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毛泽斌, 男, 1990年生, 2017年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位, 助理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壳形变与活动构造研究, E-mail: maozebin@126.com。
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活动稀少的景谷地区, 该地区的活动构造研究程度薄弱, 制约了人们对该区地震危险性的认识, 也造成了对发震构造认识的分歧。 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 构造地貌调查及探槽开挖, 对震中区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益香-赵家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 并得到以下认识: 1)近SN向的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南起于永平盆地东南缘的那丙一带, 向N经迁东、 田房, 终止于田头北, 全长约43km, 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的运动性质。 那拐探槽揭示出多条断层发育, 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为全新世地层, 其14C年龄为(
The 2014 Jinggu M6.6 earthquake attacked the Jinggu area where few historical earthquakes had occurred and little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on active tectonics. The lack of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 on active faults and seismicity restricts the assessment of seismic risk of this area and leads to divergent view points with respect to the seismotectonics of this earthquake, so relevant research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urgently. In particular, some studies suggest that this earthquake triggered the activity of the NE-trending faults which have not yet been studied. By the approaches of remote sensing image 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geomorphology investigation and trench excavation, we studied the late Quaternary activity of the faults in the epicenter area, which are the eastern margin fault of Yongping Basin and the Yixiang-Zhaojiacun Fault, and drew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The eastern margin fault of Yongping Basin originates around the Naguai village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Yongping Basin,extending northward across the Qiandong, Tianfang, and ending in the north of Tiantou. The fault is about 43km long, striking near SN. The linear characteristic of the fault is obvious in remote sensing images. Structural geomorphological phenomena, such as fault troughs, linear ridges and gully dislocations, have developed along the faults. There are several dextral-dislocated gullies near Naguai village, with displacements of 300m, 220m, 146m, 120m and 73m,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fault is a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 with long-term activity.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activity of the fault, a trench was excavated in the fault trough, the Naguai trench. The trench reveals many faults, and the youngest strata offseted by the faults are Holocene, with14C ages of(1 197±51)a and(
