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睿, 男, 1988年生, 2014年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获得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学位, 现为构造地质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与地表过程, E-mail: liu369rui@126.com。
祁连山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重要造山带, 是高原向NE方向扩展的最前缘, 逆冲和褶皱作用是青藏高原向N扩展的重要构造变形方式。白杨河发育于祁连山内部, 向N汇入前陆区酒西盆地。因此, 可以通过白杨河阶地研究祁连山北缘的变形特征。通过对白杨河阶地的详细调查与测量, 得到如下认识: 1)白杨河阶地具有流域分段性, 在地形陡变带及盆地内白杨河背斜区发育多级阶地。以阶地级数来说, 以牛头山为界, 上游发育2—3级阶地, 下游发育4—5级阶地。2)从白杨河阶地纵剖面获得昌马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32±0.09)mm/a, 地壳缩短速率为(0.12±0.09)mm/a; 旱峡-大黄沟断裂T5形成以来(约13ka)没有垂直活动; 老君庙背斜区T5阶地(约9ka)褶皱变形隆升量为(6.55±0.5)m, 缩短量为(3.47±0.5)m, 隆升速率为(1.23±0.81)mm/a, 缩短速率为(0.67±0.44)mm/a; 白杨河背斜开始活动时期约为300ka,BP, 其170ka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约(0.21±0.02)mm/a, 缩短速率为(0.14±0.03)mm/a; 3)北祁连山地区在响应青藏高原向N扩展的过程中表现出2种不同的变形特征: 在祁连山内部以剪切变形为主, 表现为块体侧向挤出; 而在祁连山北缘地形陡变带和酒西盆地内部以挤压变形为主, 表现为地壳缩短和隆起, 并且盆地内构造缩短变形量占总变形量的50%左右。
The Qilian Mountains, as a major orogenic belt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forefront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plateau to the northeast, where thrusts and folds dominate tectonic deformation. The Baiyang River starts from the inner Qilian Mountains, flowing northward across various structures, and finally into the Jiuxi Basin. This work focused on exhaustive investigations to the terraces on this river to characterize the Late Quaternary tectonic deformation in this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se river terraces on the Baiyang River are segmented, of which multiple levels developed at steep terrains and anticlines in the basin. Bounded by the Niutou Mountains, mainly 2-3 and 4-5 levels of terraces formed in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respectively.(2)The longitudinal profiles along the river suggest a vertical motion rate of the Changma fault as(0.32±0.09)mm/a and crustal shortening rate(0.12±0.09)mm/a. There was no vertical activity since the formation of T5 surface(13ka)on the Hanxia-Dahuanggou fault. At the terrace T5(9ka)on the Laojunmiao anticline, fold uplift amounts(6.55±0.5)m and shortening amounts(3.47±0.5)m, yielding uplift and shortening rates(1.23±0.81)mm/a and(0.67±0.44)mm/a, respectively. The Baiyang River anticline began to be active about 300ka with uplift and shortening rates(0.21±0.02)mm/a and(0.14±0.03)mm/a, respectively since 170ka.(3)In the Qilian Mountains, there were two different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response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Shear deformation dominates the inner Qilian Mountains, which is manifested as lateral extrusion of block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ilian Mountains and Jiuxi Basin, the deformation is dominated by compression, expressing crustal shortening and uplift, and the shortening within the basin accounts about half of the total deformation.
