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林旭, 男, 1984年生, 201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 讲师, 主要从事新生代构造研究, 电话: 13325135055, E-mail: hanwuji-life@163.com。
大型河流是陆源碎屑物质搬运入海、 入盆的主要方式, 对全球地球化学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是东亚和南亚大型河流的主要发源地, 来源于这些河流的碎屑沉积物, 不仅提供了源区重要的地质演化信息, 同时还记录了河流本身的演化发育情况。碎屑矿物(锆石、 磷灰石等)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可对河流物源区进行限定, 建立其源-汇沉积体系; 还可以结合区域构造变形分析, 获得河流潜在的物源区和高原地貌格局的形成年代, 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文中在近几年青藏高原周围的大型河流碎屑矿物和河谷基岩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提出在进行河流碎屑矿物低温热年代学分析时, 应在河流上游、 中游和下游关键地点进行系统采样, 同时加强主要支流的样品分析, 才能给出更为详尽的区域热历史演化结果。在河谷基岩低温热年代学分析时, 针对同一河流不同河段采用同一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和不同河段同一研究位置采用多矿物(磷灰石、 锆石等)低温热年代学分析方法, 给出的河流下切时间序列更完整。并建议在青藏高原地区, 将河谷基岩和河流碎屑矿物低温热年代学结果相结合, 同时运用研究区内构造分析以及其他沉积学等研究结果, 可提供研究区内详细的构造和河流自身演化过程。
The large river systems are the major transfer of continental masses to the ocean and basin, playing significant roles in global geochemical cycles.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birthplace of many huge rivers flowing through eastern and southern Asia, in which the fluvial deposits kept not only closely relate to 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information from the source areas, but also record the river itself building process. The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method of detrital minerals(zircon and apatite, etc.) can be used to constrain the river's source areas, establishing its source-sink system. It can also combine regional tectonic deformation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source region of the river and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plateau geomorphology, which is a focused issue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study, we hav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 large river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in recent years, suggesting that the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analysis of the detrital minerals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river's key locations in the upstream,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respectively, combining the small tributaries analysis which can give a more detailed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in the whole drainage basin.