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高帅坡, 男, 1991年生,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活动构造, 电话: 010-62009038, E-mail:gspabc@163.com。
由于自然改造的持续, 地貌形态复杂, 判断发育过程中的冲积扇是否经历过构造作用, 一直是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难点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构造地貌数据采集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文中结合野外调查和探槽等相关工作, 利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对新疆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上一处复杂的冲积扇面进行了高精度的DEM和DOM数据采集。针对正在发育的复杂冲积扇面, 在对DEM进行地形解析和图像处理的基础上, 采取了对扇面进行次级分区、 逐个研究、 相互佐证的方法, 通过在次级分区内建立剖面集进行单独分析和邻近分区对比分析, 明确了冲积扇面发育过程中经历的构造作用和2.5m的垂直变形量, 显示该技术方法是识别复杂冲积扇残存构造信息并提取相关活动构造参数的有效手段。
Alluvial fans that ar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lways show complex geomorphic features due to natural modification. Accordingly, analyzing these fans whether to be influenced by tectonic deformation is one of the technique difficulties in active tectonic studies. Complex alluvial fans ar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f active tectonics such as fracture mapping and activity behavior analysis, for they have often retained importan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methods, such a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RTK GPS and Lidar, are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for the study of micro tectonic de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reason of accuracy or cost performance. The recent UAV photogrammetry technology, due to its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low cost, high resolution, and efficiency of exporting DEM and DOM data,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ground mapping and other fields. In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active tectonics, this technology fills up the deficiency in the research of the micro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Through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paleoseismic trenching, we further used this technology to obtain the topographic data of a complex alluvial fan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marginal fault of Barkol Basin, Xinjiang. Pointing at the alluvial fans that ar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topographic analysis and image processing for DEM, we take the research method of secondary partitions of the geomorphic surface and cut the alluvial fans longitudinal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its ag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file cluster within each partition, separate analysis and data contrast with the adjacent partitions, we acquired the tectonic activity information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alluvial fan. The tectonic vertical deformation of this alluvial fan is about 2.5m.