(2)The Yixiang-Zhaojiacun Fault starts at the southeast of the Jinggu Basin, passes through Xiangyan, Yixiang, Chahe, and terminates at the Zhaojiacun.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fault is about 60km, and is a large-scale NE-trending fault in the Wuliangshan fault zone. Four gullies are synchronously sinistrally dislocated at Yixiang village, with the displacements of 340m, 260m, 240m and 240m, indicating that the fault is a long-term active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A trench was excavated in a fault trough in Yixiang village. The trench reveals a small sag pond and a fault. The fault offsets several strata with clear dislocation and linear characteristic. The thickness of strata between the two walls of fault does not match, and the gravels are oriented along fault plane. The offset strata have the14C age of(2 296±56)a, (3 009±51)a, and(4 924±45)a, respectively, and another two strata have the OSL age of(1.8±0.1)ka, (8.6±0.5)ka respectively, by which we constrained the latest paleoearthquake between(1.8±0.1)ka(OSL-Y01)and(378±48)
(3)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ftershocks and the predecessor research results, the 2014 Jinggu M6.6 earthquake and the M5.8, M5.9 strong aftershocks are regarded as being caused by the eastern margin fault of Yongping Basin, which is part of the Wuliangshan fault zone.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is that the stress has been locked, concentrated and accumulated to give rise to the quakes in the wedge-shaped area near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SN and NE striking faults,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in the sou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
2014年10月7日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西南22km的永平镇发生M6.6地震, 震中坐标为(23.4° N, 100.5° E), 震源深度5km①。 2014年12月6日又在上述震中的SSE向, 距其6.5km和7.1km处相继发生M5.8(23.3° N, 100.5° E)和M5.9强余震(23.3° N, 100.5° E)。 景谷地区历史地震活动稀少, 此次M6.6地震是该地区有史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
