的相对权重越大, 但模型长度变得复杂。 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法的详细内容可参考文献(Hardebeck et al., 2006)。 进行阻尼应力反演时, 首先将研究区域按0.5° × 0.5° 划分网格, 通过计算一组不同阻尼系数值下的模型长度和数据残差, 得到模型长度和数据残差的拟合曲线, 选择拟合曲线拐角处的阻尼系数为最佳值, 此时, 模型长度与数据残差同时达到了最小(图 6, e=0.9)。 阻尼系数的引入修正了相邻区域应力张量变化突兀的情况, 使由反演得到的相邻区域应力张量之间的变化更加合理, 最大程度确保了相邻区域间应力模式的变化是由数据本身造成的。
确定最佳阻尼系数后(e=0.9), 使用SATSI(Spatial and Temporal Stress Inversion)程序进行应力张量反演, 并将结果按照Zoback(1992)提出的应力模式分类标准(表1 )进行分类, 得到研究区域内0.5° × 0.5° 格网大小的应力张量空间分布图(图 7)。
整体而言, 本文得到的主压应力水平方向沿川滇块体东边界区域由北向南发生顺时针旋转, 由NWW向逐渐转为NW向, 旋转角度约50° (表2 ), 主压应力仰角在大部分区域近水平, 主张应力方向由NNE向逐渐转为NE向, 仰角在大部分区域近水平。 从较大尺度上看, 本文得到的主压应力特征与许忠淮(2001)、 谢富仁等(2004)、 Wan(2010)在川滇地区的主压应力特征基本一致; 从区域角度上看, 本文结果与已有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结果(阚荣举等, 1977; 成尔林, 1981; 许忠淮等, 1987; Zhao et al., 2013; 王晓山等, 2015; Luo et al., 2016; Xu et al., 2016)基本一致。
川滇东边界东侧的邻近区域主要有龙门山断裂带、 大凉山次级块体和昭通-莲峰断裂带。 龙门山北段的主压应力方向近EW、 仰角近水平, 主张应力方向近SN、 仰角约32° , 至龙门山断裂中段、 南段主压应力方向转变为NW向、 仰角近水平, 主张应力方向转为NNE向、 仰角约60° 。 在大凉山次级块体内部, 本文研究时段内地震较少, 仅在大凉山断裂带中南段及大凉山次级块体边缘得到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 大凉山断裂带中南段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W向、 仰角近水平, 主张应力方向为NE、 仰角近水平, 与川滇东边界北侧及南侧的构造应力场一致。 昭通-莲峰断裂带位于大凉山次级块体的南部边缘, 近年来地震频发, 2个断裂带的构造应力场相似, 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W向、 仰角近水平, 主张应力方向为NE、 仰角近水平。
川滇块体东边界西侧的邻近区域内, 川西块体内九龙附近的主压应力轴近垂直, 主张应力轴为NE向、 近水平, 具有拉张特征, 可能是菱形块体向S运动时不同区域的运动速率存在差异造成的。 丽江-小金河断裂北侧区域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W向、 近水平, 主张应力方向为NEE, 也近水平。 滇中块体内部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向、 近水平, 与川滇东边界的主压应力轴方位一致, 主张应力轴亦是如此。 菱形块体西边界的龙蟠-桥后断裂附近主压应力近直立, 主张应力近水平、 方向为NEE。 可见在菱形块体内部, 应力方向变化具有连续性, 丽江-小金河断裂以北至滇中块体内部主压应力方向均为NW向, 且近水平。
本文得到的川滇块体东边界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结果与前人的结果(Zhao et al., 2013; 王晓山等, 2015; 易桂喜等, 2015, 2016b; Luo et al., 2016; Xu et al., 2016)在整体特征上是一致的, 区域范围内某些地震表现出特有的构造活动性。 石棉地区位于鲜水河断裂与安宁河断裂的交会处, 本文得到该区6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其中4个为走滑型, 1个逆冲兼走滑型, 1个正断兼走滑型(图 8)。 走滑型的震源机制解节面近SN向且为左旋走滑性质, 与东边界性质一致。 逆冲型地震可能是走滑断层的端部效应, 正断型地震的节面走向与东边界走向共轭, 可能是斜列走滑断层带的阶部。