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bedrock, it is shown that in the same river's different place we should use the same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while in different river's places we should take several low-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methods(apatite and zircon, etc.)at a same position, so we get a complete time series related to the river incision. Combining the valley bedrock and detrital river minerals with the low-temperature thermalchronology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ogether with the chronology, structure analysis and other sedimentary studies, we can obtain detailed structures and river's evolution processes.
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 持续的俯冲-会聚过程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Tapponnier et al., 2001; 张培震等, 2014; Ding et al., 2016, 2017), 同时对新生代全球和区域环境(Guo et al., 2002; Sun et al., 2015)、 地貌演化(Liu-zeng et al., 2007; Li et al., 2014)、 动植物分布(Deng et al., 2011; Wang et al., 2015)、 发源于高原的河流水系的分布和走向等产生了深刻影响(Brookfield, 1998)。高原隆升过程将地球深部动力学、 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等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张培震等, 2006; 孙继敏, 2014)。因而, 对青藏高原隆升与扩展过程的研究是探索大陆内部构造变形机制以及构造变形、 气候变化与大型河流演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张培震等, 2006; Liu-zeng et al., 2007; Wang et al., 2011; 孙继敏, 2014)。
一方面, 高海拔地区与临近盆地和平原的海拔高差大, 导致地势坡度大易于发育大型河流(王二七等, 2002; Clark et al., 2005; Brookfield, 2008)。世界上几条著名大河, 例如长江和黄河(青藏高原)、 勒拿河(蒙古高原)、 尼罗河(东非高原)、 密西西比河(落基山)、 亚马逊河(安第斯山)等均发源于高海拔地区(郑洪波等, 2009)。大型河流是陆源碎屑物质搬运入海、 入盆的主要方式, 对全球地球化学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是建立造山带与大洋、 内陆盆地物质联系的纽带(Clift et al., 2004, 2006; 杨守业, 2006; Nie et al., 2015; Wissink et al., 2016)。因而, 来源于这些河流的碎屑沉积物, 不仅提供了源区重要的地质演化信息, 同时还记录了河流本身的演化发育情况(Zhang et al., 2008; Zheng et al., 2013; Yang et al., 2016a)。另一方面, 大河物源分析主要针对源区剥蚀后产生的碎屑物质进行物源指标的分析, 重建流域内构造、 气候与大河演化的耦合性(Brewer, 2005; 杨守业, 2006; Zheng et al., 2015; Romans et al., 2016; 胡修棉, 2017)。
在造山作用过程中, 山体的抬升和盆地的沉积密不可分, 在这一耦合过程中河流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郑德文等, 2000), 因而河流沉积物包含了流域内基岩抬升的剥露信息。由于锆石裂变径迹(ZFT)、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锆石(U-Th)/He(ZHe)、 磷灰石(U-Th)/He(AHe)等测年方法的封闭温度相对较低, 能记录浅层地壳的隆升过程, 是研究造山带后期抬升、 剥露与河流沉积过程的有效方法(Kirby et al., 2002; Wang et al., 2011; Yang et al., 2016b; Zhang et al., 2016; Liu-zeng et al., 2017), 不仅可以对河流物源区进行限定, 建立其源-汇沉积体系; 同时由于河流流域面积广, 还可以限定流域内岩体长时间的热历史演化过程(Bernet et al., 2001; 王国灿, 2002; Bernet, 2013; Romans et al., 2016; 林旭等, 2017)。