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冯蔚, 男, 1985年生, 2016年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获构造地质学专业硕士学位, 高级工程师, 目前主要从事地震信号处理分析, 电话: 010-88015344, E-mail: fengwei@seis.ac.cn。
运用QSGRN/QSCMP理论地震图计算与合成方法, 根据震源机制解设定断层几何参数, 模拟了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6.7级地震周边区域加速度记录, 经场地条件校正绘制了地震峰值加速度分布图。通过对2个强震台观测波形数据与模拟加速度波形数据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对比分析, 验证了两者振幅数量级相当、 频谱特征一致性较强。同时, 提取了实际调查点坐标所对应的模拟峰值加速度, 并与实际调查点烈度进行对比, 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文中尝试提供1种震后快速产出峰值加速度分布情况的方法, 为监测台站稀少、 地形复杂、难以快速开展现场地震灾害调查的地区提供地震影响场范围估计, 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应急决策等工作提供辅助资料。
Aketao M6.7 earthquake on November 25, 2016 occurred in Aketao Country, Kizilsu Kirghiz Autonomous Prefecture,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the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fault are used as input to simulate the acceleration records of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Aketao M6.7 earthquake on November 25, 2016 with the QSGRN/QSCMP program.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distribution is plotted by extracted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s and site condition correction. Comparison is carried out between the observed waveforms and the simulated waveforms in the time domain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of two strong motion stations.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amplitudes of simulated and observed data are equal in magnitude, their calculated residuals are smaller in low frequency range and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simulated and observed data are consistent. Furthermore, the simulated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coordinates of the actual survey points is extrac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urvey spot intensity, and both have good corresponde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a method for rapid output of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distribution after an earthquake, so as to provide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seismic impact field in areas where the monitoring station is scarce, the topography is complex or it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the rapid earthquake disaster investigation. And it also provides supporting information for rapid assessmen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and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2016年11月25日22时24分,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发生6.7级地震(39.27° N, 74.04° E), 震源深度约10km。地震震中位于公格尔拉张系北端木吉走滑断裂附近, NWW走向的木吉断裂是全新世活动的右旋走滑断裂。此次地震造成1人死亡, 无人员受伤, 因房屋毁坏或较大程度破坏而失去住所的共有11i240人、 2i810户, 直接经济损失共4.63亿元。阿克陶地震震区位于中国西北地区, 现有强震观测台网多沿主要断裂带布设, 并非均匀分布, 当强震发生时, 可能出现观测数据空白。