自新生代以来,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会聚碰撞形成青藏高原。这一构造事件影响之大, 甚至使大陆内部的天山造山带复活(Molnar et al., 1975, 1978, 1989; Tapponnier et al., 1977, 1978; Avouac et al., 1993; Hendrix et al., 1994; Li et al., 2013)。而祁连山地区作为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的前缘部位之一, 一直以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Burbank et al., 1984; 陈杰等, 1996; 李吉均等, 1996; 谭利华等, 1998; 杨景春等, 1998; Meyer et al., 1998; Zheng et al., 2000; Tapponnier et al., 2001; 李安等, 2016a)。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向N扩展的最前缘构造带, 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强烈(Tapponnier et al., 1990), 因此祁连山北缘构造研究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向NE方向的扩展有重要的意义。北祁连山与北侧的河西走廊有近3, 000m的高差, 是地形的陡变带, 表明构造隆升强烈(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等, 1993; Meyer et al., 1998; 郑文俊等, 2016)。在北祁连山西段山前和山间发育多条活动断裂和褶皱, 包括昌马断裂、 旱峡-大黄沟断裂、 老君庙背斜-玉门逆断裂褶皱带和白杨河背斜-白南逆断裂褶皱带。这些断裂和褶皱的活动性质和活动强度存在差异, 可以显示现今北祁连山构造变形的特征和方式。前人对这些断裂的性质、 活动时代和活动速率等(闵伟等, 2002; Hetzel et al., 2002; 陈文彬, 2003; 陈柏林等, 2012; Hetzel, 2013; 罗浩等, 2013; 李安等, 2016a; 刘兴旺等, 2016)做了大量的研究, 但主要还是以单个断层的活动为研究对象, 目前对北祁连山山前前陆盆地内逆断裂褶皱带的变形方式与速率尚缺乏系统的约束, 地壳缩短变形在山前与盆地内的分配比例也尚未可知。
河流阶地变形和发育特征是研究构造变形的重要地貌学方法。河流阶地具有较长的空间跨度, 可以横穿多条构造带, 能作为对比标志研究构造活动。这一方法在很多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Chan et al., 2007; 张世民等, 2008; Ota et al., 2009; Burbank et al., 2012; Liu et al., 2014; Jiang et al., 2016)。而本文的研究对象白杨河发源于北祁连山内部, 全长约60km, 横穿昌马断裂、 旱峡-大黄沟断裂、 玉门-老君庙逆断裂褶皱带和白南逆断裂褶皱带(白杨河背斜), 并发育了多级阶地, 为进行河流阶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本文通过分析白杨河阶地发育情况, 测量高精度阶地纵剖面, 利用光释光和宇宙成因核素定年方法获取阶地年龄, 综合分析各个断裂构造的活动速率, 最终获得北祁连山西段近地表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结果为探讨青藏高原向N扩展的变形方式提供了有力证据。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 其西端与阿尔金断裂相接。祁连山北缘断裂带是祁连山与其北侧前陆盆地构造河西走廊的边界断裂, 活动方式主要以挤压逆冲为主, 第四纪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活动。断裂带呈NWW向, 主要由相互平行、 呈右列式斜列的多条压扭性断裂所组成(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93), 其西段由旱峡-大黄沟断裂和玉门-老君庙逆断裂褶皱带构成, 向东为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图1)。