因而, 利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对流域内隆升时间和大河物源示踪的研究逐步兴起。例如, Brustolon 等(2004)、 Bernet等(2013)对阿尔卑斯山脉东西两侧的波河和罗纳河干流及其支流进行碎屑 ZFT 年龄分析, 结合流域内基岩的ZFT 年龄, 证明这一方法在进行物源示踪和区域内冷却历史的研究方面十分有效。王丽宁等(2010)对南天山特克斯河干流及其支流进行碎屑磷灰石 AFT 年龄分析, 峰值年龄集中在 40~32Ma、 19~12Ma 和 8~6Ma, 并且和区域内的基岩 AFT 年龄能很好地吻合, 指示南天山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出现多期次的隆升。Dunn等(2017)对阿拉斯加半岛阿萨克河流域和河口前缘海洋钻孔的沉积物进行 AFT 和 ZFT 年龄分析, 峰值年龄集中在 80~35Ma, 11~8Ma, 3~2Ma, 和流域内广泛报道的基岩数据相匹配, 结合河口钻孔的沉积年代重建了该河自中新世以来的古流向。此外, 利用河流深切峡谷基岩低温热年代学方法限定高原面抬升、 河流下切时间的研究也广泛开展(Schildgen et al., 2010; Tian et al., 2015; Zhang et al., 2016; Karlstrom et al., 2017)。如 Schildgen等(2010)利用 AHe 年龄对秘鲁西南部峡谷的形成时代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河流约在距今13~8Ma开始下切。Karlstrom等(2017)对克拉拉多河峡谷进行的 AFT 和 AHe 年龄-海拔对应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 河流在距今 70~30Ma、 25~15Ma、 6Ma 发生下切, 对应于克拉拉多高原的多期次隆升。
青藏高原是东亚和南亚主要大型河流的发源地, 保存在现代河流中的沉积物和河流上游的深切峡谷是现代水系格局奠定及高原隆升过程最直接的产物(Brookfield, 1998; Clift et al., 2006; 王修喜, 2017), 通过河流碎屑和河谷基岩低温热年代学分析, 结合区域构造变形分析, 可获得河流潜在的物源区和高原地貌格局的形成年代(王修喜, 2017)。因而, 本文在近几年青藏高原周围的大河碎屑矿物和河谷基岩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这可为高原隆升时代和大型河流演化研究提供借鉴。
自中白垩纪开始, 印度板块开始脱离南半球的冈瓦纳大陆向N漂移(Chatterjee et al., 2013; Jagoutz et al., 2015)。新生代早期,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 同时受到新特提斯洋洋壳的下沉拖拽, 印度板块部分俯冲到欧亚大陆之下, 持续的俯冲-会聚引起了青藏高原的隆升, 造就了这一世界上地壳最厚(70km)、 平均海拔(4, 000m)最高的高原(Tapponnier et al., 2001; Wang, 2017; 方小敏, 2017)。
由于印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相向运动, 塔里木板块在高原西北边缘沿帕米尔— 西昆仑一线发生俯冲, 导致帕米尔高原和西昆仑山脉在新生代的快速隆升(Wang et al., 2003; Cao et al., 2013, 2015)。帕米尔高原— 西昆仑山脉和塔里木盆地的相对海拔高差达到了4, 000m, 因而沿其北坡发育了一系列的河流, 包括克里雅河、 玉龙喀什河、 喀拉喀什河、 叶尔羌河、 塔什库尔干河等(图1)。这些河流在流入盆地处, 均发育了深切峡谷。在高原南缘, 受印度板块俯冲的影响, 地表上喜马拉雅山脉向S推进, 形成了EW绵延 2, 000km 的弧形造山带。喜马拉雅山山脉和印度河-恒河平原的相对海拔高差超过了5, 000m, 河流纵向比高, 发育的大型河流有印度河、 恒河和雅鲁藏布江, 这些河流在其上游都发育了深切河谷, 尤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为出名(丁林等, 1995; Ding et al., 2001; 王二七等, 2002; Wang et al., 2014)。在高原的东北缘, 沿着与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的斜交部位发育了一系列的平行山脉, 主要由发育在中-下地壳的倾向SW的大型逆冲断裂不断向NE方向迁移, 厚皮的增生楔是上地幔的解耦引起的, 自南向北依次为南祁连山、 中祁连山、 北祁连山(Tapponnier et al., 2001; Zheng et al., 2010; Zhang et al., 2014)。这些山脉与河西走廊的相对高差超过了 3, 000m, 发育的河流主要有党河、 疏勒河、 黑河以及石羊河水系, 且都是内流河。在青藏高原的东缘, 受四川盆地基底的阻挡, 在高原与盆地的边界发育了一系列向E逆冲的断裂(Jia et al., 2006; Liu-zeng et al., 2011; Wang et al., 2012), 控制了NNE向的龙门山山脉, 岷江、 大渡河、 涪江等大型河流穿过龙门山并发育深切峡谷, 最后经四川盆地汇入长江。高原的东南缘与其他边界部位如帕米尔— 西昆仑山、 喜马拉雅山、 祁连山、 龙门山等陡降的地形不同, 其高原边界模糊, 主干河流下切深且窄, 发育了怒江、 澜沧江及金沙江等河流水系。