景谷主震及其余震序列分布呈现出明显的NNW向条带状, 徐锡伟等(2014)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无量山断裂带的西支— — 普文断裂北西延长段, 常祖峰等(2016)则认为是与震中更为接近的无量山断裂带分支— — 景谷-云仙断裂的活动的结果, 而吴坤罡等(2016)认为是茶房-普文断裂带贯通作用所致, 徐甫坤等(2015)认为此次地震是景谷断裂和酒房断裂共同控制的结果。 之所以出现不同的认识, 最为主要的原因是普洱地区的历史地震主要发生在宁洱、 磨黑和思茅一带, 人们对于这些地区的活动构造有一定程度的研究(虢顺民等, 1999; 杨晓平等, 2008), 但景谷地区历史地震稀少, 前人对此地区活动构造的几何展布及其活动性关注不多, 研究程度较低, 使得判断发震构造时出现一定的困难。 徐甫坤等(2015)和李丹宁等(2017)给出的地震序列精定位结果显示, 景谷地震的余震分布具有明显的转折(由NNW向转为NE向), 并认为景谷地震可能触发了NE向断裂的活动, 但鉴于目前对该区NE向断裂的活动性尚无相关研究, 此结论似乎缺少了地质方面的足够证据。
总而言之, 震中区活动构造研究程度较低, 有关断裂的活动性研究亟待加强。 为此, 本文选取震中区相关的2条构造, 即震中附近的近SN向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景谷盆地东南缘的NE向益香-赵家村断裂进行重点研究。 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探槽开挖, 分析这2条断裂的最新活动性及其古地震活动情况, 以期获取一些有关该地区活动构造背景方面的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进而探讨景谷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孕震机制。 本研究对重新认识滇西南地区的活动构造格架以及地球动力学背景有着积极的科学意义。
新生代以来,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碰撞不仅使青藏高原成为世界上最大、 最高的高原, 同时使其周缘发生强烈而复杂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形(Peltzer et al., 1988; Xu et al., 1996; 邓起东等, 2003; Replumaz et al., 2003; 张培震等, 2003)。 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外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以深大走滑断裂和复杂的构造变形为主要特征, 是活动构造最为复杂、 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 云南地区正处于此种构造和地震活动背景之下。 云南地区主要发育有金沙江、 红河和小江等深大活动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经历了多期的活动, 后期以走滑运动为主, 在调节新生代以来的板块碰撞、 高原隆升引起的侧向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Wang et al., 1998; Schoenbohm et al., 2006a, b; Huang et al., 2015; 安晓文等, 2018)。 本研究区位于红河断裂带和澜沧江断裂带之间的无量山腹地, 该区经过长期的构造运动和变形作用形成了广泛的变质岩及褶皱带, 被称为兰坪— 思茅褶皱带(云南省地质矿产局, 1990)。 从侏罗纪— 古近纪始新世中期, 该区发育了一套红色陆相及一套含膏盐红色陆相沉积建造。 中晚始新世期间受到喜马拉雅运动第Ⅰ 幕的影响, 中新生代红色建造发生褶皱, 使该地区沿先期NW向断裂发生NNE向的逆冲推覆兼具右行走滑活动(刘善印等, 1998)。 其后, 经历了渐新世与中新世间喜马拉雅运动第Ⅱ 幕, 形成了中新统与下伏地层间的普遍不整合, 在景谷新生代盆地内形成了山间陆屑及煤系建造。 上新世末期喜马拉雅运动第Ⅲ 幕基本上继承了以往的运动特征, 使得无量山、 哀牢山继续隆升。 从该地区的演化简史可以看出, 区域新构造运动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间的碰撞作用密切相关(苗忠英等, 2017)。
景谷6.6级地震震区位于兰坪— 思茅褶皱带内, 整体上由一系列北西端收敛、 向SE发散的多个NNW— NW向右旋走滑断裂带组成, 亦可称为帚状旋扭活动构造体系, 其中最主要的断裂是无量山断裂带(吴中海等, 2015; 常祖峰等, 2016)(图1)。
该断裂带北起无量山北麓, 向SE经镇源、 宁洱、 普洱、 漫汤和顺营盘山西麓入老挝境内, 省内长220km, 宽约50km, 总体呈NNW-SSE向延伸。 断裂带由多条断裂组成, 由东向西分别为磨黑断裂、 宁洱断裂、 普文断裂和景谷-云仙断裂。 其中景谷-云仙断裂是该断裂带最西侧的一条, 总体走向NNW, 北段偏向近SN向及NNE向, 倾向SW或NE, 倾角较陡, 全长110km, 据冲沟及阶地位错结果推算晚更新世以来其右旋走滑速率为1.3~1.4mm/a(常祖峰等, 2016)。 无量山断裂带几何结构复杂, 断裂间复合、 分支现象普遍, 并多被横向断层截切, NW— NNW向断裂和NE— NEE向断裂构成一组共轭断裂构造, 在现今近SN向块体运动和区域主应力作用下, 前者表现为右旋走滑运动特征, 后者则表现出左旋走滑运动特征(虢顺民等, 1999; 谢英情等, 2007; 杨晓平等, 2008; 常祖峰等, 2016)。 