旱峡大黄沟断裂是祁连山北缘断裂的主断裂, 以逆冲构造为主, 可能存在左行走滑, 其中老君庙背斜南侧的段被认为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Hetzel, 2013)。佛洞庙断裂属于祁连山北缘断裂带逆冲推覆的前锋断裂, 也是酒东盆地的边界断裂, 为全新世活动逆断裂(陈文斌, 2003; 刘兴旺等, 2012; 杨海波等, 2017)。玉门-老君庙断裂褶皱带是祁连山北缘断裂向酒西盆地内逆冲扩展的新生断裂; 其在地表的出露具有差异性, 东段断裂直接出露地表; 西段为隐伏断裂与活动褶皱, 钻孔与物探资料证实断裂为逆掩推覆性质, 呈上陡下缓的铲形(宋廷光, 1989;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93)。老君庙背斜起始活动时间为中-晚上新世, 背斜轴向为NW— NNW, 由一系列呈雁行排列的短轴状次级背斜组成(宋廷光, 1989;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93; Fang et al., 2005)。白杨河背斜位于酒西盆地内部, 与其伴生的为逆冲断层白南断裂, 被认为是玉门断裂的反冲构造(闵伟, 2002), 白南断裂为1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冲断裂(Hetzel et al., 2002)。新民堡断裂位于新民堡一带, 走向NWW, 属于全新世逆冲活动断裂, 以蠕滑变形为主(陈柏林等, 2006)。阴洼山断裂展布于阴洼山东麓, 并向NW、 SE延伸, 断错了冲洪积扇, 形成断层陡坎, 为全新世活动断裂(闵伟, 2002)。黑山北缘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断裂(Gao et al., 2016), 同时也是酒西盆地的北部边界, 为1条高角度逆冲断裂(张宁等, 2016)。嘉峪关断裂为酒西盆地和酒东盆地的边界断裂, 走向NNW, 晚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特征以挤压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特征(何文贵等, 2010)。
祁连山北麓山前地带构造活动强烈, 河流阶段性下切, 形成深切峡谷状的河谷形态, 同时在河床两岸形成多级阶地, 阶地级数从山前至盆地递减(杨景春等, 1998; 王一舟等, 2013); 酒泉盆地河流同时也发育2期洪积扇(李有利等, 2000)。在酒西盆地洪积台地, 大多数河流发育7级以上阶地; 并且阶地类型也呈现一定的规律, 大多河流Ⅰ 级阶地为堆积阶地; Ⅱ 、 Ⅲ 级阶地多数是基座阶地, 只有少量堆积阶地; 高阶地都是基座阶地(杨景春等, 1998)。
白杨河阶地测量采用Trimble R10 GNSS测量系统, 实时动态测量水平精度10mm+1ppm RMS, 垂直精度20mm+1ppm RMS。阶地拔河高度测量使用激光测距仪(LTI TruPulse 200), 其最大测量距离为2, 000m, 测量精度为: -0.3m(300m内), -1.0m(300m外)。
在野外测量过程中, 综合河流阶地的类型、 拔河高程、 沉积结构、 阶地面发育情况等进行对比, 建立起整个流域发育的阶地之间的关系。在山区河段, 阶地面一般都较窄, 阶地面后缘一般会有坡积物堆积, 高程测量点选择阶地面靠近河床一侧, 用以代表古河床下切前的位置。支流在沟口的洪积扇堆积作用通常会抬高阶地面, 因此阶地测量点尽可能远离支流的沟口。
白杨河阶地的年龄估算主要采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年龄和光释光(OSL)年龄。
白杨河是祁连山北缘1条SN向河流, 河流发源于祁连山内部, 以大体垂直山脉的方向流经祁连山北缘山区, 从南往北依次近垂直流过昌马断裂、 旱峡-大黄沟断裂、 老君庙背斜-玉门断裂和白杨河背斜-白南断裂, 最终从酒西盆地北侧的黑山峡谷流出(图2a)。
白杨河阶地发育较为连续, 根据阶地的发育级数可以把白杨河分为2段。以牛头山为界, 牛头山以南的河段为上游, 河床相对宽阔, 发育2— 3级阶地(图2c); T1阶地为现代河流的堆积阶地, 高2~3m, 阶地面较宽阔, 一般10~20m, 阶地沉积物为冲积相砂砾石层, 黏土较少; T2阶地发育较普遍, 高7~8m, 阶地面最为宽阔, 一般30~40m, 阶地沉积物为冲洪积相混合沉积物; T3阶地零星分布, 只有个别河段有残余, 高30~33m, 阶地面较窄, 一般5~10m, 阶地沉积物与T2相似(图3a), 阶地后缘与山体相连, 坡积物堆积形成斜坡地貌(图3a)。