综合来看,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 其突出的地貌特征是(Fielding et al., 1994; 刘静等, 2006; Wang et al., 2014; 肖萍等, 2015b): 内部海拔高、 地形起伏小, 外围由地势陡降或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原边界山脉如帕米尔-西昆仑山、 喜马拉雅山、 祁连山及龙门山等山脉所围绕, 与周围的盆地和平原地貌单元的相对海拔高差大, 地势坡度大, 发育一系列的大型河流, 形成了诸多的深切峡谷(图2)。
Dodson(1973)提出了 “ 封闭温度” 的概念, 极大地推动了热年代学的发展。矿物可以在高于、 等于或低于封闭温度下生长。一般只有在低于封闭温度时, 矿物才给出生长年龄, 否则只给出冷却年龄。而(U-Th)/He 封闭体系是以 U、 Th 为母体元素, 4He为放射性子体元素的1种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方法, 其封闭温度更强调矿物能有效保存产生的4He 并开始记时的起始温度(郑德文等, 2016; 孙敬博等, 2017)。无论 ZFT(约240℃)和 AFT(约110℃), 还是 ZHe(约190℃)和 AHe(约70℃)的封闭温度都要比锆石 U-Pb(约750℃)和白云母 39Ar/40Ar(约350℃)体系的封闭温度低得多(Laslett et al., 1987; Stockli et al., 2000; Reiners et al., 2004; Donelick et al., 2005), 因而属于低温热年代学的范畴, 记录的是地壳浅部(4~1km)的冷却历史(Ehlers et al., 2003; Reiners et al., 2006; Willett et al., 2013)。
目前利用矿物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研究高原隆升和河流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主要采用河谷基岩法和河流碎屑沉积物法。
河谷基岩法属于基岩低温热年代学的1个应用方面。山体隆升与河流快速下切存在耦合关系, 在高原与平原、 盆地的衔接地区, 地势高差变化大, 河流主要以下切侵蚀为主, 可利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对高原隆升历史和河流下切时间进行限定(House et al., 1998; Kirby et al., 2002; Clark et al., 2005; Van Der Beek et al., 2009; Tian et al., 2015; 肖萍等, 2015a, b; Zhang et al., 2016)。以封闭温度理论为支撑, 冷却年龄可以用地温梯度来解释, 假设这一梯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此情景下, 位于平均地表海拔以下的某一深度的等温面是连续的(Ehlers et al., 2003; Braun, 2005; Brewer, 2005)(图4)。对于某一特定的低温热年代学体系来说, 在造山带顶部的冷却年龄(tcs)和河谷的冷却年龄(tcv)是地表剥蚀和封闭温度等温面深度的函数, 在二者之间可将不同高程的样品点(x)通过封闭温度等温面以来的单一年龄值(tcx)与所在海拔高度建立相关关系(age-elevation)(Stockli et al., 2000; Reiners et al., 2004; Donelick et al., 2005; Braun, 2005)。因而, 在获知海拔高度差(Zx-Zc)和封闭温度(Tc)的前提下计算出基岩最顶部、 河谷以及在二者之间任意海拔高度点的冷却、 剥露的时间, 建立峡谷下切和地表抬升的内在联系(Brewer, 2005; Burabank et al., 2009)。山体基岩区近地表先抬升到封闭温度之上, 从上往下矿物依次通过封闭温度等温面, 因此FT和(U-Th)/He 年龄从下往上逐渐变老(Stü we et al., 1994; Ehlers et al., 2003; Reiners et al., 2004; Braun, 2005; Donelick et al., 2005)。
样品的采集应避免晚新生代小型火成岩侵入体的影响, 从河谷底部向上沿着山脉肩部和顶部进行采集(Braun, 2005; 曹凯等, 2011; 苏哲等, 2011; 周祖翼, 2014)。此外, 还可借助样品的径迹年龄与径迹长度来反演、 恢复该样品的时间-温度历史, 进而获得岩石所经历的隆升-剥露过程(Stockli et al., 2000; 郑德文等, 2000; Donelick et al., 2005; 王修喜, 2017; 田云涛等, 2017)。