从历史地震活动状况分析, 自1923年以来, 沿无量山断裂带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0次, 5.0~5.9级地震20余次, 其中最大地震为1979年磨黑6.8级地震, 沿无量山断裂带形成1条NW— NNW向地震活动带。 本文研究的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益香-赵家村断裂属于无量山断裂带, 2条断裂呈共轭关系, 其中永平盆地东缘断裂走向近SN, 具有右旋走滑运动特征, 益香-赵家村断裂走向NE, 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 这与无量山断裂带中共轭断裂的运动特征一致。 而在空间位置上, 2条断裂位于景谷-云仙断裂的北西延长线上, 归属于景谷-云仙断裂。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震中区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景谷盆地东南缘的益香-赵家村断裂, 它们是重要的控盆断裂, 分别控制晚新生代永平盆地与景谷盆地的发育, 对盆地新近系和第四系有着严格的控制作用, 且后者是无量山断裂系中规模较大的NE向断裂, 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经初步考察研究发现, 永平盆地实际上为SN向右旋走滑的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NE向左旋走滑的南谷断裂共同形成的构造盆地; 而景谷盆地则是在2条NE向左旋走滑的威远江断裂和益香-赵家村断裂控制下形成的拉分盆地, 盆地内新近系厚达2i700~
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南起于永平盆地东南缘的那丙一带, 向N经那拐、 迁东、 马鞍山、 大弯子、 安东、 田房, 终止于田头北, 断层走向近SN, 全长约43km。 在卫星影像上, 断裂中南段有较为清晰的线性显示, 其中那拐到龙塘山处断裂线状最清楚。 那拐以北可见多条冲沟同步右旋位错, 位错量分别为300m、 220m、 146m、 120m和73m(图2a), 分析认为永平盆地东缘断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 在那拐村一带尚可见明显的断层槽谷、 断错山脊等地貌, 勐戛河T2阶地后缘发育有清晰的断层槽谷, 该阶地右旋位错约60m, 说明在T2阶地形成后该断裂有过新近活动的迹象(常祖峰等, 2016)。
为了进一步研究该断裂最新活动特征和古地震情况, 我们在上述断层槽谷内开展了大型探槽工程(图2b)。 探槽走向80° , 近似与断层走向垂直, 长、 宽、 深分别为70m、 6m和4.5m。 在地貌上, 探槽北侧可见2条冲沟位错, 左侧冲沟位错量为220m, 右侧冲沟位错量为120m, 探槽位于2个右旋位错的山脊之间的一个小型沟谷中。 在断层通过处及其延长线上发育明显的反向断层坎地貌(图2c), 探槽处沿断层线发育了由反向断层坎构成的线性山脊(图2d)。 在上述线性山脊及后缘山坡之间的断层槽谷内, 片流、 面流形成的堆积物沉积于槽谷内(图2b, d), 形成了揭示断层最新活动时代及古地震事件的有利条件。
从那拐村开挖探槽所揭示的情况看, 整个探槽内发育了多条断层, 但基岩断层主要位于探槽东段的斜坡上, 主要表现为逆冲断层, 可见侏罗系泥岩逆冲于白垩系泥岩之上(该断层在图 3剖面东侧, 图中未显示, 与 1︰20万景谷幅地质图一致), 但其上覆地层主要为风化的基岩和残积红黏土, 无法反映出断层的晚第四纪活动, 因此未作展示。 最新活动的断层部位位于探槽西段的断层槽谷内, 整体反映出由山麓向永平盆地迁移的态势。
从那拐探槽北壁剖面可以看出(图3), 探槽中共发育了7套地层, 即: ①全新世褐黄色冲积砂质黏土层; ②全新世褐色洪积含砾黏土层; ③全新世褐色坡积角砾层(崩积楔); ④全新世灰黄色含黏土粉砂层; ⑤全新世褐色冲积砾石层; ⑥中新世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夹深灰色半固结黏土岩; ⑧白垩纪景星组泥岩。 该段探槽内发育了6条断层, F1和F2位于坡上, 断错层⑧白垩纪泥岩和层⑥中新世半固结黏土岩, 2断层间发育宽约2m的由角砾岩等组成的破碎带, 白垩系逆冲于中新统之上, 这与 1︰20万地质图标识的逆冲断裂性质相吻合(图3, 4b)。 F3产状330° /NE∠35° , 断错层⑥中新世半固结黏土岩以及层④全新世灰黄色含黏土粉砂层, 层④含黏土粉砂层有明显的挠曲现象, 其14C(AMS)树轮校正年龄为(
探槽南壁地层和断层发育情况与北壁基本对应, 不再赘述, 不同的是这里揭示出更好的构造楔。 南壁中可以识别出2个崩积楔, 可能分别代表了2次古地震事件。 其中底部崩积楔与北壁层③崩积楔相对应, 估计为同一次地震事件所致。 在另一崩积楔中采集到14C(AMS)样品, 其树轮校正年龄为(1 165± 56)a(CYP-12), 说明断裂在全新世晚期存在活动。
益香-赵家村断裂最北端始于景谷盆地东南缘, 向SW经过香盐、 益香、 稳岗、 绵竹棚、 大旧寨、 岔河, 至赵家村, 走向30° ~60° , 全长约60km, 是常祖峰等(2016)提到的景谷-云仙断裂的分支。