牛头山以北的河段为下游, 河流经过昌马山间盆地后, 进入牛头山以北的山谷区, 河床相对较窄为深切的V字形河谷, 普遍发育4— 5级阶地, 个别河段发育7级阶地, 该区段内Ⅴ 级阶地普遍发育, 阶地面连续, 属于区域性发育的阶地, 拔河高度一般在60~70m(图2a, c), 最高一级阶地(T7)拔河达125m; 除最新的Ⅰ 、 Ⅱ 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外, 其余高阶地均为基座阶地(图3b), 基座下部为白杨河组橘红色砂岩, 中部为早-中更新统冲积砾石层, 上部为晚更新统和全新统阶地砾石层, 砾石层顶部部分位置覆盖黄土。在T5阶地面上采集的石英样品经 10Be 测年, 结果为(13.0± 4.5)ka(表1); T6阶地拔河高度90~100m, 阶地面采集的10Be样品测年结果为(64.4± 9.0)ka; T7阶地拔河高度120~125m, 阶地面被流水作用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阶地面两侧都发育冲沟, 采集的样品测年结果为(93.4± 11.6)ka。河流流经青头山, 出山后进入酒西盆地, Ⅴ 级阶地面为盆地内的主戈壁面(图3c), 测年结果为(8.7± 5.2)ka, 继续向N在盆地内部各级阶地拔河高度逐渐变小, 最后在酒西盆地中心汇成同一级面(图3d)。
综上所述, 白杨河阶地发育具有明显的分段性, 以牛头山为界, 不论是从阶地级数发育情况, 还是阶地年龄对比上都具有分段特征。上游主要发育3级河流阶地, 下游主要发育4~5级河流阶地, 个别河段发育7级阶地(表2), Ⅴ 级河流阶地在下游为连续的地貌面, 属于贯通的阶地, 具有可对比性。
河流在流经构造活动的位置, 河流阶地会对构造活动具有一定的响应(Hetzel et al., 2006), 而白杨河正是1条流经多个构造活动区的河流, 发源于祁连山内部, 以大体垂直山脉的方向流经祁连山北缘山区, 由南向北流经昌马断裂、 旱峡-大黄沟断裂、 老君庙背斜-玉门断裂和白杨河背斜-白南断裂(图2)。
昌马断裂从昌马盆地南缘向东经红窑子、 月牙大阪、 大泉口到西水峡沟脑, 全长约120km。断裂总体走向NWW, 倾向SE, 倾角50° ~70° , 断裂活动形成了狭长的断陷谷地, 谷地宽窄不一, 昌马断裂大体沿坳陷谷地的南缘分布。白杨河大泉口一带处于昌马断裂东段, 该段断层走向N80° E, 倾向SE, 倾角约60° ~70° 。在大泉口以东, 多条山脊和冲沟被长期的左旋滑动断错40~70m, 部分山脊形成巨大的反向陡坎(图4a)。白杨河右岸昌马断裂的断层剖面(图4b, c), 可见前震旦纪大理岩夹片岩逆冲到中新统白杨河组砂岩、 泥岩之上, 断面上具有明显的挤压特征, 断层倾向165° , 倾角70° , 说明断裂具有逆冲性质。
白杨河在大泉口一带发育了3级阶地, T1阶地在断裂两盘皆有发育, 并且上下2盘阶地的趋势面较为统一, 没有明显的变形; T2阶地在该河段有所缺失, 仅在断裂下盘0.5km以外有少量残余, 无法用来讨论阶地的变形; T3阶地是该河段主要地貌面, T3阶地趋势面存在较大的高差(图5a, b), 测量结果显示两者高差约(18± 2)m。在断裂下盘T3阶地顶面砾石层中的粉细砂透镜体取光释光BY-OSL-2样品(图5c), 测得结果为(58.72± 9.47)ka, 计算昌马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32± 0.09)mm/a。而昌马断裂东段在大泉口一带的左旋走滑速率为(5.5± 2.2)mm/a(Peltzer et al., 1988), 在大泉口西臭水柳沟一带左旋走滑速率为(3.68± 0.41)mm/a, 并且走滑速率由西向东递减(罗浩等, 2013), 显然昌马断裂在白杨河经过的地区其水平滑动速率> (3.68± 0.41)mm/a, 垂直活动速率与水平活动速率之比< 1︰10。昌马断裂倾向165° , 倾角70° , 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得到昌马断裂垂直活动引起的地壳缩短速率为(0.12± 0.09)mm/a。
旱峡-大黄沟断裂是祁连山北缘断裂的山前主断裂, 以逆冲构造为主可能存在左行走滑(Hetzel, 2013)。旱峡-大黄沟断裂西起玉门镇的大坝, 经窟窿山, 穿石油河、 北大河(冰沟口)、 洪水坝河, 止于佛洞庙以南, 全长160km, 倾向SW, 倾角为40° ~70°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93)。在旱峡-大黄沟断裂穿过的白杨河河段, 河流右岸出露断层剖面, 奥陶系的灰岩与下更新统砾石层断层接触, 为逆断层, 倾向178° , 倾角80° , 断层顶部覆盖了河流相砾石层和黄土层(图6c, d)。