在某些特定的构造环境下, 岩体冷却的方向不总都是垂直向上的, 尤其在会聚型的造山带, 由于板块的俯冲引起逆冲断裂带的活动, 导致岩体的侧向挤出要比垂直隆升更常见。尽管这些年龄依然可以代表冷却年龄, 但是其所用的时间要比垂直抬升的时间长(Ehlers et al., 2003; Brewer, 2005)。因此, 滞后时间包括水平和垂直2个方向用的时间。 其热力和动力学机制可进行模拟, 同时碎屑颗粒被迅速搬运到临近的河流、 盆地发生堆积, 那么这些碎屑颗粒的冷却年龄可用于反映造山带的冷却历史(郑德文等, 2000; 王国灿, 2002; Burbank et al., 2009; 邓宾等, 2017)。在岩体隆升的过程中, 热量垂直迁移上升的过程伴随着地表剥蚀速率的加快, 河流快速下切对区域地表抬升的响应快, 滞后时间(lag time)可能≤ 2Ma(Kirby et al., 2002; Clark et al., 2005; Ouimet et al., 2010; Tian et al., 2015)。
山体隆升过程中地表不断剥蚀而形成的碎屑沉积物堆积在山体周围, 经河流搬运进入临近盆地、 河床中堆积, 在这个过程中流水起到了对岩屑的汇集和平均作用, 成为天然的采样器(Brustolon et al., 2004; 孙东霞等, 2009; Carrapa, 2010; Duvall et al., 2012; Bernet, 2013; Dunn et al., 2017)。从碎屑样品中挑选出合适的颗粒进行测试, 并对这些年龄进行数理统计, 只要这些碎屑颗粒是来自于整个流域, 同时源区具有多期次的隆升过程, 具有显著的冷却年龄, 那么河流中的碎屑颗粒的低温热年代学年龄将代表流域内经历的冷却抬升时间(王丽宁等, 2010; Duvall et al., 2012; Bernet et al., 2013; 徐芹芹等, 2016)。首先假设这些年龄的形成是因为地表剥蚀引起的抬升形成的, 而不是火山喷发或者岩体的突然侵入以及正断层活动产生的(Burabank et al., 2009; Duvall et al., 2012)。具体分析过程中, 只要颗粒数目达到 40— 100颗就满足基本分析需求, 尤其当单一峰值年龄出现的时候, 分析 40 颗颗粒就能获得其记录的冷却事件发生的时间(Burabank et al., 2009; Carrapa, 2010)。而将河流内的碎屑样品的年龄, 与流域内已知的基岩隆升时间进行比对, 可用于建立二者之间的源-汇关系(Clift et al., 2006; Bernet et al., 2013)。此外, 孙东霞等(2015)模拟了察隅河流域河砂年龄概率分布曲线并与实测分布曲线的匹配度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前人利用该区域基岩年龄数据揭示的热史演化特征及剥露速率基本吻合, 进一步验证了用河流碎屑颗粒低温热年代学进行流域内热历史演化研究的可靠性。所以, 有时基岩地区由于交通条件、 地表覆盖、 岩性等因素的限制, 导致其样品采集并不容易进行, 而河流碎屑样品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Bernet et al., 2001; 徐芹芹等, 2016)。
Carrapa 等(2014)对帕米尔西南缘和东北缘的阿姆尔河上游, 盖孜河和塔什库尔干河进行碎屑AFT年龄分析(图6①), 年龄集中在 24~22Ma 和13~6Ma。这些河流碎屑AFT年龄和区域内基岩AFT 年龄能很好地对应, 因此帕米尔地块在晚渐新世到中新世处于快速隆升阶段。Cao 等(2013)对帕米尔高原东北缘的盖孜河、 奥依塔格河、 塔里木河上游的碎屑ZFT年龄进行分析(图6②), 峰值年龄集中在3~1Ma、 6~4Ma、 15.9~12.6Ma、 30~26Ma和85~73Ma, 其中6~4Ma和 3~1Ma所占比例较大, 其物源区主要来自公格尔山和慕士塔格峰, 说明帕米尔东北缘在上新世— 第四纪经历了快速隆升过程。Blayney等(2016)对帕米尔东北缘的奥依塔格河、 叶尔羌河、 提孜那普河、 克里阳河、 喀拉喀什河进行ZFT年龄分析(图6③), 结合阿尔塔什剖面沉积相的变化, 表明流域内的物源在渐新世— 中新世发生变化。同时, 他指出所分析的锆石颗粒由于河流多次搬运, 导致粒径较小能用于进行FT分析的颗粒并不多。综合来看, 青藏高原西北端的帕米尔高原东西两侧河流的碎屑矿物FT年龄和区域内基岩FT年龄有很好地对应, 考虑到所分析的锆石和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结果较为接近, 同时Lukens等(2012)在帕米尔高原西南缘的帕米尔河进行的碎屑白云母 39Ar/40Ar 年龄也集中在21~13Ma, 这反映快速隆升出现在渐新世— 中新世并一直持续到第四纪, 引起河流快速下切, 流域内主要以年轻年龄为主, 稀释了山顶古老年龄所占比例。
Ritts 等(2008)等对阿尔金山西段的米兰河河谷进行AFT、 AHe和ZHe年龄分析, 结果表明区域抬升引起河谷下切的时间出现在15.6Ma, BP(图6④)。徐芹芹等(2016)对发源于祁连山的党河、 疏勒河、 北大河、 昌马河、 洪水坝河的碎屑AFT测年分析(图6⑤), 限定祁连山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存在4阶段的抬升冷却: 21.1~19.4Ma, BP、 13.5~10.5Ma, BP、 9.0~7.3Ma, BP、 4.3~3.8Ma, BP。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持续的碰撞, 引起祁连山的不断隆升, 因而对祁连山隆升过程的研究对于青藏高原垂向上隆升和横向上扩展的理解极为重要。