益香-赵家村断裂以断层槽谷、 断错山脊及冲沟等地貌为主, 其影像上地貌现象清晰, 并且该断裂上发育有不同位错量的冲沟。 香盐村的4条冲沟同步左旋位错, 从北向南位错量依次为340m、 260m、 240m和240m(图5a, b)。 其中, 第二条冲沟处发育有废弃冲沟, 其位错量约850m, 第四条冲沟在与断层交会处形成发卡型转折, 断层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图5b)。 断裂沿线可见断层三角面等地貌发育(图5b)。
在益香村SW沿益香-赵家村断裂发育了一平直而狭窄的断层槽谷(实际上为坡中谷地貌)(图5c, d), 实地勘察发现谷中沉积物丰富, 是一个开挖探槽的理想地点。 益香探槽走向140° , 长、 宽和高分别为25m、 4m和4m。 从发育的连续黑色有机土和沉积地层形态上看, 探槽中除发育有断层外, 沿断层曾发育小型断陷水塘, 即断塞塘。 探槽中共揭示沉积地层15层, 大部分为冲积相和湖沼相堆积(图6)。 其中探槽北东壁地层最为丰富, 断层面平直而稳定, 揭示的断层位于靠近公路一侧探槽的端部, 故主要展示断层附近的地层发育情况(图6)。 下文将自上而下对地层进行逐层描述。
层①: 现代灰色土壤层, 厚20~40cm。
层②: 冲积相灰色粉质黏土, 只在断层及探槽端部发育, 被断层错开, 在其顶部采集炭粒进行14C测年(AMS), 树轮校正年龄为(378± 48)a。
层③: 灰色黏土层, 只在断层下盘发育。
层④: 冲积相黄色含砾粉砂夹灰色泥质条带, 层理明显, 发育在探槽端部和断层附近, 被断错, 断层两侧厚度明显不一致(图6a, b)。 在该层采集光释光(OSL)样品, 其测年结果为(1.8± 0.1)ka。
层⑤: 冲积相浅褐色含砾黏土, 分布于断层西侧。
层⑥: 冲积相、 湖沼相暗灰色黏土层, 上部为绿黄色含砾粉砂层, 分布于断层西侧。 该层可见发育细小的纹层。
层⑦: 冲积相浅褐、 暗灰色含砾黏土, 发育于探槽端部和断层附近, 错距明显(图6a, b), 在该层中上部采集炭样进行14C测年(AMS), 树轮校正年龄为(2 296± 56)a。
层⑧: 湖沼相黑色有机土, 厚度不稳定, 发育于断层西侧, 被断层截切, 在断层另一盘未见其踪, 于该层中下部采集炭样进行14C测年(AMS), 树轮校正年龄为(3 009± 51)a。
层⑨: 冲积相黄色砾石层, 位于断层西侧, 呈透镜体状夹于层⑦中。
层⑩: 冲积相黄色含砂砾石层, 发育于探槽端部和断层附近, 错距明显, 断层两侧厚度不匹配。
层⑪: 冲积相灰黄、 暗灰色含砾黏土层, 呈透镜体状分布于断层西侧。
层⑫: 冲积相、 湖沼相暗灰、 灰黄色含砾黏土层, 分布连续, 错距明显, 断层两侧厚度不匹配。 在其中上部采集炭样进行14C测年(AMS), 树轮校正年龄为(4 924± 45)a。
层⑬: 冲积相灰黄、 灰白色含砾黏土层, 层位较连续, 分布于断层以西, 被断层截切。 在该层中部采集光释光(OSL)样品, 其测年结果为(8.6± 0.5)ka。
层⑭: 冲积相灰黄色含砾砂土层, 主要分布于探槽端部及断层线一带, 被断错且构造变形强烈, 有明显的挠曲现象, 断层两侧厚度极不匹配。
层⑮: 冲积相褐红色黏土, 分布于探槽端部及断层线一带, 厚度变化大, 断层附近厚度变化剧烈。
断层发育于探槽的南东端, 产状50° /NW∠75° , 断面平直, 断错了层④、 层⑦、 层⑧、 层⑩、 层⑫、 层⑬、 层⑭及层⑮。 其中, 层③、 层⑧和层⑬被截切, 在断层另一盘未找到其对应层, 其它地层在断层两侧厚度明显不吻合, 一侧厚、 一侧薄, 这些现象主要是由断层的走滑运动所致。 错断地层的年代充分说明了该断裂具有全新世活动的迹象。 另外, 从断层错动层④、 被层②覆盖可知最新一次地震活动时间为(1.8± 0.1)ka(OSL-Y01)— (378± 48)
针对景谷地震发震构造存在争议的问题, 结合本研究得到的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益香-赵家村断裂的活动性, 进一步讨论了2014年景谷6.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徐甫坤等(2015)利用10月7— 31日的地震波形数据进行精定位发现本次地震中出现的几个现象: 1)精定位后的余震分布具有北西浅、 南东深的特点, 且余震数量衰减具有中段最快、 西北端次之、 东南端最慢的特点; 2)余震序列的南东段在序列早期并无余震分布, 其出现较晚, 深度相对集中(13~15km); 3)北西端的余震序列展布方向由近NW转为NNW, 而东南端形成1个长约5km的近NE向破裂区域(图7)。 这些现象中蕴含着发震构造与地震破裂过程的信息。
在对发震构造的不同认识中, 我们认同永平盆地东缘断裂为2014年景谷6.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对景谷地区细致的构造解译可知, 永平盆地东缘断裂是与本次地震序列最接近的断层, 而且是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 此外, 永平盆地东缘断裂走向近SN, 与徐甫坤等(2015)用小震拟合分区计算得到的1— 3区断层面走向参数349° 、 339° 和328° 相似。 且景谷地震余震序列在北西端向NNW向转折, 和永平盆地东缘断裂的转折在空间上相对应, 应该是由于断层面走向变化导致余震序列展布方向发生了变化(图7, 8)。 2)10月7日景谷6.6级主震和12月6日的5.8、 5.9级2次强余震及其地震序列, 主体呈现出远离主震由NNW向SSE迁移的态势, 呈明显的NNW-SSE向展布, 与无量山断裂总体展布方向基本一致, 且震源机制解揭示的这3次地震的NNW向节面右旋走滑特征与该断裂带的运动性质相吻合。 3)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NE向的益香-赵家村断裂均属于景谷-云仙断裂, 离震中最近, 而普文断裂位于景谷-云仙断裂东部, 距离震中较远。