因此,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来估计地震所产生的强地面运动情况, 将对震后快速、 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根据数据与理论方法, 预测或模拟强地面运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种: 1)数值计算, 该方法主要实现地震波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拟, 通过数值计算模拟地震波场的传播过程, 提取地面运动的三分向地表峰值速度(Peak Ground Velocity, PGV)与地表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Zhang et al., 2010; 张振国等, 2014a, b)。2)随机性方法, 利用随机震源理论模拟地震的高频地面运动, 或者采用改进的随机有限断层方法, 亦或使用动力学拐角频率的地震动随机模拟方法(Boore, 1983; Motazedian et al., 2005; 王海云, 2010; 孟令媛等, 2014a, b; Zhang et al., 2016)。3)以位移表示定理为基础的格林函数法, 根据格林函数的来源可以分为经验格林函数法和理论格林函数法。经验格林函数及其相关改进方法主要是将主震震源当作由一系列的小震点源构成, 然后选择适当的小震记录作为这些点源引起的地面响应, 再按照一定的破裂方式将这些经验格林函数叠加, 从而合成地震动图。此方法考虑到震源的破裂过程、 传播路径, 因此被广泛应用(Hartzell, 1978; 张有兵等, 2010; 药晓东等, 2015a, b; 李启成等, 2016)。但也存在部分区域缺乏合适的小震记录来求解格林函数, 不能处理任意介质下的地震波传播问题, 从而限制其使用范围。理论格林函数法基于位移表示定理, 假设地球介质为简单均匀介质或者均匀层状模型, 应用广义射线法、 离散波数法、 透射矩阵法、 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等计算格林函数(李启成, 2010), 众学者针对不同的计算方法开发了不同的计算程序, 主要有广义透射系数法(Chen, 1999)、 传播矩阵法(Wang, 1999)、 波数积分法(Zhu et al., 2002)等, 然后根据计算获得的理论格林函数库合成理论地震图。数值模拟格林函数方法在合成神户地震的近源地面运动地震图(赵志新等, 2006)、 基于确定性震源模型提升高频信号模拟汶川近场强地面运动(常莹等, 2012)、 应用改进的格林函数法模拟卢龙地震加速度(李启成等, 2016)等工作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利用震源的滑动分布以及余震求解的经验格林函数可以较为准确地合成理论地震动图, 但在震后短时间内获取滑动分布以及经验格林函数则较为困难。理论格林函数的计算并不依赖于震源破裂模型, 因此可以预先计算指定范围内的理论格林函数库, 地震发生后可以直接根据震源机制解设定断层类型进行理论地震图的合成或者结合震源破裂过程进行更加精确的模拟。
本文利用Wang(1999)提出的理论地震图合成方法计算不同震源类型的理论格林函数库, 获得阿克陶地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格林函数库, 并根据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发震构造, 设置相应的断层几何模型, 模拟加速度波形记录并进行场地校正, 最后获得模拟峰值加速度分布, 从而获取此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的信息, 以补充区域强震动观测数据的空缺。利用理论格林函数方法构建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格林函数库, 在震后调用相关函数库模拟峰值加速度并据此产出地震峰值加速分布图, 可快速地为地震应急救援与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根据位移表示定理, 弹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
其中,
这里,
其中
对于水平层状介质, 式(2)的解可以写成以下的形式:
其中, L是系数矩阵A的特征向量, E为对角矩阵, c是待确定常矢量。如果给定了第i层的位移矢量, 那么可以根据传播规则计算第i+1层或者i-1层的位移矢量。根据自由地表和无穷远处的边界条件设定位置参数, 将边界条件参数逐层传播至震源处, 然后根据震源条件求解位移矢量(Wang, 1999; Wang et al., 2003)。
运用理论格林函数模拟地震峰值加速度, 在实际模拟波形记录时可以划分为2个独立的计算过程, 即计算格林函数部分(QSGRN)和理论地震图合成部分(QSCMP)。QSGRN程序依据指定的速度模型、 设定范围、 采样方式及时窗长度等参数计算指定区域的格林函数库; QSCMP程序则直接调用生成的格林函数库合成给定观测网格下特定震源模型的理论地震图, 无需重复计算格林函数, 降低部分时间成本。 本文以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6.7级地震为例进行峰值加速度模拟。由于阿克陶地区特殊的地理地质条件, 鲜有高精度的速度结构模型,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雷建设等, 2002; 张先康等, 2002; 胥颐等, 2006), 构建区域的综合速度模型, 对震中距沿径向200km范围内进行21个点均匀采样, 震源深度从1~39km进行21个点均匀采样, 时间窗长102.35s, 采样点数2i048, 采样间隔0.05s, 震源拐角频率为10Hz, 利用QSGRN程序计算分层半空间地球模型的3种不同震源类型的格林函数库。不同的科研机构与学者给出的阿克陶地震震源机制解的参数存在差异(表1)。我们依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断层数据中心的地震构造图、 野外科考及余震分布(陈杰等, 2016), 选取USGS的震源机制解参数作为正演震源参数, 设置反演断层走向107° 、 倾角76° 、 滑动角174° , 由矩震级参数设定相应的断层几何尺度为60km× 30km, 断层中心点设于震源点位置。将地表观测点网格离散化为21× 21点处理, 区域范围为38.3° ~40.3° N, 73° ~76° E。建立阿克陶地震断层破裂模型和地表观测网格点之后, 使用QSCMP程序对地表位移、 速度以及加速度等进行逐步合成计算, 最终获得地震模拟峰值加速度场。