Zheng等(2017)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 南祁连山在渐新世开始隆升, 中祁连山的托莱山在17~14Ma, BP发生隆升, 北祁连山在 10~8Ma, BP出现隆升, 老君庙山在 3.6Ma, BP隆升, 祁连山自南向北经历了显著的地壳缩短过程。可以看出, 祁连山河流碎屑矿物的低温热年代学结果和基岩的分析结果能很好地匹配, 其中10~8Ma, BP的抬升冷却事件在区内普遍存在, 造就了现代祁连山的地貌框架(张培震等, 2006; Zheng et al., 2010)。此外, 黄河虽然不发源于祁连山, 但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唯一的外流河穿过北祁连山东南端, 流域面积比发源于祁连山的内流河广, 因而记录流域内的构造隆升历史的信息更丰富, Duvall等(2012)对黄河源头的碎屑AFT和AHe 年龄分析(图6⑥), 其年龄范围分别在: 16.24~238.30Ma 和4.32~160.22Ma, 最年轻峰值年龄和祁连山地区记录的区域隆升时间是相近的, 说明藏东北在渐新世— 中新世发生了广泛的隆升过程。
河流峡谷的形成需要地貌面的抬升早于或者同步于河流下切开始的时间, 因为高耸的地形是形成河流深切峡谷的必要条件(Kirby et al., 2002; Clark et al., 2005)。在河流深切河谷垂直剖面上进行低温热年代学分析, 约束青藏高原东部何时开始隆升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从澜沧江(肖萍等, 2015b; Yang et al., 2016b)(图6⑦)、 金沙江(Ouimet et al., 2010; 肖萍等, 2015a; Shen et al., 2016; Yang et al., 2016b)(图6⑧)、 雅砻江(Clark et al., 2005; Ouimet et al., 2010; Wilson et al., 2011; Zhang et al., 2016)(图6⑨)、 安宁河(Clark et al., 2005)(图6⑫)、 岷江(Tian et al., 2014)(图6⑪)、 大渡河(Clark et al., 2005; Ouimet et al., 2010; Tian et al., 2014)(图6⑩)和怒江(Yang et al., 2016b)(图6⑬)河谷的AFT、 AHe 和ZHe 结果来看, 河谷下切的时间分别出现在9.8~5.8Ma, BP和3.4~2.5Ma, BP、 23~15Ma, BP 和13.5~5.5Ma, BP、 30Ma, BP和20~10Ma, BP 以及5.9Ma, BP、 约30~12Ma, BP、 13~5Ma, BP、 约13Ma, BP、 10~5Ma, BP。最近, Liu-Zeng等(2017)在澜沧江与金沙江流域分水岭附近采集的热年代学垂直高程剖面样品中发现, 该地区经历了新生代2期快速隆升剥露历史: 古新世至始新世(60~40Ma, BP)与中新世至今期间(20~0Ma, BP)。此外, 数据显示还存在中-晚白垩时期(120~80Ma, BP)中-快速的脉冲式剥蚀事件(图6⑭)。
Duvall等(2012)对怒江、 澜沧江、 金沙江、 雅砻江干流和支流河砂进行碎屑AFT 和 AHe 年龄分析(图6⑥), 其中AFT年龄在怒江、 澜沧江、 金沙江、 雅砻江分别集中在13.21~145.99Ma、 9.32~224.27Ma、 3.01~264.66Ma、 5.42~163.29Ma, 而AHe年龄在怒江、 澜沧江、 金沙江、 雅砻江分别集中在25.2~145.12Ma、 9~76.4Ma、 3.93~72.69Ma、 12.57~143.92Ma, 这些数据表明, 上述大河河谷基岩和河流碎屑矿物的低温热年代学结果相近, 可以看出河流碎屑物主要来自早期已经暴露于地表的古老物质(中生代年龄为主), 以及新生代后期峡谷下切形成的年轻物质。金沙江流域的AFT 和 AHe 最小峰值年龄彼此接近, 又比其他流域内的显著年轻, 这说明金沙江下切要快于其邻近的河流, 河谷里出现更多年轻的颗粒。
沿着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谷剖面进行基岩矿物的低温热年代学分析, 不但可以相互检验彼此的结果, 还可以给出区域内更为详细的冷却抬升历史, 例如Ouimet等(2010)在雅砻江中部的AHe和ZHe分析结果说明河流快速下切始于约14Ma, BP, 并一直持续到早更新世。Wilson等(2011)对雅砻江河谷的基岩进行AFT年龄分析, 发现河流在 28~12Ma, BP开始下切。Zhang等(2016)对雅砻江河谷开展了AHe和ZHe年龄分析, 发现二者记录河流下切的时间分别出现在 30Ma, BP 和 15Ma, BP, 对应藏东南发生的强烈隆升过程。 似乎与龙门山的构造热历史进程同步(Wang et al., 2012)。此外, Yang等(2016b)对怒江上游河谷的同一地点进行AHe、 ZHe和AFT低温热年代学分析, 发现AHe年龄偏年轻, 集中分布在5.8~2.5Ma, 但是AFT年龄(9.8~3.4Ma)和ZHe年龄(7.9~3.4Ma)发生重叠, 这有可能指示区域内发生快速隆升导致磷灰石和锆石快速通过各自的封闭温度带, 但也可能与锆石的U-Th含量和高辐射损伤对He年龄的影响和磷灰石的自发裂变径迹的密度低有关。可以看出, 由于ZHe的封闭温度高, 其记录的河流下切的时间要比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体系早。因此, 如果对1条河流进行综合的河谷基岩低温热年代学分析, 可以精细刻画所在流域的冷却历史和河流演化过程。但有时候河谷发生快速下切, 河谷剖面中的矿物的低温热年代学结果会相对集中, 这标识1期快速隆升事件的发生。