近年, 随着活动构造研究的深入发展, 越来越显示出 “ 微地貌” 在揭示构造活动信息以及定量研究构造活动参数方面具有的突出作用。对活动断层带或其他活动构造附近微地貌的研究, 是准确判断构造的位置、 最新变形作用和位移(变形)量的重要手段。资料显示, 有相当多的活动断层展布在山麓地带, 这里冲积扇广泛发育。对于倾滑断层而言, 构造活动可能使冲积扇位错, 造成山前层状地貌面; 而走滑断层可能造成冲积扇形态偏移或扇面冲沟同步位错等。有关山前冲积扇较宏观的构造变形, 近几十年来, 前人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而近年来差分GPS和大比例尺DEM、 机载LIDAR等数据在该方面的应用尤为多见(Begg et al., 2010; 田建梅等, 2013; 刘静等, 2013)。随着中国不断增长的基础建设和防震减灾需求, 活动断层的精细定位, 如1:5万、 1:1万或更大比例尺填图, 以及最新活动时间判定等, 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还在发育过程中的冲积扇面, 由于自然改造的持续, 地貌形态复杂, 判断其是否经历过构造作用, 如其变形量多大, 是一般地质调查和m级分辨率遥感技术难以识别的技术难点。
近年来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SFM方法的出现为复杂冲积扇地貌的构造变形研究带来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目前流行的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一般基于Structure from Motion(SFM)算法, 相比于其他三维重建技术, SFM可在无序的数字图像中自动检测需匹配的特征点集, 并恢复、 优化摄像机之间的相互位置以及目标物的坐标, 最终获取目标物的三维空间信息(Snavely et al., 2008)。在地质地貌学应用上, 地面控制点(GCP)的添加, 可使地形地貌在计算机上实现三维重现。
在活动构造学研究中, 以Lidar DEM和SFM DEM为主的高精度DEM数据已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Begg等(2010)、 Brunori等(2013)和Zielke等(2012)将高精度LIDAR DEM应用于活动构造参数提取上, 得到断层的垂直位错量, 水系的水平位错量, 陡坎的相对高度、 坡度、 坡向等信息。Johnson 等在2014年首次将SFM技术应用于断层地形的研究中, 并将该技术与机载、 地面Lidar数据进行了对比, 肯定了该技术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作用。
目前基于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构造地貌应用研究和精度分析的报道较为多见(Johnson et al., 2014; 魏占玉et al., 2015; Stö cker et al., 2015; Johnson et al., 2015), 然而对于此项技术是否能够提取出诸如活跃的冲积扇面上的残余构造活动信息, 还没有专门研究。本文依托新疆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活动构造填图项目, 针对填图工作中遇到的, 一般地质地貌调查和影像解译难以识别的, 复杂冲积扇是否经历过构造变形的问题, 选择新疆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红山农场附近, 以逆冲构造环境下的复杂冲积扇为研究案例, 利用微型无人机航空影像生成高精度的DEM数据, 在高精度DEM数据无法直接辨别构造变形的情况下, 对冲积扇面进行了分区和精细研究, 试图以此为例, 形成判定发育中的冲积扇是否经历构造变形的技术路径。
研究区位于新疆东天山东段巴里坤盆地南缘, 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在此沿巴里坤山北麓分布。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表明, 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是巴里坤盆地的分界控制断裂, 断裂基本以巴里坤县城(约93° E)为界分为东西2段, 西段走向近EW, 以走滑或逆走滑运动为特征, 地貌上走滑特征明显。巴里坤县城一带及以东地段, 断裂的活动形式以构造缩短和逆冲运动为主, 走向NW, 几何分布具有典型的逆断层展布特征, 在山前表现出不连续、 非线性的特征(吴富峣, 2016)(图1)。
研究地点红山农场一带, 位于巴里坤县城以东、 巴里坤山隆升幅度最大、 挤压缩短最明显的地段。红山农场段断层展布较复杂, 不仅在盆地中间发育形成了晚第四纪褶皱, 而且伴随着山体的抬升, 山前冲洪积扇或冰积物被逆断层运动断错并抬升, 形成多级高差悬殊的上升地貌面, 在这些断层陡坎控制的上升地貌面之间, 存在大片的还在发育过程中的年轻冲积扇, 由于频繁的水流作用, 扇面上沟壑密集, 巨砾散布, 逆断层是否在这些冲积扇发育过程中发生过使地表变形的作用, 对于回答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 进而对比断层活动性分段, 以及断层在冲积扇上的准确位置十分重要。选择红山农场附近的1个冲积扇作为研究案例, 还因为冲积扇两侧断层陡坎十分明显, 可由低陡坎前缘的探槽佐证断层的最新活动时间和同震抬升垂直变形量。
正在发育的冲积扇面上记录的构造地貌信息常破坏严重。为提高残余构造地貌信息与后期改造地貌的辨识度, 我们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将重点部位照片覆盖率提高到9个以上; 为排除扇面坡度角不规则对研究区坡度数据的影响, 将垂直陡坎方向的采集宽度延伸至约300m; 并增加了周缘控制点个数, 以防止数据整体扭曲变形(图2)。
研究区内共拍摄有效航空照片364张, 平均飞行高度约80m, 同时在扇体上利用差分GPS共测得10个有效的地面控制点(GCP)。结合无人机航片和地面控制点, 利用photoscan软件生成的研究区正射影像数据(DOM)和DEM数据如图2所示。