由于理论格林函数计算过程并不能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 同时在合成理论地震图的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场地条件,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地条件对峰值加速进行校正, 获得可实际应用的峰值加速分布图。主要参数为深30m处的平均剪切波速度, 通过计算高程倾斜率对应匹配。根据倾斜率计算选择构造活跃区或者稳定大陆区(Wald et al., 2007; Allen et al., 2009), 计算单个网格的坡度值并对照表2, 进而确定剪切波平均速度、 场地类型及校正系数。
将QSCMP程序计算所得的模拟峰值加速度依据校正系数(表2)进行场地校正后, 可获得地表模拟峰值加速度分布图(图1)。模拟峰值加速度最大值约380gal, 位于震中附近, 峰值加速度沿SE向分布, 表现出与地震断裂展布方向一致的特征。模拟峰值加速度分布与地震烈度情况相关性较好, 说明该方法对震后快速判断影响场的范围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为了验证模拟获得的加速度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之间的一致性, 选择信噪比较高的震中距61.47km的吉根强震台(65JIG)和震中距98.76km的康苏强震台(65KSU)的观测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对2个台站的三分量加速度观测记录进行基线校正, 三分量合成峰值加速度分别为32.27gal和9.8gal, 相对应的模拟三分量合成峰值加速度为34.31gal和16.99gal。同时, 对比波形数据, 可以看出2个台站模拟加速度波形与实际观测波形略有差异(图2),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理论模拟所设置的发震断层模型为简单线性模型, 缺少描述震源破裂的过程, 使得模拟获得的加速度波形缺少震源破裂复杂过程的相关成分。
对实际观测波形数据进行降采样处理, 使之与理论模拟加速度波形数据具有相同采样间隔; 分别对两者的三分量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并计算频域残差。
式中,
阿克陶6.7级地震发生后, 在地震系统现场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 震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协助下, 现场工作队员克服高原反应、 严寒环境、 余震频发、 交通不便等因素深入震区, 对灾区各县近百个调查点开展了烈度调查工作。为对比分析模拟峰值加速度与调查点烈度, 计算了调查点与断层的垂直距离并提取调查点位的模拟峰值加速度值, 从而获得不同烈度的模拟峰值加速度与断层距分布图(图4)。Ⅷ 度调查点对应的模拟峰值加速度平均值为232.4gal, 根据GB18306-200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附录G《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对照表》及场地峰值加速度调整系数
本文利用理论格林函数方法(QSGRN/QSCMP)计算理论地震图, 合成地表峰值加速度。首先计算了阿克陶地区不同震源类型的理论格林函数, 获得震中区域的格林函数库, 然后结合USGS提供的阿克陶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计算此次地震的加速度波形记录, 并绘制地震峰值加速度分布图。依据强震台观测数据、 调查点烈度以及模拟结果综合分析表明:
(1)此次阿克陶6.7级地震的理论峰值加速度结果与地震现场烈度调查结果具有一致性, 长轴方向为NWW; 2个强震台坐标点位的峰值加速度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的数值量级相当, 频谱特征一致性较强, 调查点烈度与模拟峰值加速度对应关系尚好, 表明本文采用的峰值加速度模拟方法具有一定适用性。波形记录存在部分差异, 其原因可能是理论格林函数的计算速度模型与真实地层速度结构具有一定差异, 同时设置的断层模型和破裂过程与震源的复杂破裂过程也存在一定不同。
(2)应用理论格林函数法模拟地表峰值加速度的主要瓶颈是计算格林函数库极其耗时。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提前分区域计算并存储了主要研究区的格林函数库。当地震来临时, 可选择相应的格林函数库输入震源机制解、 断层几何参数, 模拟加速度时程记录并对峰值加速度结果进行场地校正, 最后获得模拟峰值加速度分布, 从而实现对缺少区域强震观测数据的有效补充, 同时也能为其他研究提供加速度参数。
(3)本研究方法除了计算格林函数库耗时以外, 还需要注意由不同速度模型计算的模拟加速度波形记录存在差异, 因此建议选择合适的区域速度模型导入计算。同时, 速度结构的横向不均匀也会对波形造成影响, 若需获得更精确的模拟结构, 则需要提供更加精细准确的速度模型与地震破裂过程。
通过本文的研究, 尝试提供1种震后快速产出峰值加速度分布情况的方法, 即应用理论格林函数方法构建重点监视防御区乃至全国的格林函数库, 在震后第一时间调用相关函数库进行峰值加速度的模拟、 校正。特别是可为监测台站稀少、 地形复杂、 实际地震灾害调查难以快速开展的地区提供地震影响场范围估计, 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与应急决策等工作提供辅助资料。
致谢 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提供了阿克陶地震的强震动数据。本文现场调查点内容来自于阿克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灾害损失调查评估组全体队员在地震灾区克服各种困难, 忘我工作,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