孙东霞等(2013)对滇西境内怒江上游至下游分段采集了7个河砂样品进行AFT年龄分析(图6⑮), 峰值年龄集中在48.7~30.1Ma、 26.8~22.3Ma、 12.8~10.7Ma、 7.7~5.3Ma, 基本反映了流域内新生代以来主要的热史演化阶段, 呈现出上游老、 中游年轻、 下游老的年龄格局。Clift等(2006)从湄公河河口采集现代河流砂样品(图6⑯), 进行碎屑AFT和ZFT 年龄分析, 发现AFT峰值年龄范围为14.6~66.2Ma, 结合Duvall等(2012)在澜沧江(湄公河)上游的碎屑AFT结果(9.32~224.27Ma), 说明尽管河流碎屑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广泛, 很大程度上能记录流域内的热演化历史, 可是在河流的上游、 中游和下游分析的结果也不尽一致。这需要在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 要对流域内关键地点进行系统采样, 才能给出更为详尽的区域热演化历史以及限定精确的物源区。此外, 尽管大型河流支流的流域面积相对较小, 但是对其进行河流碎屑低温热年代学分析, 给出的年龄对记录流域内发生的热事件更具有针对性, 所以在对河流干流样品分析的同时, 还需要加强主要支流的样品分析。
Carrapa等(2017)对雅鲁藏布江上游进行碎屑AFT年龄分析(图6⑰), 结果表明流域内在早中新世发生显著的隆升过程, 这反映了因印度板块强烈向N俯冲引起地表隆升导致河流快速下切。AHe年龄揭示流域内进入晚中新世(约8Ma, BP)后快速隆升事件的再次发生, 并且伴随着高原EW向的构造扩展的出现。孙东霞等(2009)分析了雅鲁藏布江中游大峡谷的河流碎屑AFT 年龄, 揭示大峡谷在 26.8Ma, BP 和 10.7Ma, BP 发生隆升(图6⑱)。Corrigan等(1990)和Foster 等(2007)对孟加拉湾海底扇钻孔(图6⑲)分析发现, 恒河三角洲(图6 ⑳)河流碎屑AFT年龄集中在 10~1.5Ma。雅鲁藏布江中游流过南迦巴瓦峰, 属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段, 是有名的东构造结, 因此研究程度颇高。丁林等(1995)对雅鲁藏布江南迦巴瓦峰附近的河谷进行基岩AFT年龄分析, 径迹年龄分为25.26Ma、 11.25~8.33Ma 和3.82~0.31Ma 3个峰值, 其中3Ma以来抬升速率明显加快(图6㉑)。Finnegan等(2008)对雅鲁藏布江峡谷进行的基岩ZHe和白云母 39Ar/40Ar 年龄分析, 结果表明年龄范围分别在3~1Ma 和6~2Ma, 主要以年轻年龄为主(图6㉒)。Schmidt 等(2015)对雅鲁藏布江东南缘SN流向的河谷进行AHe年龄以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图6㉓), 结合裂点的后退速率, 发现河谷两侧在10Ma发生隆升。不难看出, 雅鲁藏布江自中游到其河口冲积扇的碎屑AFT年龄分布相对集中, 以年轻年龄为主, 河流碎屑年龄与流域内基岩的数据能很好地吻合。但是, 如果1条大型河流的流域内的构造隆升体后期发生强烈的、 多阶段的隆升, 这无疑会对整个流域的低温热年龄的分布有所影响, 这体现在雅鲁藏布江上游和中游的早中新世和渐新世的年龄在其下游河口中受到后期形成的年轻年龄的稀释, 导致古老年龄所占比例不高。所以, 在利用河流碎屑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对河流演化历史进行重建的时候, 应充分考虑这一影响因素的存在。因而Corrigan等(1990)、 Foster等(2007)和 Schmidt等(2015)通过碎屑和基岩AFT数据认为, “ 类似于现今的雅鲁藏布江河流体系在中新世已经建立起来” 的结论需要再推敲。
Van Der Beek等(2009)对印度河上游干流两侧的河谷基岩进行AFT、 AHe和ZHe年龄分析(图6㉔), AFT年龄自河谷底部向上年龄范围为27~14.6Ma, AHe年龄范围为15.1~10.9Ma, ZHe的年龄范围为39.4~22.1Ma, 说明青藏高原西南缘在晚始新世就已经出现高耸的地貌。随后, Tripathy等(2013)对印度河上游支流(Basgo)进行碎屑Z(U-Th)/He年龄分析(图6㉕), 结合基岩ZHe年龄, 发现河流在约26Ma, BP出现快速下切。Clift等(2004)和Campbell等(2005)对印度河下游干流进行碎屑AFT和ZFT年龄分析(图6㉖), 峰值年龄分别集中在约14Ma、 2.2Ma和约16.9~15.8Ma、 4.4~1.1Ma。印度河下游的碎屑AFT和ZFT年龄与其上游河谷基岩区的结果能很好地对应, 限定其主要的物源区来自青藏高原的西南缘。Van Der Beek 等(2006)对尼泊尔中部恒河支流进行碎屑AFT 年龄分析(图6㉗), 发现河流中的碎屑年龄和上游的基岩年龄能很好地吻合, 共同限定了区域内约2Ma 发生的构造活动, 这与Campbell 等(2005)和Foster 等(2007)的恒河中游干流和河口的ZFT和AFT年龄峰值分别集中在4.9~2.5Ma(图6㉘)和1.5Ma(图6⑳)是相近的, 结合印度河下游出现的年轻峰值年龄, 这说明青藏高原南缘, 由于印度板块的俯冲引起逆冲断裂带的活动, 导致岩体的侧向挤出, 又处于印度季风的迎风坡, 因而河流下切强烈, 河流里年轻颗粒显著富集, 出现前文介绍中的图5b的情形。