昭通-莲峰断裂带由2条平行、 分隔的逆冲兼右旋走滑断裂带组成, 其活动变形的动力源直接来自大凉山次级块体的SE向运动, 间接来自川滇块体的SSE向运动(张培震等, 2003; 张培震, 2008; 闻学泽等, 2013)。 图 4 显示, 沿昭通-莲峰断裂带分布有很多形态相似的地震, 节面I的方位为NE向, 与昭通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 2014年8月该地区曾发生鲁甸MS6.5地震, 震源破裂方向及余震精定位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该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为NW向断层(王未来等, 2014; 张广伟等, 2014; 张勇等, 2014)。 同时, 大凉山断裂中南段的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 节面Ⅰ 的走向为NNW, 与昭通-莲峰断裂带一致。 我们推测, 大凉山断裂中南段和昭通-莲峰断裂带西南段区域的地震可能受到相同的构造应力场控制, 其断层类型都为左旋走滑型(易桂喜等, 2016b)。 川滇块体的SE向运动通过大凉山断裂、 则木河断裂部分传递到昭通-莲峰断裂的西南段, 这种物质的SE向移动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有可能延续到威宁。
本文得到的应力张量数据显示, 尽管沿板块边界的断层走向会发生变化, 主压应力水平方向与断层走向之间的夹角基本保持不变(图 7, 表2 ), 这可能与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的断层摩擦系数较为稳定有关, 该现象同样出现在圣安德列斯断层及南加州地区(Hickman et al., 2004; Townend et al., 2004)。
何宏林等(2008)指出, 鲜水河-小江断裂系存在“ 裁弯取直” 作用。 精细地呈现大凉山断裂、 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及滇中块体内部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空间变化特性, 对正确认识“ 裁弯取直” 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东南块体的上地壳运动是一种相对刚性的顺时针旋转, 整体上看, 鲜水河-小江断裂是地球上的一段小圆弧, 其欧拉极轴点在(21° N, 88° E)(图 9), 大凉山断裂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围成一个闭合的菱形, 川滇块体发生顺时针旋转时(England et al., 1986; Royden et al., 1997; Schoenbohm et al., 2006), 大凉山断裂位于顺时针旋转的外圆弧, 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位于内圆弧处, 从力学的角度看左旋走滑运动更易发生在大凉山断裂上。 从本文得到的构造应力场结果上看, 大凉山断裂带上的应力张量为走滑剪切型, 该结果与何宏林等(2008)提出的鲜水河-小江断裂系存在“ 截弯取直” 的观点一致。
(1)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表明, 研究区震源机制解的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区性, 川滇地块东边界的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和小江断裂上、 大凉山断裂及昭通-莲峰断裂带中西段上的地震断层类型为左旋走滑型, 马边-盐津断裂、 峨边-烟峰断裂及昭通-莲峰断裂带的东段为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
(2)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空间分布表明, 沿川滇块体东边界的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由北向南, 主压应力方向由NWW逐渐转向NW, 顺时针旋转约50° , 主压应力轴与东边界断裂走向之间的夹角基本保持不变, 这可能与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的断层摩擦系数较为稳定有关。
(3)大凉山断裂中南段、 昭通-莲峰断裂带西南段区域的地震可能受到相同的构造应力场控制, 川滇块体的SE向运动通过大凉山断裂、 则木河断裂部分传递到昭通-莲峰断裂的西南段, 这种物质SE向移动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有可能延续到威宁。
致谢 本研究使用的CAP程序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朱露培博士; 应力场反演程序(SATSI)由Hardebeck J L 和Michael A J 开发; 所有图件是由Wessel和Smith开发的GMT画图程序(http://www.globalcmt.org)完成; 研究使用的部分波形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 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郑斯华研究员的热心指导。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