高精度的DEM数据是本文的研究基础。DEM数据的整体扭曲会导致坡度偏差从而影响剖面线的可靠性; 地表起伏处的高程误差则可引起陡坎形态失真, 影响定量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分辨率大小依研究目的而定, 太高会包含大量噪点, 过低则会遗漏残余构造信息。前人已对SFM DEM的数据精度做过多次评估(Johnson et al., 2014; Uysal et al., 2015), 证实其可以满足活动构造地貌研究的需要。
本文研究区内采集的SFM DEM数据, 所选10个地面控制点(GCP)的平均高程误差为0.14m, 数据分辨率为0.12m/pix。此数据精度和分辨率完全可以表现出冲积扇面的真实地貌特征, 达到在复杂的扇面上提取特定构造地貌信息的要求。
我们将庞大的DEM数据处理成等高线图、 坡向图、 坡度图、 阴影图以及各种图像处理图件。
显然, 本文研究区域位于正在发育过程中的冲积扇面之上, 由于构造活动和不均匀地貌侵蚀的影响, 该地区地貌形态微细复杂, 各种微细地貌单元极其发育且与残余构造地貌相互作用, 影像分析难以识别断层陡坎, 但DEM数据处理得到的扇面关键部位的0.5m等高线图(图3a)、 坡度图(图3b)和阴影图(图3c)揭示了异常的存在。依据0.5m等高线图和坡度图, 可以定性地识别出3处地形异常区。陡坎1处为所选探槽开挖地点, 探槽揭示此处地形异常确为逆冲断层陡坎; 陡坎2处的地貌地形突变疑似为陡坎1的延伸残余部分, 而陡坎3是否为构造活动引起以及其变形量的大小难以确定。研究区的其他部分, 从DEM所成图件中均无法直接辨别其是否经历了构造活动。
因此, 我们对以上3处异常陡坎所在区域及其邻区进行了高程、 坡度等数据提取, 并按照各处的地表剥蚀程度(图3c), 对研究区进行了次级分区, 结合所开挖的探槽数据, 力求明确各次级地貌面是否保留了(残余)逆冲断层陡坎或其遗迹, 并得到相应的垂直隆升量。
基于DEM的条带剖面提取方法作为1种有力的地貌定量处理方法,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张会平等, 2006; 李勇等, 2006; 赵尚民等, 2009; 邹斌文等, 2011)。为了充分表现发育中冲积扇微地貌的高程、 坡度等地貌参数的变化, 有效剔除非构造因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本文借鉴条带剖面提取法的思路, 选定构造地貌环境相似地段构建研究区, 在区内等间距提取剖面线并对其高程等信息进行叠覆或罗列。
我们依据DEM阴影图(图3c), 将研究扇面根据地表现今水流及地表剥蚀破坏程度分为3种次级地貌类型: 即面流型、 辫状沟槽型以及深切沟槽型(图4), 并依各次级地貌类型特点对1-7区进行了逐个研究。
面流型次级地貌面包含1区和4-7区, 为较早期的扇体活动区域, 沉积物年龄较老, 地表无明显沟槽, 水流均匀顺扇面流下, 剥蚀及堆积作用较弱, 有利于陡坎的保留; 辫状沟槽型次级地貌面(3区)为扇体最新活动区域, 沉积物年龄最新, 是现今水流最为活跃和复杂的区域, 陡坎在此区域难以保存; 深切沟槽型次级地貌面(2区)内分布有较大冲沟, 季节性冲洪积物随冲沟流动, 对整个分区的剥蚀作用有限, 可能含有陡坎残余。
1区位于冲积扇面外侧较老高台地前缘, 主要受面流侵蚀作用。剖面集与坡度数据(图5a, c)均显示区内20~45m之间坡度明显增大, 受冲积扇侧蚀影响最大坡折点位置在靠近扇面一侧逐渐向坡上迁移, 与无人机影像一致。2区位于扇体边缘深切沟槽区, 区内中间部分留存了疑似残余断层陡坎。剖面集数据(图5b)可见在46~62m间存在剖面集束会聚, 疑似为陡坎侵蚀后退残余。
横跨1, 2区的顺陡坎剖面集(图6a, b)显示, 2区后缘陡坎残余部分与1区陡坎基本位于同一高程, 而前缘受冲沟影响剥蚀殆尽。配合实地调查与无人机影像分析, 综合考虑剖面图与坡度图, 认为1区内最大坡折处确为逆冲断层陡坎, 这得到了区内探槽结果的支持(图6c); 2区原为1区在扇体内部的延伸, 后被冲沟剥蚀破坏, 现今只在中间部分残存了部分的垂直隆起特征。探槽研究显示坡面垂直隆升量约为2.5m(吴富峣, 2016)。
3区位于冲洪积扇辫状沟槽区, 剖面集并未发现坡度异常, 而其紧邻的4区内相同密度的剖面集则反映出了明显的坡面垂向隆起特征(图7)。4区中断层上盘逆冲凸起, 在175~230m间存在剖面线会聚, 拟合后发现剖面的垂直变形量约为2.5m。在影像和高精度DEM无法直接观测出构造残余的情况下, 剖面集的坡折变化指示了构造变形的位置, 因此该地貌面的确经历了最新活动构造, 且原始断层陡坎应位于剖面坡度变化区间内。
5区位于扇面中部面流区, 区内存在疑似陡坎(图3), 提取的均匀剖面集束(图8)显示在40~80m 之间坡面存在明显变化, 且两侧坡度基本一致, 剖面拟合结果显示扇体表面的平均垂直抬升量为2.4m。这与4 区坡面拟合结果基本一致。
第6, 7分区位于扇体右侧, 其地貌特征受到扇体原始形态和现今构造活动的变形叠加, 可能不表现出明显的构造响应, 且这些区域位于冲积扇现今活跃带, 侵蚀与堆积作用最为强烈, 野外调查未能发现陡坎迹象。
总之, 通过对正在发育过程中的大型冲洪积地貌面按照不同地貌面进行次级分区, 并对不同时期的小型冲堆积地貌面进行单独的数据提取分析, 我们确定了各个分区内活动断层的地表变形特征以及部分坡面垂直变形量信息(图9)。
本文在卫星影像、 野外调查和探槽工作的基础上, 利用最新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获取了冲积扇面上高精度的DEM数据和影像数据, 并对研究区域可能存在断层作用的冲积扇地貌进行了精细研究。确定了红山农场正在发育的冲积扇面上部分残留的构造变形遗迹以及活动断层陡坎的位置, 并获得了残存的几处断层陡坎的垂直隆升量约为2.5m。
正在发育的冲洪积扇面上残存的微细构造地貌信息利用一般的断层观测手段, 常难以有效识别, 甚至利用高精度DEM数据也无法直接提取, 而这些山前地貌面上常包含了断裂最新活动时间、 同震位移量、 地震地表破裂残留等重要信息。因此, 对于正在发育过程中的冲积扇面而言, 冲积扇面上的次级地貌面分区和区内剖面集数据的详细分析是识别残存构造信息并提取相关活动构造参数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致谢 感谢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感谢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地震办公室杜斌毅等同志对巴里坤南缘断裂野外工作的大力支持。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