该处河流两岸共发育5级阶地(图6), T1、 T2阶地只有断裂上盘保留。T3、 T4、 T5阶地在断裂两侧均有保留, 同一级阶地所有测点的连线与现代河床近平行, 趋势面也比较连续, 无明显的垂直落差(图6a), 说明T5阶地形成以来, 旱峡-大黄沟断裂无明显垂直活动。
老君庙背斜-玉门断裂是白杨河下游重要的活动褶皱带, 老君庙背斜的褶皱地层为新近系和更新统, 褶皱变形的最老地层为核部的白杨河组泥岩(N1), 两翼出露疏勒河组砂岩(N2)和玉门组砾岩(
白杨河背斜位于酒西盆地中部, 走向近EW, 其南侧发育白南断裂(图8a, b)。白南断裂倾向N, 倾角约30° , 延伸约20km。在背斜南翼以断层陡坎形式出露地表。白杨河背斜区发育了5级地貌面(图8b)。地貌面基座为中更新统砾石层, 变形程度较小; 背斜南翼靠近断层附近地层倾角最大为S倾30° , 向N倾角逐渐变小并接近水平, 之后变为向N倾斜。北翼产状较为平缓, 产状保持N倾12° (图8c)。
测量白杨河各级地貌面得到了各级地貌面的隆升高度。其中, 最老的T5面最大拔河高度36m, 次级的T5a面拔河高度约30m; T4面最大拔河高度为23.5m; T3面最大拔河高度为14.5m; T2面最大拔河高度为10.5m; T1面最大拔河高度为5.0m。所有地貌面的最大拔河高度均位于南翼前端的断层附近, 而各个地貌面在北翼末端均逐渐合并到现今戈壁滩面。利用拔河高度和对应地貌面年龄得到T5和T5a以来的隆升速率分别为(0.21± 0.02)mm/a和(0.24± 0.03)mm/a; T4面的隆升速率为(0.28± 0.03)mm/a; T3面的隆升速率为(0.20± 0.02)mm/a; T2面的隆升速率为(0.27± 0.04)mm/a。T1面利用Hetzel等(2002)测定的T1年龄(10~14)ka, 计算的隆升速率为0.36~0.5mm/a。根据最高的T5面计算的隆升速率代表白杨河背斜较长时间段内(170ka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按照阶地基座的中更新统产状计算, 总隆升高度约62m, 总缩短量约42m, 得到的缩短速率为(0.14± 0.03)mm/a, 利用平均隆起速率(0.21± 0.02)mm/a估计白杨河背斜开始活动时期约为300ka, BP。
北祁连山地形起伏较大, 纵向上在60km的范围内, 海拔高度从4, 000~5, 000m降为2, 000m左右(图2b), 最后在盆地内趋于平坦。北祁连山内部的昌马断裂主要以走滑活动为主, 走滑速率可达(3.68± 0.41)mm/a, 而垂直活动速率为(0.32± 0.09)mm/a, 仅为水平速率的$\frac{1}{10}$, 对地形高差上没有明显的控制。昌马断裂南侧山体与北侧盆地高差< 500m(图2b), 昌马盆地南侧的T3阶地拔河高度为30~33m, 按照(58.72± 9.47)ka的形成年龄估计平均下切速率为(0.55± 0.11)mm/a, 其中还含有(0.32± 0.09)mm/a的断层垂直活动速率; 昌马盆地内的T3阶地拔河高度13~15m, 昌马断裂两侧计算的气候下切速率均约0.25mm/a, 比较一致。因此, 昌马断裂对高原地形高差影响较小, 比较低的河流下切速率造成阶地级数少, 拔河高度低。祁连山北缘是高原地形陡变带, 高程从4, 500m迅速下降到山前地带的2, 500m。在该区域内发育旱峡-大黄沟断裂和玉门-老君庙断裂褶皱带。地形最大的陡变位置对应了旱峡-大黄沟断裂; 而河流阶地在旱峡-大黄沟断裂两侧的阶地级数和拔河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图2), 跨断裂测量的T3— T5阶地面也未见明显高差; 而Hetzel等(2006)在西侧的石油河也发现旱峡-大黄沟断裂通过的位置河流阶地没有受到断裂的影响, 表明旱峡-大黄沟断裂的强烈活动时期早于晚更新世, 而晚更新世以来无明显垂直活动。这与前人研究结果认为旱峡-大黄沟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为10~13Ma, BP(Zheng et al., 2010, 2017; Yan et al., 2013; Wang et al., 2016, 2017)比较一致。该流域阶地发育级数最多和拔河高度最大的区域为北祁连山和山前老君庙背斜位置, T7形成以来该段的河流下切速率为(1.3± 0.2)mm/a, 而老君庙背斜的垂直隆起速率为(1.23± 0.8)mm/a, 变形强度明显大于昌马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 玉门断裂在此处并没有断错阶地的活动, 阶地表现为弯曲变形。