虽然永平盆地东缘断裂被认为是景谷地震的发震构造, 但2014年10月景谷6.6级地震和2014年12月的5.8、 5.9级地震及其余震的发生显示出复杂的图像。 首先, 6.6级地震震中偏离永平盆地东缘断裂约8km, 且余震序列展布呈现出的NNW向也与断裂走向有所不同; 其次, 12月6日5.8、 5.9级强余震发生后的地震序列又主要呈近SN向展布, 但这些地震总体呈以NNW向为主、 NE向为辅的共轭图像。 这也是造成人们难以对其发震构造做出判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认为红河断裂带以西的滇西南块体的运动方向为近SN向(王双绪等, 2013), 区域构造主应力场也为近SN向(阚荣举等, 1977)。 我们认为, 景谷地震是在近SN向挤压主应力场的作用下, 由近SN向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NE向益香-赵家村断裂共同作用孕育产生的新的破裂所致。 从构造物理学的角度分析, 景谷这几次地震恰恰位于这2条断裂交会形成的楔形区域, 大量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证实, 此类构造部位是易于积累应力的区域。 历史上在该地区发生的1979年宁洱磨黑6.8级地震震中也位于NNW断裂与NEE向横向断裂的交会部位, 2007年宁洱6.4级地震发生的构造部位也与之相似。 主震发生后, 在主震NE方向有一个小震群发生, 分析认为是NNW节面破裂后触发了NE向断裂的活动所致, 这种现象在历史地震震例中屡见不鲜, 如2013年洱源5.5级地震(常祖峰等, 2014)和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朱凤鸣等, 1982)等。
关于此次地震发震构造的归属问题, 我们更倾向于是景谷-云仙断裂活动所致。 理由如下: 其一, 前已述及, 景谷-云仙断裂是无量山断裂带最西侧的一条断裂, 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属于该断裂(常祖峰等, 2016), 且表现出右旋走滑的运动特征。 其二, 酒房断裂带的说法源于云南省区域地质志(云南省地质矿产局, 1990), 然而, 1︰20万的景东幅、 景谷幅和思茅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均没有提及此断裂带的存在。 在 1︰20万地质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 该断裂的几何连续性很差, 呈小规模断层断续延伸, 在断裂规模、 几何连续性和成熟度等方面根本无法与区域性的澜沧江断裂带相提并论。 所以, 所谓的酒房断裂带是很宏观、 粗略的提法。 在以往开展的景谷— 临沧公路、 鸭子塘水库、 云仙大桥等地震安评工作中, 也未发现所谓的酒房断裂带和茶房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迹象。 鉴于此, 我们认为不宜将不活动的茶房断裂与活动的普文断裂相连并强调酒房断裂的活动。 鉴于永平一带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以及运动性质, 我们认为应该将其归属于具有类似活动特征的无量山断裂带。
(1)震中区发育的永平盆地东缘断裂走向近SN, 全长约43km。 冲沟位错等显示该断裂的运动性质为右旋走滑, 那拐村勐戛河阶地后缘发育有清晰的断层槽谷, 阶地右旋位错约60m。 在此处开挖探槽揭示出多条断层发育, 最新断错的地层为全新统, 其14C年龄为(
(2)震中区的益香-赵家村断裂走向30° ~60° , 全长约60km, 为无量山断裂带中规模较大的NE向断层。 益香村的4条冲沟同步左旋位错, 位错量分别为340m、 260m、 240m和240m, 指示该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 益香村断层槽谷内的探槽揭示, 断层断错了多套全新世地层, 被断错地层的14C年龄分别为(2 296± 56)a、 (3 009± 51)a和(4 924± 45)a, 另外2套被断错地层的光释光(OSL)年龄为(1.8± 0.1)ka和(8.6± 0.5)ka, 从断层错动层④、 被层②覆盖的现象可知其最新一次地震活动的时间在(1.8± 0.1)ka(OSL-Y01)— (378± 48)
(3)根据余震分布并结合前人成果分析认为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及5.8和5.9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为永平盆地东缘断裂, 归属于无量山断裂带。 其孕震机制为: 近SN向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NE向益香-赵家村断裂交会构成有利于应力积累的楔形区, 在近SN向挤压的主应力场作用下, 此区域地应力闭锁积累孕育产生新的破裂。
致谢 云南省地震局李丹宁高级工程师和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徐甫坤博士为本文提供了数据支持; 审稿专家为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