综上所述, 青藏高原西北缘和东北缘深居东亚内陆, 气候极端干旱, 导致河流深入高原的长度短, 流域面积小, 但是和区域内基岩的对比更有针对性, 上述地区在渐新世— 中新世和上新世均经历了强烈的隆升过程。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南缘, 受到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双重影响, 降水丰沛, 河流下切强烈, 晚渐新世— 中新世和上新世是高原面抬升、 河流下切的关键时期, 这与青藏高原周围沉积盆地、 海底扇记录的自23Ma, BP开始出现沉积高峰期(Mé tivier et al., 1999; Clift et al., 2008), 以及高原内部和边界处的基岩与盆地沉积地层内的碎屑矿物低温热年代学限定高原在20~10Ma, BP 整体快速隆升的结果是吻合的(Molnar et al., 2009)。此外, 在高原南缘, 由于降水量比东南缘更丰沛, 同时位于印度-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区, 逆冲构造活跃, 引起河流碎屑沉积物中更年轻的低温热年代学颗粒的出现。因而, 青藏高原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隆升过程, 其中在晚渐新世— 中新世和上新世的构造活动尤为强烈, 引起了气候变化, 共同孕育了大型河流的出现, 在高原与盆地/平原的衔接部位出现深切峡谷。
青藏高原西北缘和东北缘河流流域面积小, 但是和区域内基岩的对比更有针对性, 记录流域内在渐新世— 中新世和上新世均经历了强烈的隆升过程。虽然, 青藏高原东南缘、 南缘的河流流域面积大, 但是, 在高原上这些大河都以深切峡谷彼此分隔, 其流域面积要比其下游盆地、 平原区小得多, 这样在区域基岩热年代学对比上, 同样也非常具有针对性, 基岩和碎屑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表明, 晚渐新世— 中新世和上新世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南缘高原面抬升、 河流下切的关键时期。
河谷基岩分析法采样地点一般选择在河流裂点和高原-盆地/平原的转折区等有代表性的地点。对1条河流不同河段采用同一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和不同河段的同一研究位置采用不同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 进行综合的河谷基岩低温热年代学分析, 可以精细刻画所在流域的冷却历史和河流演化过程。但是, 由于流域内岩性的限制, 在有的河谷地段不具备基岩样品的采集条件, 选取有代表性的等间距采样点来控制整个研究区域很难实现, 这大大降低了基岩样品的代表性。河流碎屑矿物的低温热年代学可以对整个流域内的热历史演化进行研究, 但是为了避免在河流上游、 中游和下游分析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需要对流域内的关键地点进行系统采样, 同时结合主要支流的研究结果, 有助于给出更为详尽的区域热演化历史结果。因而, 今后在青藏高原地区, 可将河谷基岩和河流碎屑矿物低温热年代学结果相结合, 同时运用研究区内构造分析以及其他沉积学等研究结果, 可给出研究区内详细的构造演化过程。此外, 如果1条大型河流的流域内的构造隆升体在后期出现了显著、 持续的隆升, 会影响到整个流域的低温热年龄的分布, 所以在利用河流碎屑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对河流演化历史进行研究的时候, 这一影响因素要充分考虑。
致谢 衷心感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郑德文研究员对文章仔细的修改和建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
[60] |
|
[61] |
|
[62] |
|
[63] |
|
[64] |
|
[65] |
|
[66] |
|
[67] |
|
[68] |
|
[69] |
|
[70] |
|
[71] |
|
[72] |
|
[73] |
|
[74] |
|
[75] |
|
[76] |
|
[77] |
|
[78] |
|
[79] |
|
[80] |
|
[81] |
|
[82] |
|
[83] |
|
[84] |
|
[85] |
|
[86] |
|
[87] |
|
[88] |
|
[89] |
|
[90] |
|
[91] |
|
[92] |
|
[93] |
|
[94] |
|
[95] |
|
[96] |
|
[97] |
|
[98] |
|
[99] |
|
[100] |
|
[101] |
|
[102] |
|
[103] |
|
[104] |
|
[105] |
|
[106] |
|
[107] |
|
[108] |
|
[109] |
|
[110] |
|
[111] |
|
[112] |
|
[113] |
|
[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