在酒西盆地内的白杨河背斜估计的起始活动时代为300ka, BP, 总隆起高度仅62m, 是最新的构造变形区。北祁连山与酒西盆地2大地貌单元由祁连山北缘断裂带分割; 祁连山北缘断裂带是1条NWW走向的巨型活动断裂带, 在西段由旱峡-大黄沟断裂、 老君庙褶皱-玉门断裂带(图1, 9)组成(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93); 旱峡-大黄沟断裂为向NNE向逆冲断裂, 晚更新世以来不再活动; 老君庙背斜和白杨河背斜轴向均为NW— NWW向, 表明这一背斜构造带主要是在NNE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本文得到的老君庙背斜缩短速率为(0.67± 0.44)mm/a, 利用三角函数换算得到的玉门断裂的缩短速率为0.42~0.52mm/a(闵伟等, 2002; 李安, 2016a), 那么老君庙背斜-玉门逆断裂褶皱带的缩短速率为1.09~1.19mm/a。盆地内白南断裂和新民堡断裂都错断到地表(图1, 9), 深部资料揭示它们在地下相交, 构成1个独立的发震构造(黄兴福, 2017)。白南断裂的缩短速率为0.61mm/a(Hetzel et al., ), 而白杨河背斜的缩短速率为0.14mm/a, 则白杨河背斜-白南逆断裂褶皱带的缩短速率约为0.75mm/a。新民堡断裂、 阴洼山断裂在垂直于祁连山北缘断裂方向上缩短速率约为0.21mm/a和0.06mm/a(闵伟等, 2002)。黑山-宽滩山断裂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前缘边界断裂(Gao et al., 2016), 同时也是酒西盆地的北边界断裂(图1, 9), 为高角度逆断层。在北祁连山-酒西盆地构造体系中, 山前与盆地内的构造产生主要的缩短变形, 并且盆地内构造缩短变形量占总变形量50%左右。
青藏高原向N的地壳缩短和扩展在北祁连山-酒西盆地地区表现出2种构造变形特征(图9): 1)在北祁连山北缘的地形陡变带, 地壳以缩短和隆起吸收变形, 最大变形位置为构造带的前锋老君庙背斜位置, 早期主要变形位置— — 旱峡-大黄沟断裂两侧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的差异隆升。此外, 在酒西盆地内部正开始产生新的缩短和隆起区白杨河背斜。玉门-老君庙断裂褶皱带取代旱峡-大黄沟断裂的过程会在未来的白南断裂和白杨河背斜区重演。2)在祁连山内部以块体侧向挤出的变形方式吸收青藏高原向N的变形量。昌马断裂两侧的差异性隆升速率明显小于祁连山北缘地形陡变带, 表明缩短和隆起不是这个区域的主要变形方式。而水平走滑速率(3.68± 0.41)mm/a是垂直活动速率的10多倍, 表明昌马断裂正作为块体边界, 使块体沿NWW方向挤出, 吸收青藏高原向N的变形。
通过对白杨河阶地的野外详细调查与精细测量, 对祁连山北缘西段白杨河流域的阶地发育特征及其构造意义取得以下几点认识:
(1)白杨河阶地发育特征具有分段性, 以阶地发育级数来说, 以牛头山为界, 上游主要发育2— 3级阶地, 阶地拔河最高25~30m; 下游主要为山间河谷, 普遍发育4— 5级阶地, 个别河段发育7级阶地, 除T1、 T2为堆积阶地外, 其余高阶地均为基座阶地, 其中Ⅴ 级阶地在下游广泛发育, 为贯通的地貌面, 拔河高度60~70m, 最高1级阶地拔河达120多m。
(2)利用白杨河河流阶地纵剖面, 获得昌马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32± 0.09)mm/a, 地壳缩短速率为(0.12± 0.09)mm/a; 旱峡-大黄沟断裂T5阶地形成以来(13ka)没有垂直活动; 老君庙背斜区T5阶地(9ka)以来的隆升速率为(1.23± 0.81)mm/a, 缩短速率为(0.67± 0.44)mm/a; 白杨河背斜开始活动时期约为300ka, BP, 其170ka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约为(0.21± 0.02)mm/a, 缩短速率为(0.14± 0.03)mm/a。
(3)北祁连山地区在响应青藏高原向N扩展的过程中表现出2种不同的变形特征: 在祁连山内部以剪切变形为主, 表现为块体侧向挤出; 而在祁连山北缘的地形陡变带和酒西盆地内部以挤压变形为主, 表现为地壳缩短和隆起, 并且盆地内的构造缩短变形量占总变形量50%左右。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